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杜苇:众多价值取向中的
杜苇:与刘向荣老师谈爱
杜苇:在教学中如何贯彻
杜苇:我的罗马法教学叙
杜苇:“走向共和”叙事
杜苇:代议制民主政体教
赵文龙:岳麓对话甘地赏
杜苇:必修三文化史试题
刘伟:岳鹿版历史必修1
林东东:岳麓版“综合探
最新热门    
 
杜苇:岳麓版教材教学设计专辑

时间:2009-10-18 17:02:04  来源:杜苇
 

导言课:认识历史课程

 

思路:

1、背景:认同并借用宽容老师的《初高中衔接课》的学情等情况的分析

2、方法:本课采用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授课方法

3、目的:认同与喜爱

教学策略:

 

1.设计三个精巧的小问题,让学生回答。从问题入手,引出教学目标。

(1)学习历史的价值在哪里?

(2)生活的历史有哪些?(用实际例子为第一个标题服务)

(3)谈谈历史学习方法。

 

2.教师的讲解

 

第一、 学习历史的价值:

 

A历史学是科学吗?是人文科学,历史学的本质在解释人类的自身活动,历史课程具有解释人类社会、人类文化意义的特殊功能。历史教育本身包含着科学文化(追求真理、理性思考、实事求是等)和人文文化(追求幸福、丰富情感、富有爱心等)。自然科学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并没有消除人心的善恶和人生的苦乐,这些要靠人文科学来发展。

 

B为什么要学历史?

 

a为了学会做人!立足现实、探究过去、展望未来。历史学习不仅是接受前人的传统、继承前人的光荣,总结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更需要借助历史事实锻炼我们的思考、质疑、反省、乃至包容、理解、欣赏。学习历史的目的在养成责任心、树立自信心;有智慧地参与社会生活;有能力地选择生活方式、解决我们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b、历史教育要给国民以自信力。我们把历史教育作为民族或人类的集体记忆来看待,像个人的记忆一样重要,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把历史作为承载着民族或人类的精神财富来看待,像个人有灵魂一样重要,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记忆是需要训练的、养成的、故不能随意;灵魂是需要洗礼的、磨炼的,故不能虚无。

 

c、历史要探索和解决人类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历史向学生展示人类的伟大经历,揭示个人和社会为了适应所面监难题而进行的各种调整,并揭示历史上各种选择的后果。例如在去年美国一个权威调查机构的一项调查活动中,发现马克思被评为一百年来最受欢迎的思想家,为什么?他发现了价值规律,他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内部手段和外部手段,内部手段是进行福利社会,减少贫富差距,外部手段是进行彻底革命。例如如何看待现在的中日关系?我们如何警惕中日关系的恶化?

 

第二、 生活中哪些是历史?(内容根据各班的反映和层次有选择地使用材料)

 

A、 请同学们举例:家乡的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古籍宗谱和民间故事;采访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历史见证者;“文革”有关的红本本、像章、教材、照片、邮票、口号、回忆录等,语文中的诗、句、联、谜,口头流传的故事、民间的风俗、服饰,家里的家具、装潢、摆设。

 

(莞籍历史名人:宋元时期,名家辈出;明清两代,忠贤林立;民国以来,英雄荟萃。南宋名儒李用,抗元义士熊飞,明代廉吏陈琏,明代著名哲学家林光、陈建,东莞“五忠”袁崇焕、陈策、苏观生、张家玉、陈象明,创办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可园的张敬修,画家居巢、居廉,安南王莫登庸,近代杰出书法家林直勉,抗日名将蒋光鼐,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最早创用标点符号的学者王炳耀,著名雕塑家张松鹤,著名美术教育家邓白,著名文字学家容庚,新中国破世界纪录第一人陈镜开,)

 

·收藏——透视历史的缩影

收藏是世界上人们从事最多的娱乐活动之一。无论东西南北,不分国家种族,到处都有沉浸于收藏之乐的男女老少。收藏世界气象万千,收藏品种包罗万象,凡物皆可收,凡物均可藏。货币、邮票等藏品以其特有的真实性直观而又形象地折射出历史发展的印迹,它们是历史的缩影。历史形成了收藏,收藏保存了历史。

 

(1)货币中的历史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类社会进入商品交换时期的产物。在各国历史上,贝壳、牲畜、布帛、纸张和铁、铜、贵金属等都分别充当过货币。货币具有商品自然属性的使用价值,还有其特殊的社会职能的使用价值,即可用来交换一切商品,直接体现社会劳动,是财富的代表手段。由于货币反映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历代经济、政治的盛衰状况,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人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生动物证。对货币历史的研究、对货币材质的考证,有助于认识历史,从而使货币的收藏价值愈发凸显。有人把收藏货币作为一种甘愿全身心投入的事业,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它是一种充满情趣的业余爱好。在闲情逸致的氛围里,饶有兴致地审视自己收藏的各类货币,认识历史,体味社会,思考人生,真是其乐融融。

 

2)邮票中的历史集邮是一项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自1840年第一张邮票问世后,集邮活动便随之出现。一百多年来,集邮已发展成为一项全民性的收藏活动,出现了世界性、地区性的集邮组织和集邮展览,仅我国目前就有1800多万集邮者,遍布社会各阶层。小小邮票,寸幅千里,包罗万象的各类知识,如同一部百科全书。“集邮长知识,嗜爱颇高尚”。从方寸世界中了解自然与社会的历史,能培养艺术鉴赏力,陶冶情操,充实精神与物质生活、邮票的种类较多,诸如普通邮票、纪念邮票、特种邮票、航空邮票、欠资邮票、“军人”贴用邮票等。集邮的方式也颇多,如传统集邮、专题集邮,时下又流行极限集邮。

 

 

·旅游——探寻历史的踪迹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秀丽,文明发达,历史悠久,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不知留下了多少旅游者的足迹。工作之余,利用假期游历祖国大好河山,考察各地风土人情,探寻历史踪迹,以古鉴今,以往知来,成为人生的一大乐趣。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有不少令人神往的历史文化遗迹,它们是各朝代、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积淀与浓缩,是中华文明的集中展现。

 

 

·鉴赏——解读历史的意趣

 

鉴赏是人们对艺术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艺术形象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它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塑造典型来反映一定的社会本质。它不仅多方面、多层次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且具有认识社会生活和鼓舞人心、推动历史前进的教育功能。由于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通常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等)。艺术反映社会现实,又影响社会现实。对歌曲、雕塑、诗歌、电影等艺术的鉴赏是人们解读历史、认识社会的途径之一。

 

 

 

(1)歌曲中的历史 如今上了年纪的老年朋友中,酷爱革命历史歌曲的不乏其人。他们中,有的在革命历史歌曲的感召下,投笔从戎,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正是唱着这些革命历史歌曲,走向中国革命的大舞台。气宇轩昂的革命历史歌曲,如同中国革命的见证人。吟唱她,早已成为青年朋友们了解革命历史、展望未来前程的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例如《松花江上》——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沦陷,3000多万同胞惨遭日寇铁蹄蹂躏。1932年,日本在东北制造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但是,东北同胞并没有屈服,他们组织起各种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使日本侵略者不得安宁。随着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抗日救亡的歌咏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各地的抗日歌咏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广大音乐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在此背景下诞生。 此外,孙慎的《救亡进行曲》、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麦新的《大刀进行曲》、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刘雪庵的《流亡进行曲》、阎述诗的《五月的鲜花》以及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在民族危亡之际,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奋起抗战、收复失地,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的强烈愿望。

 

《团结就是力量》——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鲁西南地区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前进,解放区的不断扩大,革命音乐活动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如《解放区的天》、《咱们工人有力量》等,都反映和体现了民族气质与时代精神。而此时的国统区,出现了抗议美军暴行、“二二八”起义、“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大规模群众运动。随着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新音乐也在蓬勃发展,卢肃的《团结就是力量》应运而生。同一时期,舒模的《跌倒算什么》反映了国统区的爱国民主斗争精神,罗忠熔的《山那边哟好地方》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解放区的无限向往。

 

(2)雕塑上的历史 当我们跨越新世纪门槛,面对现实,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回首过去,因为从逝去的场景和褪色的记忆中,能领略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识辨历史前进的足迹,感受未来历史发展的趋向。雕塑是人们追忆历史、展望未来的路标,抚摸着以金属、石、木等为材料的雕塑实体,感受充满历史情趣的雕、塑、刻造型艺术,可唤起建设伟大祖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激情,唤起对人类文明中所蕴含着的创新精神的无限崇敬之情。

 

(3)诗歌中的历史 诗歌是一种文学类别,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极为丰富,如《诗经》、《楚辞》、汉乐府等名篇享誉海内外。中国古代,不会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一般统称为诗歌。诗歌按内容的性质,可方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是否压韵,又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毛泽东的诗以其高亢的韵律、磅礴的气势、严谨的格律征服了无数中国人,其中的每一首似乎都浓缩了中国革命的一段历程,她简直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是中国革命的发展史。

 

下面介绍三首毛泽东的七言律诗,你能否从中了解它所反映的中国革命历史背景?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七言律诗的时代背景是: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占据了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他们抛弃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该诗写于1935年9月。当月在甘肃通渭的军队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向干部和战士们朗诵了此诗,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斗志。经过十八天的行军,终于在10月21日胜利到达目的地——陕北吴起镇,红一方面军率先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作品,此外,反映该时期中国革命形势的毛泽东的诗词作品还有《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骄·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词。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七言律诗的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的支持下,公然撕毁政协会议决议,挑起全面内战。中国人民解放军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粉碎了蒋介石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8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全国胜利在望。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统治中国人民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了。

 

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这首七言律诗的时代背景是: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该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由于毛泽东、中央和不少地方领导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可当时的毛泽东并未察觉到“左”倾错误,却以自赞的心理来抒发情感。当然,从1958年底到1959年7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曾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察觉的错误。但是,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错误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进而在全党展开了“反右倾”斗争。这场斗争使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遭到了严重破坏,在经济上打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错误延续了更长的时间。

 

从上述3首毛泽东撰写的七言律诗可以看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中国共产党在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国民党新军阀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壮大;在克服党内错误路线的过程中不断从幼年走向成熟。然而,由于共产党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急于求成,也犯了一些错误。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吸取,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铁的真理。

 

B、 我们的历史:历史是一门从事史学研究的高深的社会科学,也是一碗清醇的美酒、一杯淡雅的香茗,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五彩缤纷的人类生活构成了历史,历史是人类宛若奔腾江河水不停息的连续活动。生活蕴涵着历史,人们要了解历史,就要不断从色彩斑斓的精神生活中去寻觅历史,去发现历史,还应以自己的美好愿望和行为去创造历史。

 

同学们今年夏季走过了难忘的夏季,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因为你们经历了中考顺利进入东华高中;领略了紧张的军训生活;而且经受了高温酷暑的考验,我想在今后人生中打下烙印,那么这就是你人生履历的一笔,这就是你的历史。

 

 

 

第三、 历史学习的方法:(讨论)

 

A在初中时有哪些学习方法?

 

B历史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了解历史的过去性与时序性,学习历史要发挥想象力。

其次要用比较法。

第三要先本后末。

 

C方法建议

 

1)静听 2)快想 3)热论

要求:1)注意几要素:四个W:what,when,where,why.

2)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最后介绍高中历史课程结构

 

必修课程:

历史一 历史二 历史三

 

选修课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探索历史的奥秘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二、方法与过程: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四、新课讲授

 

导言部分:

1、中国古代的朝代:

2、关于专题序言的处理:首先让学生阅读专题序言,让学生分析各段的大意,并相机诱导、指正。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西周雏形,秦朝形成,汉唐加强,宋元强化,明清顶峰。

 

3、解释重要的概念:中央集权:权力的高度集中

 

导入新课:

 

在四大文明古国里,中国是唯一五千年文明传承没有中断的,但是对于远古的历史,我们只是从史书上得来,在以前,中国历史上最早有确切纪年是在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那么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的建立到前841年这一千多年是怎样更替的?中华文明五千年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这对中国史学界是一个考验,甚至有外国史学家不承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1996年开始,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领域的4名首席科学家,带领44个课题组的200多名专家,经过4年多的时间,使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研究项目——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工程取得重大成果,什么叫“夏商周断代工程”呢?简而言之,即把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每朝每代帝王的年代断清楚。同学们知道这项伟大工程使我国确切的历史年代往前推了多少年吗?从2800多年推到4000多年前。这项工程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解决了历史的悬疑问题。历史的发展也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例如在民国初年,我国考古学的严重落后,至使华夏文明的起源都有东来说,西进说等众说纷纭。

 

你想了解夏商周的具体年代吗?你想知道四千多年年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吗? 可以说,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制。那么夏商周的国家运作机制是什么呢?著名的史学家钱穆说我们中国人是政治的天才,“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我们不能一谈到封建制度就觉得不如西方的民主制度,其实中国的考试选官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到后来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东印度公司最早学习这一制度(西方是政党选举制度);户口调查制度,中国自周代以下,直到清代初期,都有户口调查一项;文武分职,军人不干政的制度,在中国又是古已有之,亦属中国旧制中一项优良的传统;宗教信仰,政教分离,又是自古已然,并亦极少有因民间信仰冲突而酿成宗教战争的。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夏:原始社会末期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2070——1600年, 那时已经出现管理部落族人和其他部落的臣民的公共权力或者说已经形成了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政治制度。那么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呢?——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带有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

商:商部落首领成汤于前1600年带领部落族人灭夏,又征服周围的小方国,这样以商部落方国为中心统治周围的小方国,建立了一个方国联盟(即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存在于前1600——1046年。

 

请考虑几个问题:

1、 假设你是商朝国王,你对本族部落和对其它部落小方国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王权?(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就是商内部区域的管理制度,外服就是其他方国的管理制度。)

2、 商与其他方国是什么关系?(从殷卜辞反映的情况看,殷王国与其他方国之间的关系具有两重特征:一方面是相互平等关系“比”,另一方面殷王国又凌驾于其他方国之上“令”,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商王可以要其他方国交贡物,巡狩盟国,促裁争端,惩罚方国。控制力是有限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有时还会发生战争。)

3、 为什么商朝充满神权色彩?(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征服的有限。殷人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氏族,其他方国还在图腾信仰的时候,殷人就有了祖先的宗教,依靠这种信仰的主观因素,殷人全族出征,常战胜了方、土方、马方等部落,因此,祖先神显然比动植物图腾的旗帜是更有力的观念武器。殷王是占卜的主体,也是庙祭活动的主体。王既是人,也是神,是方国联盟的首领,又是群巫之长。以神支配人,以神权强化王权,神权和王权合二为一就是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封邦建国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周邦推翻殷邦的统治之后,建立了一个新的方国联盟——周王国。就大局而言,周王国与殷王国的不同主要在于“共主”的换替:周由小邦上升为“共主”,殷由“共主”沦落为普通的邦国。可初建的周朝出现了动荡,周公平定了三监叛乱,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才得以稳定局面。那么首先采取什么制度以克服商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呢?即分封制。不管哪一种制度,周王一个目的是巩固王权和本族势力,

 

提问讨论:

 

1、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目的是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

 

2、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周邦取得“共主”地位之后,迅即与既存的方国确立了联盟关系,后人将此一过程称为“褒封”。《史记·周本纪》说:“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当时,这样的方国极多,可见,所谓“褒封”不过是周王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与既存的异姓方国建立一种名分关系,组成新的方国联盟。如果周王只分封异姓邦国,那便与商代没有两样了,他们的区别在于,与此同时,周王还“封建”了一批同姓邦国。周人为什么分封同姓方国?传统的说法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也与部族人口的不断衍生相关。)

3、受分封者的获得的好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是什么?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的来源:新的生命诞生,自然就和他们的父母、长辈、兄姝、晚辈之间建立了同宗关系。“人一生下来,便有与他相关系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且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不能离社会),如此则知,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此种种关系,即是种种伦理。伦者,伦偶;正指人们彼此之相与。相与之间,关系遂生。家人父子,是其天然基本关系;故伦理首重家庭。父母总是最先有的,再则有兄弟姊妹。既长,则有夫妇,有子女;而宗族戚党亦即由此而生。……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79~80页,学林出版社,1987。)

 

人类最初的权力是用强力取得的,是原始人群中的强者取得管理权,宗法制是人类告别动物时代的文明产物,是老幼有别、尊长有别、父子兄弟有别的产物。是血缘关系的自然取得方式。是血缘关系的自然取得方式。黄帝时代是华夏族人口大爆炸时代,也是政治制度--宗法制社会管理方式的延伸爆炸时代,但是,随着人口的迅速扩张,完全自然的大宗管理小宗的宗法制已不能有效地管理华夏族,因为大宗不一定发展得最好,不一定最有管理能力,血缘关系的自然权力取得形式发生了变化,禅让制产生了,这就是尧舜禹时代。禅让制是承认华夏族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内成员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利的产物,或者说,华夏族成员品德既好,又有管理能力的人都可以当领导。禅让制是领导提名的代议制公推公选制度,由于推选范围的局限性,领导提名的局限性,随着华夏族人口群的进一步扩大,用禅让制取得领导权的方式,已不能使许多枝族信服,由于通讯和交通的限制,又不能建立民主选举制度,同为华夏族的各枝族间争夺权力的斗争开始了,夏启第一个夺得最高领导权,宗法制政治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代,政治制度的宗法制主要是确定继承权力的一种制度,如嫡长子继承制度等。这种继承制度由于以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确定,划定等级地位,防止了同族对于权力、地位、财产的争夺。

 

提问:

1、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血缘关系+大宗小宗)

3、结合课本11页的大宗小宗树状示意图解释大宗、小宗。

4、宗法制度的作用是什么?(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5、 归纳说明宗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在周代,周天子(周王)为天下共主(中央最高领导人),王位(最高权力)由嫡长子继承,世为天下大宗,是同姓族的最高家长。其庶子被封为诸侯,爵位亦由嫡长子继承,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以国名等为氏。诸侯之庶子被封为大夫,亦由嫡长子继承其位,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族内为大宗,以官名、辈份、采邑名为氏。大夫与士的宗法关系同上。各级嫡长子都称为本家族的宗子,掌管全族的财权和祭祀,管理本族成员,统治领地内人民。)

6、 宗法制怎样来维护?(贡赋与礼乐制度。)

7、讨论:西周的封国和商代的方国有何不同?

 

 

 

知识链接——礼文化与礼治

同宗不能通婚、男女有别、以及父父子子、夫妇等伦理上升为一种意识认同时,就成了礼文化,当礼文化上升为社会共同遵守的规范时,就成了礼制,当礼制强化为宗天下的社会管理(政治)时,就成了礼治。宗法制和礼文化是天生的一对孪生兄弟。礼文化是以伦理为基础的文化,宗法制也是以伦理为基础,伦理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礼治是礼文化作为宗法制政治制度指导思想的产物,即以规范化的礼制和礼仪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管理社会。礼治的内容我们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礼制和礼仪。礼制是内容,礼仪是表现形式。通过礼仪,我们可以描绘古人生活的画图:通过礼他们区别于动物,开始了文明,男女有别;通过婚姻他们传宗接代,枝族繁衍;在社会群体(国)内部礼尚往来,亲近友善,饮酒、游戏强身和生产练习;在社会群体(国)与社会群体(国)之间,互访、宴请、觐见和平共处;他们对死去的亲人怀念、崇敬、祭祀。)

 

知识链接——姓与氏

原始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部落自然就是氏族部落。那么,部落与部落之间如何区分呢?这就是“姓”,不同的“姓”代表不同的部落;随着部落内人口的增加,子孙繁衍,弟兄又各自繁衍着自己的后代,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部落内部这些不同的后代之间又如何区分呢?这就是“氏”,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在宗法制文化中,姓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标识。相传五千多年前东方部族的首领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形成最早的姓氏制度和婚姻制度。

 

姓,最初是自己取的,稍后的姓则多数是赐予的。“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国语·晋语》)“ 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国语·晋语》)

 

随着人口的增加,时代的久远,后代与祖先的普系越来越远,得姓者越来越多,“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并且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就都能有姓了。”(王力《古代汉语》P914)有的以受封的邑名为姓,有的以居住地名为姓,有的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有的以祖先的谥号为姓。以后,姓氏合一。

 

知识链接——宗法制与集体主义

 

由于宗法制是分封管理,因此,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遭到处罚。因为宗法制有强烈的宗族集体主义精神,而这种集体主义具有强烈的社会本位主义的集体主义因素,这种管理在今天看来是最没有人权的。今天,个人主义已逐步成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个人的存在与集体的存在是有区别的, “一人做事一人当”。但是在当时,一族就是一个社会单元,这个单元是以集体主义为社会管理基本原则的政治单元。大宗对小宗的管理,受交通、通信的限制,鞭长莫及,它唯一的管理方式就是“族长负责制”。一族要求独立或者造反,都具有“家庭犯罪”的特征。因此,重罪,“族也”!这是受管理手段和管理条件的限制。在今天有些偏僻的地区,一户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可能邻居也要受到处罚。连坐制度的渊源大概于此。中国关于连坐制度的案例太多了,不能不与宗法制无关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皇帝制度建立的条件、主要内容、特征和历史影响;掌握秦朝三公九卿的设置和职责,评价秦中央官制的特征和影响;掌握秦朝郡县制全面推行的背景、概况和影响;分析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对秦朝及后世历史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及影响

①绘制秦朝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示意图

②秦朝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通过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讲述,增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封建皇帝。通过具体史实讲述,增强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历史插图学习法: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2)阅读法、讨论法、绘制示意图法

(3)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

①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还原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时间、空间,抓住有关的内在联系;

②注意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

③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解决问题,联系史实,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教学重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教学难点: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概念、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教学策略:

理解名词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密切关系。其特点一是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二是中央为控制地方,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

专制主义:一种君臣关系,其特点一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二是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

 

 

 

一、    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用两则材料说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材料一: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国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就是其中的例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上述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不仅随着诸侯实力的增长,诸侯与周王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不少诸侯国内卿大夫的实力也日益增长。分封制和宗法制被日益坏和削弱。

 

材料二:楚庄王曾经率军到周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定王派来劳军的代表王孙满询问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周天子以德服天下,不在于鼎的大小轻重。”楚庄王产:“你无法阻止我铸九鼎。楚国单用折掉戟的钩尖,就足以铸造九鼎。”王孙满说:“周的德政虽较前衰微,但天命尚未改变,这鼎的轻重,别人是不可以过问的啊!”楚庄王于是带兵回去了。

上述材料说明:鼎是周朝时王位的象征,楚王问鼎说明楚庄王随着势力的强大,已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

 

2、在激烈的争霸斗争中,各国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力。秦商鞅变法最有成效,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秦王赢政时终于灭六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展示秦兵马俑)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赢政统一六国,意气风发,非常得意,觉得功劳盖世,所世有李白作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提问:1)皇帝制度的特征有哪些?2)赢政自称始皇帝反映了他的哪些政治意图?

(特征:赢政自称始皇帝,皇权至高无上,大权总揽一人之手;皇位世袭制)。 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自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并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等。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传之无穷”。以上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在封建国家中享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理解名词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其特点一是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二是中央为控制地方,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

专制主义:一种君臣关系,中央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其特点一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二是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

 

材料: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幸梁山官,在山上见丞相出行时车骑很多,心甚不快。当时大概有在其身旁的官中随行侍者私下告诉丞相。丞相从此便减少了车骑。始皇知道后大怒。推断“此中人泄吾语”。于是“诏捕请时在旁者,皆杀之”。

这则材料说明秦始皇竭力维护自己的特权和威严,并且专制、残暴。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为了管理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秦始皇参考六国制度,设置了一整套官僚机构。中央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首的百官,丞相辅佐皇帝总管一切行政事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协助丞相并负责监察,这便是所谓“三公”,是中央机关的首脑。他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改变了这以前执政大臣平时治民,战时带兵,出将入相,军政大权统由一人掌握的传统。这样就可以从体制上防止权臣专横,而只有皇帝才能总揽大权。三公的下一级是负责各部门具体事务的“九卿”,主要有掌管礼仪制度议论政事的“奉常”,有负责持从警卫的“郎中令”,有主管司法侦察审讯的“廷尉”,有管理国家财政经济的‘治粟内史”,有管理皇室财务和官营手工业的‘少府”等。由三公九卿为主而组成的封建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彻底否定。

 

3、郡县制

 

讨论:统一之后是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有不同的意见,你能说说哪些人会主张郡县制?哪些人会主张分封制?他们各自有什么理由?

全国统一之后,面对这空前的广土众民的大帝国,秦始皇应当采用何种政府形式来进行统治呢?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所以,就在统一的当年,丞相王绪等人便提出,燕、齐、楚等地离首都太远了,若不分封始皇的儿子们去当国王,恐怕不便于统治。在距关中遥远的地方实行分封制有利于拱卫王室;治理国家如不遵循古代的传统,就不能成功。秦始皇把这个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办法好。只有廷尉李斯独排众议,他说:两周初年分封国王的子弟亲属很多,但传到后也亲戚关系就疏远了,相互攻击如同仇敌,兼并战争不断发生,周正也无法制止,到现在好不容易才既一起来。始皇的儿子们和大功臣,可以立为“封君”(享有“侯”、“君”等名誉爵位,但不实际领受封国),用国家征收的赋税重赏他们。这样,他们既很富足尊贵,国家又便于控制,天下没有二心,这才是巩固统治的好办法。分封诸侯的意见不对。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作出决定说:天下都深感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痛苦,原因就在于分封诸侯王。现在天下刚刚统一安定,又去建立诸侯王国,那就是培植战乱的根子,这样来谋求天下安宁,岂不是非常困难吗。廷尉的意见才是对的。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以后,便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都,每都下设若干县。其后秦始皇开拓边区,又不断增设了一些郡县,据统计先后共设置了四十六郡

 

小结:中央集权——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1、积极作用和影响

1) 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北击匈奴,南平百越,疆域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2) 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为巩固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2、 消极作用:秦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但人民的处境日趋恶劣,秦的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提问: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14年,与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历代封建王朝相比,可谓惊人的短暂。试结合下列材料分析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从秦亡的原因中是否能印证今天我国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试举例述之。

材料一: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郡县制既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朝却很快覆亡?

材料二:柳宗元回答说:因为秦朝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群众,“人怨于下”,所以一呼百应,揭竿而起一下子推翻了秦的统治。“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评价秦始皇(知识拓展)

(教师提问)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值得后来的统治者思考的,而在这段历史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正确认识的历史人物。千秋功过,后人评说。在秦始皇身后,毁誉纷纷。赞颂者称其为“千古一帝”,否定者称之为“暴秦”。当今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也有不同的观点。在大家学习了这段历史过后,你是否能够给秦始皇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呢?希望大家能够思考并讨论一下,来谈谈秦始皇的功与过。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如何客观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他放到他所处的那个阶级和时代去分析。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他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的所作所为是反映了这个阶级的愿望和要求的,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他的身上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奴隶社会的烙印。根据刚才同学们所讲,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秦始皇适应了人民的愿望、时代的要求,他才能建立一系列文治武功,成为一个富有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封建皇帝。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为维护和巩固这一局面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措施,其中许多措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的秦始皇,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应该说,他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但是也要看到秦始皇的另一面,就是他的过。秦始皇毕竟是一个封建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实行严刑峻法、暴力政治、文化专制,对人民的镇压和剥削都是十分残酷的。他刚愎自用,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不断征伐,超越了人民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二世而亡。

 

习题:

1、 秦始皇在中央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D)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权力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

2、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D)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文字

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衽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3、下列关于赢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赢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4、郡县制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D)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5、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 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6、投影题目:秦统一六国后,围绕如何治理这个疆域空前辽阔、民族众多的封建大国,秦始皇煞费心思,群臣为其各献良策、争持不下。为此,始皇曾组织群臣在朝廷上两度展开大辩论,当时的廷尉李斯(后为秦承相)力主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请你为李斯起草一份驳倒承相王绾实行分封制主张的辩论稿或准备一道上书始皇、让其推行郡县制的奏章。

 

 

第3课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 重点:从西汉到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经历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争夺,皇权与相权的争夺,理清各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2、难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能力培养:

1、 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 通过事实的学习学生掌握从西汉到宋中国的政治制度屡经变化,其中中央官制变化的趋势及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2课时)

1、 第1课时让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4节,理清朝代线索,明了从西汉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涉及着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制作这一演变和发展的简表。在制作简表的基础上采用讨论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2、 第2课时根据第1课时的认识,集中串讲,并解决上一节课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和本质。培养学生的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宋朝1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曾经有的政治文明,了解我国先人的政治上之精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学生了解现在的政治措施有一个基本基础,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2、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增强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的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 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新课讲授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请大家看看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说说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中国各朝各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君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延续,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各朝各代的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变化。地方势力有时导致中央机构的瘫痪甚至废弃,酿成全国的动乱局面,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年的政局长期动荡不安,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战火烽涌,几百年来人民苦于战乱。虽经隋唐统一全国,并出现了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但是“安史之乱”后中国又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后的五代十国中国进入小国林立的局面。大一统的局面不复存在。中国为什么经常如此局面?中央怎样克服地方分权加强集权,从而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教学策略:

 

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并以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斗争为两条线索,绘出从西汉到清朝中央官制与地方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情形,目的在于理清为加强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主义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在绘制图表时请注意以下点:一是中央与地方的斗争,主要对策是加强中央集权,因此有了一系列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二是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主要目的是加强专制皇权,因此有了相权的分割,相权中的行政权、兵权和财权的分散等,请从这两个方面去考虑。

 

在阅读中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汉初分封诸侯国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汉景帝和汉武帝分别采用什么办法解决地方分裂问题?

2) 唐代后期分裂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 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利于加强皇权?哪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什么说宋代以后地方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4) 权力中枢机构的设置是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汉、唐、宋、元、明、清的权力中枢机构分别是哪些?

5) 各朝对待丞相的态度有何变化?明朝内阁大臣与丞相有何区别?清的议政王大臣和军机处有何不同?

 

 

 

第2课时

总结上节课的图表:

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加强中央集权

设刺史,推恩王侯子弟 节度使 削实权,制钱谷

西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建立中朝 三省六部制 收精兵,削实权, 中书省 废丞相, 军机处

二府三司 设内阁

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加强皇权。

 

一、西汉: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七国之乱

导入1:课堂阅读资料:学生读后分析回答问题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 · · · ·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立二等之爵。 · · · · · ·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诸侯王表》

2) 你能从材料中分析出汉初分封诸侯国的原因是什么吗?

3) 这一局面的出现使西汉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相比出现什么变化(分封以保护西汉;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

4) 这样的制度又有什么危害?(诸侯国尾大不掉,成为分裂势力。)

5) 假设你是汉朝皇帝,你该怎样解决王国势力过大威胁中央的问题?

 

导入2:俗说“狡兔死,走狗烹”,为什么要烹走狗?在汉初来说,狡兔指的是谁?走狗又指哪些人?——由此引出异姓王的分封到同姓王的分封,并带来了严重的七国之乱。

小结:汉高祖刘邦平定了中国境内的各股农民力量和地方势力,在长安建立了西汉。并在建国初期推行了两种制度——分封和郡县两制(郡国制),分封了一些同姓和异性诸侯国,这些诸侯国范围大势力强,带有割据的性质,往往发展成为对抗朝廷的力量,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削夺封地,引起叛乱,结果酿成了汉初最严重的政治问题——王国问题:七国之乱。这说明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弱,地方势力过大。

2、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巩固统一

1) 采取了哪些措施?(建中朝,设刺史,推恩令。)

2) 汉武帝中央集权措施的利与弊?(巩固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经济。弊:有些皇帝幼小昏弱导致外戚、宦官的专权、倾轧)

 

讲解:汉代中央政府沿用了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所谓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总理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所有卿相中,丞相的地位最高。汉初时,大小政事,从立君、立储、封增、赏罚,到民政、律法、礼制、边事战争以及官吏选用,往往都是丞相先召集百官集体讨论,再将结果上奏,由天子与丞相共同商议决策。 皇帝对丞相礼遇隆重。凡拜相,天子临朝,六百石以上的官员皆得朝会。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由此可见丞相地位之尊崇了。丞相责任如此之大,人选自然应该慎重,从高祖到文景时代,一直都由列侯担任。然而一方面列侯大都由军功而来,武人占绝大多数;另一方面,到武帝时期,继任的列侯也大多退化成了纨绔子弟,难以担当丞相职责。武帝是个积极进取的皇帝,他很明白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放弃了汉初的黄老无为之道,推行新政,独尊儒术,即位的当年就仿效汉高祖下求贤诏,布衣儒生公孙弘因此得以晋见。建元新政失败后,他仍然在建元三年九月再次下诏求士,此后几年陆续得到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终军等等。元朔三年,汉武帝罢免张欧,换用布衣出身的公孙弘为御史大夫,标志着一个平民出身的士人阶层正式形成。元朔五年,又将公孙弘升为丞相,封平津侯,替代了平棘侯薛泽。布衣卿相,自此而始。这两年也是武帝中外朝制度的开始。所谓中朝(或称内朝),包括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以及散骑诸吏等。除了掌握军权的大将军大司马之外,其他基本上都是低品轶官员。外朝,则是丞相,御史,食禄二千石的九卿人等。武帝启用这些亲信入中央,参与决策,一方面是嫌弃旧有的卿相无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抑制丞相的权利,监督行政官员以及控制士人阶层的权利。中外朝制度,在初时固然是超拔了一些人才,平衡了权势。然而只凭皇帝个人的喜好任用人才,如同兵家专用奇道,用得好便大胜,用的不好就是大败。而皇帝日常生活中朝夕相处最为亲近的人多是宦官,就连武帝自己也不能免俗,在晚年信任宦官,加强了宦官在中朝的权利。此后的宦官、外戚、朝臣,互相争斗,不但引发了巫蛊之祸,也引发了汉末的党锢之祸,最终造成两汉灭亡。这一制度甚至在其他朝代也阴魂不散,李唐朱明两朝宦官乱政的根源也在于此。而文革时代中央文革小组与政治局之间的明争暗斗,这个时代的人相信都不会忘记。

 

卫青是贵戚(姐姐卫子夫是皇后),最初是侍中,从建元三年开始就为武帝建立期门军,替他掌握军队,以后又为大将军,理所当地被归为中朝的一员,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失势士大夫们嫉恨的对象。太史公赞扬卫青为人仁厚善良,有退让精神,却得不到士大夫的赞扬,根本原因也在于此。作为武帝的宠臣,他和士大夫们的利益根本就是相冲突,相对立的。汲黯在武帝朝以贤德刚直敢于说话著称,是魏征一流的人物。汲氏从春秋时代的卫国开始,七代都是卿大夫,他本人在景帝朝也当了太子洗马。古典贵族的他,应当可以代表当时的“贤士大夫”们。 据史记记载,武帝知道他讲究礼法,对他可以说是颇为尊敬礼遇:衣冠不整时宁可躲起来让近侍代为传达,也不随便见他。而丞相公孙弘晋见,武帝有时候就懒得戴帽子,对于大将军卫青更是随便到了踞厕视之的地步。然而,敬重往往也代表着敬而远之,武帝和这三位大臣的关系正好与礼敬程度成反比。在我看来,武帝其实多少有些嫌汲黯烦,怕他说什么不中听的话才躲起来的。至于武帝跑到床前或者追到厕所里去和卫青议事,不过是说卫青比较随和,哥们之间,不必讲究礼法。公孙贺,卫青的姐夫,跟卫青打匈奴,有功封为侯,后来酎金中失侯,再后来拜为相,武帝时的宰相没有实权,而且没有一个好下场的,所以:初,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贺不肯起,上乃起云,贺不得已拜。出,左右问其故,贺曰:“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

 

二、唐代:三省六部制与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 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官制,三省互相牵制,其长官都是宰相。

提问:请从魏征的进谏看唐代宰相的实权。——唐初的宰相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是兼职的,也是实权派人物,说明此时中央官制完整而互相牵制但权力还是较大。

 

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牠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2、藩镇割据和安史之乱

唐中期以后,均田制遭到破坏,在此基础上的府兵制被募兵制代替,地方拥兵自重。

安禄山、史思明:唐代的突厥族人史思明,是安禄山的同乡和好朋友,参军后作战骁勇,因功被封为将军。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他与安禄山一道,以讨伐奸臣杨国忠的名义起兵反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提问讨论几个问题:

1、“安史之乱”后为什么又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呢?(平乱之将和降将被封为节度使,在其所辖范围势力发展过快,拥兵自立,独霸一方)

2、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改革是五代十国中的哪个国君?(后周国君周世宗改革)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课堂上学生阅读下列资料后回答: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担心宋朝也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就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我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假如你是赵普,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你会提出什么样的好办法?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建议了吗?。又达到了什么效果?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收精兵:三衙统兵,枢密院发兵,相互牵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布兵的原则;削实权:削弱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实权,中央设二府三司,分管行政权、军政权、财权。地方上设通判和实行文官制。有效的解决了地方和中央分权的斗争,使地方再没有能力威胁中央。以后中央集权的突出问题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宋代二府三司的设置,也使宰相变得可有可无了)

 

提问:

1、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利与弊?(利: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皇权,结束了割据局面,从此,地方势力已经无力改变整个中国一统的局面,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告一段落。弊:三冗,造成宋朝的贫弱局面。)

2、 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异: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宋太祖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在地方上汉武帝削弱王国实力,宋朝收地方精兵、财权、行政权。

 

《杨家将》的杨继业是宋太宗时,西路军副帅杨继业只有统兵权,无调兵权,受到枢密使潘仁美的制约,只能服从不得应变,这个故事突出地反映了枢密使与“三衙”的制约关系,这种分化、削弱、牵制武人权力的兵制,为杨继业战死埋下伏笔,这也是导致宋朝屡打败战,屡失国土,甚至亡国的原因之一。

 

四、元朝

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元代的宰相,权力相对较大。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一直沿用到今天。

 

五、明朝: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后又设内阁。

张居正:是为万历皇帝的内阁首辅,权力非常大,但推行一条鞭法,但触犯了地主阶级利益,死后被皇帝抄家并没收财产。

 

关于宰相制度:

在我国,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宰相,它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名称,在秦汉是丞相,唐宋的中书、门下、尚书的长官,明的丞相等。“宰”的本义是“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这两个字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牟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古代社会宰相的存在积极作用在于: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到明代废除了丞相,积极作用没有了,皇帝个人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往往失之偏颇、草率,因此明太祖不得不设立内阁。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会一落千丈。

 

六、清朝

清初设立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军国大事。

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处理军国大事。雍正把權力進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創立軍機處,作為皇帝的秘書班子,為皇帝出主意、寫文件,理政務,“軍國大計,罔不總攬”。其特點是處理政事迅速而機密。軍機大臣直接與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傳達皇帝意旨。此機構存在200年,直至清末。與創立軍機處伴隨的是推廣奏折制度。由於以前的官文書批轉手續繁複,且經多人閱看,時間拖延且難於保密,而奏折則向皇帝直接呈送,直達皇帝本人。雍正擴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折的人數,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時反映情況,報告政務,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員們相互監督,皇帝得以了解他們的賢愚、勤惰、政績、操守。

和坤:乾隆年间清户部侍郎、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太子太保

刘墉(刘罗锅):内阁学士,在南书房行走,工、吏部尚书。太子少保、体仁阁大学士

 

 

小结提问:权力中枢机构的设置是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秦、汉、唐、宋、元、明、清的权力中枢机构分别是哪些?从这些变化你看到了中央官制变化的哪些特点?——秦三公九卿,汉中朝、唐三省六部、宋二府三司、元中书省、明内阁、清议政王大臣和军机处。唐的三省六部制代替秦的三公九卿制,中央机构从处理宫庭和朝庭的事务发展为只处理朝庭事务;三省六部制行政权、财权、军权并没有完全分开,到宋代二府三司三权完全分开,互相制衡,说明了相权的分割;从宋代宰相权力的削弱到明代废宰相,这是皇帝集权发展的必然趋势;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皇帝已经完全抛开政府,霸占了整个国家,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

 

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作用:辅弼无人,宦官干政,因循苟且,士风萎靡,皇权极度膨胀,皇帝已经完全抛开政府,霸占了整个国家,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妨碍了民主思想的产生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孟德斯鸠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知识连结:

监察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的御史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对封建统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监察制度有:秦——御史大夫;汉——刺史;宋——通判制度;明——厂卫特务机构。这种制度开始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保证政令的统一,但到末期特别是明朝的特务政治则损害了司法制度的正常执行,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本单元授课设想:本单元共四课,准备把第5课与第8课结合起来上,目的在于提高同学们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第6课和第7课各占一个课时,注意落实知识点。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爱琴文明及其所包含的文明,它们有何表现?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城邦的内涵,表现发展如何?城邦的主要特征,其政治体制分类及主要特点

2.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希腊文明属于与内陆文明或大河文明不同的海洋文明,古希腊的地理版图破碎,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不易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古希腊的多元政治的形成与此有关。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爱琴文明的发现与成就。结合第8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讨论古希腊罗马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及影响、利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古代希腊罗马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认识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古代文明各有千秋,都为人类文明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各有利弊。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1:我们知道文明产生的标志是国家组织、城市、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出现。中华文明产生的源头是夏商周文明,而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其后是“黑暗时代”,随后是古典文明时期。那么古希腊早期的爱琴文明怎样,它的城邦制度又如何?这种制度与希腊文明又有何关系?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些内容。

导入2:有哪些同学看过《特洛伊战争》这一部电影?影片中所反映的时代与人物就出现在古希腊,让我们一起走进爱琴海,共同了解西方文明的起源。

 

教学策略:

把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与第8课《思考古代政治制度的异同》结合起来讲。

 

一. 介绍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居民

1. 自然地理环境

A范围: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诸岛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带,构成“爱琴海世界”

B 特征:希腊半岛——多山少大河、平原,土地贫瘠,发展农业条件较差。内陆因山脉阻隔,交通不便;东部沿海地带----海岸曲折,多良港,有利于发展航海贸易事业。

小亚细亚沿海地带——土地肥沃,海岸曲折,多良港,岛屿众多,自然条件极为优越

爱琴诸岛——特别是克里特岛,处于西亚、北非和南欧的中心,海上交通方便,是古代地中海交往的桥梁

2.居民 A前4000年后,一批小亚细亚移民与希腊半岛、克里特岛和其他岛屿的原有居民融和。形成:皮拉斯古人、卡里亚人、勒勒吉人,他们创造了爱琴海世界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

B前2500年左右,一支阿卡亚人从多瑙河流域迁入

C前12世纪前后,大批操希腊语的印欧人迁入定居,有爱奥尼亚人、伊奥利亚人、多利亚人

 

二. 爱琴文明的发现及美丽传说(中间播放8分钟影片《特洛伊》)

爱琴文明的发现:爱琴文明有三个文明系统:克里特文明(Crete)、基克拉底斯(一个群岛,包括罗德岛、米罗岛等,著名的米罗的维纳斯即发掘于此)文明和希腊底文明。这三个文明系统各有三个发展阶段,只是基克拉底斯文明的第三个阶段被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Mycenae)文明所涵盖。希腊底文明发展到中期和后期,我们又叫它"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是一个城市,这个文明就以它为代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荷马史诗》是以迈锡尼的国王阿加门农(Agamemnon)远征特诺伊为主线的,迈锡尼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特洛伊战争是公元前1192-1183这十年间打的,克里特岛的覆灭大概是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某一天。克里特岛上的文明是谁创造出来的呢?他们不是现在所说的希腊文明的创造者,而是被希腊文明的创造者所灭掉的一群人。我们还不能确切的知道他们是什么人,因为他们的文字到现在还没有被识别出来。在克里特岛上发现过文字,我们称之为克里特文字A和克里特文字B。克里特文字B已经被识别出来了,它是由移民多米克人带到这里来的。多米克人是属印欧语系的游牧部落,他们从远方的高原迁来,把当时爱琴海诸岛上相当发达的文明灭掉了,从此,在希腊的历史上出现了长达400年的黑暗时代(公元前1200或1250年-前800年)。这是一个特别的时代,直到130年前(1870年)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它。事实上,正是被希腊毁灭的这个文明演奏了当时最伟大的史诗。

荷马并不是历史的见证人,他是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写公元前1192-1183年发生的故事。但是,凭着广博的见闻、长时间流浪的经历和高贵的心灵,荷马体验到了人类的伟大历史,然后他用吟唱的方法把它讲给周围的人听,一直流传到今天。后人又不断整理荷马的这部史诗,直到公元前6世纪才有写本,公元前3或2世纪才有定本。

  

这部史诗整理了当时希腊人的思想。当时的希腊有很多小的部落,每个部落都吸收了自己所在地的地方文明,构成了非常丰富和复杂的文化状态。

 

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中间,岛上曾经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有个特别有成就的国王叫米诺斯(Minos),所以我们把这个文明叫做米诺斯文明。米诺斯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妻子,她有名是因为她的感情既丰富又怪异,她爱上了一只公牛,把自己藏在一个木牛里和这只漂亮的公牛生了一个孩子,叫米诺陶。米诺陶每年让希腊人供奉十个童男十个童女,使希腊人深受其害。米诺陶住在一个迷宫中,任何人进去后都无法找到迷宫的出口和入口。后来,英雄的提修斯(Theseus)在米诺陶的姐妹Ariadne的帮助下,借着一根红线,边放边进,除掉了米诺陶,走出了迷宫。

  

很多人对这些古老的故事信以为真。德国人Schliemann就是其一。他小时侯读这些故事读得着迷,49岁那年,他带着钱财、妻子和工程队去特洛伊挖宝。挖掘工作进展很缓慢,开始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成果。但是,他没有放弃,并一直亲自参加挖掘。终于有一天,他感到将有事情发生,于是告诉工人们说第二天是他妻子的生日,放假一天。第二天,他和妻子两个人带着工具到现场继续挖掘。他和妻子慢慢地掠去地表的浮土,打开了一个墓葬,墓里金器在阳光下闪烁,他把里面的项链、手镯一件件挂在妻子的身上,逆着阳光,看着她,喃喃的叫道:"海伦,海伦……"。这样的幻想鼓励着考古学的发展,1900年,英国人Evens决定去挖掘迷宫,进行比较有系统的科学考古。1899年,伊文思根据希腊神话中的另一重要传说开始寻找“米诺斯”——克诺索斯城(Cnossus) 统治者。伊文思在克里特岛发现了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米诺斯王的迷宫(Labyrinth),即克诺索斯王宫遗址,揭开了欧洲文明源头上新的一页。

 

  

1. 爱琴文明

A古希腊文明的开端

爱琴文明(克里特-迈锡尼),公元前2000――公元前1100年

其中:克里特文化:公元前2000至前1450年(又分为旧王宫和新王宫时期)

迈锡尼文化:公元前1600至前1100年。

B内涵:是爱琴海地区早期奴隶制城邦文明(即青铜文明)

C代表: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文明 (爱琴文明前期)

早期:A 时间: 前2000年——前1700年 B特征:产生了君主制国家,出现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

全盛时期:A时间:前1700年——前1400年 B特征:犁耕出现;手工业分工精细, 青铜器、陶器、金银器制造技术进步,造船业和航海业发达;出现先行文字B;米诺斯王宫

毁灭:前1400年,被麦锡尼人占领

3 迈锡尼文明 (爱琴文明后期)

内涵:指南希腊的迈锡尼、太林斯、派罗斯等早期奴隶制城邦文明,因以迈锡尼为代表,故称“迈锡尼文明”

发展阶段:

A形成:前16世纪上半叶,阿卡亚人创造的,宫殿、城堡、“坑墓”

B全盛:前1400年前后,君主国兴起,出现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刻有线形文字的泥版文书(实物:迈锡尼狮子门)

C灭亡:前12世纪,多利亚人入侵 (特洛伊战争)

 

三. 略讲古希腊城邦

1. 城邦

A含义 城邦(city-state),希腊语“polis”。原指公民集体、城池,引申为城市、国家、城邦

B概况 城邦林立,大的城邦有雅典(面积 25002km,人口 20~30万)、斯巴达(面积 84002km,人口40万)

2. 形成:前8—前6世纪

特点:(1) 奴隶制国家产生 (2) 海外殖民运动 A范围:地中海地区和黑海沿岸 B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人多地少,粮食短缺;寻找新的土地,商品销售市场和工业原料;政治斗争中失势的集团寻求托身之地 C殖民城邦与宗主国之间关系:基本独立,仅保持经济文化上一些联系 D作用:促进希腊各地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发展;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东方文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奠定了自己独特文明的基础

 

3.城邦政体

A 政体含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B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

C类型:贵族制、民主制为主,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

D实质: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E作用、地位:实行公民政治,保证了公民享有政治权力;促进拉经济发展;巩固了城邦;古希腊一时一地出现了近现代几乎所有的政体形式,这是希腊文明对人类政治制度的一大贡献。

 

四、结合知识链接、课后活动建议及第8课探究课,安排同学们进行讨论:

请从神话传说、地理环境、血缘关系、民族构成等方面说说为什么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罗马会采用不同的政治制度?为什么两种政治制度都为带来社会的进步?他们各自有何利弊?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雅典民主制确立的过程,熟悉并理解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认识雅典民主制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分析雅典民主的利弊得失,初步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学与讲授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生能力,通过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感受当时的民主政治气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认识民主政治对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作用。

授课策略:

一、 典政治制度的沿革——从君主制到民主制

自学思考:

1、什么是民主?谈谈你对民主的理解。

2、简述雅典民主制产生的过程。

3、梭伦与克里斯提尼的贡献分别有哪些?

4、陶片放逐法在当时有何意义?对今天有何借鉴?

 

教师讲授

雅典民主制形成的历程

1、君主制

2、贵族制

3、民主制:

指出:梭伦改革(开始),——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二、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征: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自学思考:

1、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体现这些特征的机构有哪些?(在这里比较这些机构相当于今天的什么机构。)

2、哪些方面的制度或措施体现了人民主权?

3、哪些方面的制度或措施体现了轮番而制?

教师带领学生解决以上问题后,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给学生讲帕帕迪的政治生活,由学生自己提问并回答。整个故事里面串入了雅典时期政治生活的主要活动,还加入了一些细节,并以审判苏格拉底为结束,由此引到雅典民主制的得与失。

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

帕帕迪是个雅典郊区的农民,今年(前399年)三十岁,他是家庭中的男主人。今天是个太阳高照的日子,他要去雅典去参加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虽然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帕帕迪干农活,但他还是很愿意去,因为 ??

到了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场,大会还没有正式开始,会场象往常一样热闹,会场围着篱笆,设有十道门。 “大家注意,今天是公民大会,外邦人不许入内。”在门口执勤的监察员大声地喊着。这是因为 ?

今天的议题有三项:

第一项是对即将离任的执政官进行任期财务审核。哇,这真是一个进步的事业,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不是也有这一项吗?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第二项是投票选出民主防碍者。每个有投票资格的雅典公民,在自己选区的入口处领取一块陶片,陶片一人一张,写下名字后,他把陶片交给工作人员。帕帕迪不识字,他只好请旁边的一位体面的贵族写,写了谁也不知道。这次获票最多的是一个贵族库特森。他的名字一宣布时,整个会场一片欢呼雀跃,人们争相谴责他的不利国家的行为:“他以为自己曾在对波斯人的战争中立下了功劳,就居功自傲,现对国家大事从不关心,总是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一个公民愤愤地说。(这是个什么法?) (讲到这儿时,与课后练习铁米斯托克里陶片相结合,说明陶片放逐法也未必公正。)

第三项是对是否进一步扩大海军规模进行辩论和表决。主持人首先宣布了发言人资格。事先已经有所准备的贵族们立刻分成两派,互相攻诘,这时帕帕迪的一个远房亲戚桑拉跳上讲演台,正准备要发表演说,突然听到下面一个声音:“这个殴打父母的不孝之子有什么资格在这儿发言?”原来是帕帕迪在揭发他,立即,在一场臭骂声中桑拉下了台。

(这是为什么?)

公民大会结束后,帕帕迪有资格参与法庭审判员的抽签(为什么?)倒霉的帕帕迪在参加第无数次抽签后,这一次终于如愿地抽中了黄豆而不再是黑豆,他兴奋得要跳起来(为什么?)他成为民众法庭6000名审判员中的一名,并加入了言论法庭,这个法庭共501人。他审判的对象是苏格拉底!!

哲学家苏格拉底,现年70岁,被控犯有「不敬国神」、「另立新神」和「败坏青年」的罪行而送交审判。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并再一次重申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帕帕迪本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但他竟然听见苏格拉底说象自己这样目不识丁的人没有资格参加审判?!被邀怒了的帕帕迪决定举手投他有罪!参加审判的501位法官投票表决,以略过半数的281票通过有罪判决。苏格拉底拒不认罪,只是在朋友们的请求与担保下,才提出以三十个钱币的罚款作为刑罚,并表示他愿意为真理而献身。结果,第二次表决以360票通过了死刑判决。

(展示油画《苏格拉底之死》)

评价:“审判苏格拉底的自相矛盾和可耻的地方是,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

(由此引出雅典民主制的得与失)

 

三、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优越性——任何管理的伟大创举

主人翁意识 ;多数人参政 ;群众监督

局限性:

“古代人的目标是在有相同祖国的公民中间分享社会权力:这就是他们所称谓的自由。而现代人的目标则是享受有保障的私人快乐;他们把对这些私人快乐的制度保障称作自由。”(贡斯当,1998:314-5)他将前者称为“政治自由”,而将后者称为“个人自由”。

 

第六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授课教师:laihsinsing 授课班级:高州中学高一(7)班

 

各位同学,大家好!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古希腊的城邦制度,那么现在我们来学习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板书)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近代西方启蒙学者和资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就是来自古希腊的经验。古希腊的民主制究竟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它是怎样具体实施的?对当时和后世来说,它有什么得失?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在学习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民主?(板书)民主的概念是什么?(板书)大家请翻开书本35页。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是由“人民”和“主权”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用我们的话来说,“民”就是“人民”,“主”就是“当家作主”,“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几千年来人民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那么人民怎样才能掌握国家权力?在我们国家,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中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由选民或选举单位经过民主协商、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具有高度的民主性。人民是通过这种形式去管理国家的。在享有民主的同时,我们先要明确民主与自由的关系。(板书)没有自由就没有民主可言。在享有民主之前,首先要保证个人的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曾经搞过一次所谓的全民选举,他的支持率达到了100%,大家说有没有可能呀?当然不可能支持率达到100%。这种所谓的全民选举是建立在萨达姆个人独裁的基础上的,实际上参加投票的只有萨达姆的支持者,其它人都没有投票的权利。在没有保障个人思想和言论自由的情况下,谈不上民主。这是民主跟自由的关系,那民主有什么后果呢?(板书)有人说,民主是经过多数人的决定,结果一定是正确的,大家说对不对?不一定。有时候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举个例子,我们班选班干部,由于刚上高一,大家互不认识,可能大家都看到那个帅哥或靓女,这个帅哥或靓女他(她)的办事能力还可以吧?于是大家就一致地选了这个帅哥或靓女做班干部,而实际上这个帅哥或靓女的办事能力是很差的,那么大家就要承受这种民主所带来的苦果。有人说既然民主有这种缺陷,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民主呢?这是因为,相对独裁来讲,民主减少了由于独裁而带来灾难性后果,所以我们要民主,我们不要独裁。在伊拉克,伊拉克人民需要的是民主和自由,而不是独裁者萨达姆。所以在第二次美伊战争后,伊拉克人民推倒了萨达姆的雕像,而独裁者萨达姆也必受到伊拉

克人民的审判。这是现代的民主,那么在古希腊,在雅典,它的民主制又是怎么样的呢?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二个内容,雅典的民主制。(板书)请大家翻开书本第36页,看一看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板书)是什么?是人民主权,轮翻而治。(板书)它主要表现在,政权是掌握在多数人的手里,而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的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解决私人纠纷时,不会因为某人的财产、身份或地位而有所偏袒)就个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头角,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这些特征的充分体现。(板书)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内容,公民大会。(板书)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它的职责是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甚至个人小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取举权。公民大会每年召开40次,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锁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以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为保证辩论的效率和秩序,雅典人制定了一整套辩论的章法。在这里,合法的公民才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对于外邦移民、奴隶和他国公民等,则没有享有民主的权利。好,下面我们来做一道习题,看大家掌握了这个内容没有?(做题,省略)

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这个内容,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内容,五百人议事会。(板书)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它的职责是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在两次会民大会体会期间,议事会是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按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好,下面我们再来做一道习题,看大家掌握了这个内容了没

有?(做题,省略)看来大家也掌握了这个内容,我们再来学习第三个内容民众法庭。(板书)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从法庭终审,民众法庭极力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持公正。学习完这个内容,我们来看黑板上的这

道题。(做题,省略)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还体现在其它的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上,在

各机构的内部,同样实行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古希腊人在民主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那么雅典的民主是不是某个天才发明的呀?不是。而是雅典的民主人士在平民的支持下,经过200多年的不断创新得来的。那么它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板书)古希腊进入文明之初,同世界各国一样,都是实行君主制。(板书)但是在公元前8-前7世纪时,各邦的贵族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板书)各邦贵族为什么推翻君主制呀?是因为国王骄奢淫逸和外战无能。那么贵族制比君主制民主在哪里?我们知道,君主制是终身和世袭的,君主掌握国家一切权力,而贵族制与君主制不同,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必须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于是君主制变为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取举制。政权还属于个人专有吗?政权不再属于个人专有。这就为政体进一步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了条件。那么雅典人为什么要推翻贵族制呀?大家请翻开课本第35页。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贵族与平民尖锐对立,平民准备以武力推翻贵族政权。在这个时候是谁采取了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的轨道呀?是梭伦。(板书)我们先来看看梭伦改革的背景(板书)背景就是刚才说的,贵族与平民尖锐对立,平民准备以武力推翻贵族政权。梭伦改革的措施有什么?(板书)A、废除债务和债务奴隶制B、设立民众法庭C、确立新选举法D、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这些措施的意义和影响是什么?梭伦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确立了个人自由不容侵犯的公民权利,设立的民众法庭使平民成为了司法的主人,确立的新选举法,体现了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打破了贵族制强调出身的原则。这些措施最终将国家引上了民主的轨道。(板书)学习完梭伦改革,我们来做一道习题。(做题,省

略)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的轨道,而最终确立民主制的则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板书)他的最主要措施是陶片放逐法(板书)从而确立了民主制(板书)相关内容大家看一下书就

行了。现在回头来看一看,比较一下民主制比贵族制民主在哪里?贵族制相对君主制来说,向民主迈进了一大步,政权不再属于个人专有,实行了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但是政权还是掌握在少数的贵族手里,而不是掌握在人民手里。通过梭伦的改革,确立了个人自由不容侵犯的权利,使平民成为了司法的主人;确立的选举法,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原则;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打破了贵族制强调出身的原则。因此雅典确立

的民主制比贵族制更民主,它的阶级基础更加宽广了。雅典民主制虽然比贵族制更民主了,但是它毕竟是古代奴隶主阶级实行统治的一种手段,也有其积极性和局限性。(板书)1、积极作用:①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动作方式②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

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③思想的相对开放和政治自由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当然,雅典民主也有它的局限性(板书)①它与现代民主不同,它仅仅是对视若手足的公民集体而言。对于非公民,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②古代世界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和夫权社会,雅典也

不例外。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什么是民主和民主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古代的民主,还是近代的民主,都是民主人士在平民的支持下浴血奋战而来的,所以我们今天一定要珍惜我们享有的民主与自由的权利。好,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

 

第六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 什么是民主

1、民主的概念(P35)2民主与自由的关系

3、民主的后果

二、 雅典的民主制

1、 基本特点( p36):人民主权,轮翻而治。

2、 体现:

①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②五百人议事会(附属机构)

③民众法庭(司法机关)④其它机构:行政和军事机关

三、 发展历程

1、 君主制

2、贵族制

3、 民主制

① 梭伦改革:

背景:------

措施:A废除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B设立民众法庭

C确立新选举法

D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

意义影响:------

(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② 克里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法

(最终确立民主制)

四、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1、 积极作用:①②③

2、 局限性:①②

 

第六课课堂练习

1、关于公民大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最高权力机关②公民大会每年召开10次③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D

2、五百人议事会是( )

①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②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③在两次公民大会的休会期间,议事会是大会的最高权力代表④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3、关于民众法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

②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由民众法庭终审

③有犯罪前科和公共债务的公民可以当选为法庭审判员④民众法庭在执法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是:最大限度保持公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答案D

4、梭伦改革中体现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的是( )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设民众法庭 C.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 D.按财产划分公民的等级

答案C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发解屋大维、戴克里先、查士丁尼等影响罗马历史发展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迹;了解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及主要内容、作用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己来讲罗马发展的历史,尤其增强对共和政体的了解,探究罗马法内容的演变,用现代法律生活的实例来理解罗马法对后世的具大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认识法律在古代西方社会的价值,培养正确对等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授课策略:

古代一位诗人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首先回顾第6课:

?希腊的成就:(同时展示图片)

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 ;?完成原子理论的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奠定的原子学说是公认的古代唯物主义最高的体系。三大哲学家有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一前399)是雅典主要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一前347)出身于雅典贵族之家,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曾从苏格拉底求学十年。他有很多作品,最重要的作品是一些对话,如《辩诉篇》、《裴多篇》、《理想国》、《帕门尼德》、《智者篇》等等,是希腊古典哲学家中留下著作最多的一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前322),是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学者,研究过哲学、逻辑学。修辞学、心理学,物理学、历史学、伦理学和美学。其主要著作有《工具篇》、《物理学》、《论灵魂》、《政治学》、《伦理学》、《诗学》和《形而上学》等。希腊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有史诗、抒情诗和戏剧。最早的文学作品是“史诗”。荷马的咏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是两部最早的史诗。《伊索寓言》。雅典最有名的三大悲剧作家是埃斯库罗斯、素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最著名的史学家有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诺芬三人。突出的是神庙建筑。希腊最杰出的建筑群体,是位于典雅城中的雅典卫城建筑。卫城中最宏伟和精湛的建筑就是帕特农神庙和伊列克提翁神庙。

 

 

·展望罗马的辉煌:

最著名的演讲家和散文作家是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一前 4 3)文学上的成就是他的演说辞和书信 。恺撒的《高卢战记》 。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有李维(《罗马史》 )、塔西佗(《历史》、《编年史》、《日耳曼尼亚志》 )、古代罗马在文学、哲学上的成就很平庸,但在法学上却是出类拔萃的。罗马法学思想的奠基者是西塞罗,他著有《共和国》、《法律篇》、《职务篇》等。西塞罗有一句名言;“依照自然而生活是最好的”。

 

过渡:大家看地图,地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为什么它有如此强大的扩张能力?它政治制度与完善的法律为这一伟大的成就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讲古罗马的历史。

一、从共和国到帝国(这一部分由学生来讲授)

关于罗马的起源和兴起,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罗慕洛和雷慕斯的故事:

特洛伊城在火光和叫喊中陷落了,全城遭到大屠杀,幸免於死的人全都沦为奴隶。混乱之中只有特洛伊国王的驸马阿伊尼阿斯逃出来,他的后人建立了一个王国,后来有一个公主,但公主的叔父在篡夺了王位後,为了防止公主结婚生子威胁自己的王位,便任命未婚的公主为巫女。这是主管祭神的职位,象修女一样不得结婚。美丽的公主和战神玛尔斯(Mars)一见钟情, 生了一双胞胎,起名罗莫路和勒莫。 叔父闻知此事大怒,将公主投入大牢,又把那双胞胎放在篮子里抛入台伯河,指望那篮子漂入大海将那双胞胎淹死。再说那兄弟俩的篮子被河口附近茂密的灌木丛钩住而停了下来,俩人哭声引来的一只过路的母狼。意大利的狼都带点慈悲心,不但没吃了俩人当点心,还用自己的奶去喂他们,这才救了俩小命。不过,总是由狼养活也没法交待,於是又一日一放羊的在这地盘上溜哒,发现了兄弟俩,将他们抱了回去扶养成人。这两人便是罗马的建造者。

古罗马的历史一般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王政时代(约公元前八世纪到六世纪);

共和时代(约公元前510年一公元前27年);

帝国时代(公元前27年一公元476年)。

 

(一)王政时代,是罗马由氏族制社会向国家政权过渡的时期。

(二)共和时期

1、三层机构: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

阅读提问:

1)还记得雅典是哪三个机构吗?

2)三个机构权力最大的是哪一个?

3)这三个机构相当于今天美国的什么机构?

4)元老院一般由什么人担任?

5)罗马的公职人员有工资吗?有什么影响?

    古罗马开国之际一度曾是王国,但是自老王Romulus去世之后,王位一直由元老院选举产生。 由于元老院的成员包括罗马各大贵族的首领,此举有效的保持了王国的稳定。与此同时,罗马 所有的男性公民都是公民大会的成员,享有投票决定财产归属、税收等问题的权利。大约是在 公元前五百年,罗马成为共和国。行政官员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最高权力由执 政官(consul)行使。但每次公民大会都要选举两名执政官,只有两名执政官意见一致方才可以 行使政令。不过在实际运作当中,很少发生执政官相互否决(veto)政令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 两名执政官通常都是一文一武,文官管理国家,武将在外征战。执政官每年改选一次,在任期 间不得免职,但如被揭发劣迹则有可能遭到弹劾与审判。罗马法还特别规定,当罗马面临生存 危机的时刻,元老院和两名执政官可以联合任命独裁者(dictator),指挥军民抗战。独裁者的权力不受任何节制,但其在位时间不得超过半年。由于公民大会通常只是每年召开一次,确保 执政官不会滥用权力和监视独裁者的一举一动完全依赖于元老院。 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成员从贵族首领扩展到知名学者和德高望重的前执政官。许多罗马时期著 名的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历史学家都曾经是元老院的议员,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加图(Cato) 和西塞罗(Cierco)。元老院的声望使其受到极大的尊敬。从外交国防到财政农工,执政官都必 须征求元老院的见解。在决定宣战和官员任命上,元老院更是享有极大的特权。没有元老院的 支持,执政官也好,独裁者也罢,统统寸步难行。影片角斗士(Gladiator)里皇太子的一句台词 道尽罗马共和制度的全部:在共和国,权力尽归于元老院。

2、贵族与平民的斗争

阅读提问:

1)斗争中为什么平民会胜利?

2)《十二铜表法》对贵族和平民各有什么好处?

    在共和时期内,罗马的平民与贵族矛盾愈益激烈,不断爆发尖锐的斗争。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斗争,结果是一部分富裕的“平民”开始插足于统治集团,强化了罗马“共和政权”的统治。A、约公元前470年,他们迫使贵族同意遴选若干叫做保民官的官员。保民官有权否决行政长官的不法行为,以此保卫平民。B、公元前450年,平民编纂成文法典的要求也实现了。其结果就是颁布了著名的十二铜表法。C、约公元前367年,第一位平民出身的执政官被选举出来。执政官任职期满后可自动进入元老院,这样贵族垄断元老院席位的局面也就被打破了。D、公元前287年,平民取得了最后一次胜利:是年通过了一项法律,规定不论

元老院批准与否,公民大会颁布的法案对国家都具有约束力。对外掠夺战争有效地减轻了城邦内部的经济压力,使平民和贵族两等级间的矛盾冲突得以缓和,并

且为罗马的民主政治奠定物质基础。经过几百年的对外征战,罗马从台伯河上的一个城邦国家逐渐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可以说,共和国早期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是一部从防守走向扩张的战争史。

 

(三)帝国时期

1、帝国建立的原因:A、领土的极度扩张。罗马人迅速地接连蹂躏、并吞了马其顿、希腊、小亚细亚的帕加马、比希尼亚和西利西亚,然后是塞琉西王朝的叙利亚,最后,于公元前31年并吞埃及。罗马人还以这一方式接管了东方诸后起的希腊化国家。当时,尤里马斯·凯撒有很高的声威,他(于公元前58一49年)征服整个高卢。最后,公元1世纪时,罗马开始长期占领不列颠。最终,罗马统治者已经成为整个地中海的霸主,势力向西延伸到大西洋岸,向东延伸到小亚细亚地区。 B、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贫民和富豪之间的矛盾、以及罗马统治者与被征服民族之间的矛盾都越来越恶化。开始时,提比留·格拉古和他的兄弟盖约·格拉古勇敢地进行了一场改革运动。奴隶起义连绵不断,最后,终于爆发了斯巴达克起义。

2、帝国建立的过程。在罗马由共和向帝制转变的过程中,中间有一种过渡形态。这就是前后两次“三头政治”(triumvirate)。前三头同盟:庞培(Pompey)、克拉苏(Crassus)、凯撒(Caesar)。两头并立。凯撒独裁。后三头同盟:安东尼(Antony)、雷比达(Lepidus)、屋大维(Octavius)。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号。他直接控制行省的总督,规定税收标准,严密控制军队。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屋大维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确保了200多年的稳定。其后,帝国走向衰落。公元3世纪,危机四伏,最后终于在民众起义和外族不断侵犯的冲击下,罗马帝国的整座大厦倒塌了。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正式灭亡了。

二、罗马法(这一部分由老师讲授)

1、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内容: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帝国统治地区的全部法律制度,包括公民法和万国法,狭义的罗马法仅指罗马公民法。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一些习惯法。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十二铜表法》

《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查士丁尼学说汇纂》

《查士丁尼新敕》

2、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A、 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

B、 它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

C、 它还顺应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公民平等权利予以理论上的承认,对私有财

产加以保护,以笼络上层阶级;

D、 推行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3、对后世的影响: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不仅严格界定了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阐明了相关法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9课 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记忆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及主要内容;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与时政相结合,讨论并讲授,按照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来学习:是什么(人物、地点、时间)——为什么(原因,形成过程)——怎么样(意义、作用及做法),首先让学生明白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什么样的政体,运作过程如何?再学习它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是多样的,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选择了不同的政体,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是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她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相对君主专制而言是一种进步。

 

授课策略:

导入:总体介绍第三单元,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政体主要有四种:

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英),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德),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美)

 

第9课 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从标题指出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连续性,渐进性,创新性。从1215年到现在近八百年的历史,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正课导入:

    现在谁在统治英国?展示同学们熟悉的英国女王伊利沙白二世和首相布莱尔的图像,并请同学们看两则新闻:

材料1:英国女王会见温家宝总理温家宝转达了胡锦涛主席对女王的问候。他说,女王陛下曾于1986年作为首位英国国家元首访华,对推动中英关系发展,增进两国人民间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赞赏女王陛下和英国王室为促进双边关系所做的努力。

材料2:英政府对伊动议获通过 仍遭百多位工党议员反对 (中新网2003年2

月27日电 )尽管英国政府在议会就如何处理伊拉克危机的投票中获胜,但120

多名工党议员对政府动议投出的反对票使首相布莱尔蒙受了打击。在进行要求伊拉克抓住“最后的机会”解除武装的动议的表决中,124名议员投出了反对票,434人投票赞成。虽然英国内阁大臣们坚持表示,政府在这次投票中以2比1的

差额胜出。但人们普遍认为,这个投票结果是对布莱尔的一个打击报道称,英国政府目前在议会中占有绝对多数,因此出现投票落败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即使英国政府没有输掉这次投票,投反对票议员的人数之多已经对布莱尔首相的

对伊拉克政策构成打击。从以上两则材料同学们看到英国两个顶级风云人物,到底谁在具体管理着英国,国家的权力中心在哪儿?首相与议会是怎样的关系?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本,并进行讨论。

 

阅读思考题:

1、国家元首是: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首脑是: 政府如何产生: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

2、君主立宪制政体是如何确立起来的?

3、责任内阁制是如何形成的?

4、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英国的内阁有何不同?

5、为什么说君主立宪制相对于君主专制是一种进步?

 

同学们经过学习和讨论基本清楚了英国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的区别,那么象布莱尔是怎样当上首相的呢?或者说首相是如何产生的?象进攻伊拉克这样的重大国家议题需要怎样的程序审批?英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是怎样分配的?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具体运作情况介绍

国家元首: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出生,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女王没有实权(结合练习说明)

议会: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目前,上院共有议员699名,议长欧文勋爵,主要由王室成员、新封终身贵族、少量世袭贵族、司法贵族及教会领袖组成,不经选举产生。下院由普选产生,任期5年。本届下院于2001年5月选出,截至目前,在659个议席中,工党占413席、保守党166席、自民党52席、其他小党28席。下议院议长为迈克尔。马丁。(中间穿插两党制,讲上议院时结合球王贝利买了一个贵族的头衔)

政府:现政府为工党政府,于1997年5月1日执政。2001年6月7日,工党再次获得大选胜利,并继续执政。主要成员为:首相、首席财政大臣兼文官部大臣托尼。布莱尔,副首相普雷斯科特,内政大臣布兰科特,环境、交通及地区事务大臣斯蒂文。拜尔斯,财政大臣戈登。布朗,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上院议长兼大法官欧文勋爵,贸工大臣帕特丽夏。休伊特,国防大臣杰弗里。胡恩等。(讲述责任内阁制)

  政治制度:英国有着悠久的议会民主传统,实行君主立宪制,君主为国家元首,目前是伊莉莎白二世。英国的立法机关,也就是议会,目前拥有两个议院。下议院地位较重要,上议院主要是修订法律的机构。 行政机关由首相领导,英国现任首相为工党的托尼·布莱尔。通常,首相是在下议院拥有最多席位的政党领袖。该政党其他主要成员与首相一起组成内阁,即主要的行政机构。    英国司法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

 

二、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1、、《大宪章》和《权利法案》

政治权力从国王向议会转移

2、责任内阁和两党制

国家的行政权力从国王向内阁转移

3、民主化趋势——议会改革和选举权的普及,经过四次重大变革,选举权从贵族到平民,从男子到妇女不断扩大,形成了民主化趋势。

 

 

知识链接:英国国会的开幕式(结合课本图片)

每年10月或11月间,英国国会有一个开幕仪式。英国国会的官方正式名称很奇怪,叫“Queen in Parliament“,主角是Queen,是女王。在这个仪式上,唯一的中心是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这相当于他们的国庆大典,整个场面金碧辉煌,庄严隆重,甚至可以说是气焰万丈。对于那些挤在马路旁等着看女王马车经过的伦敦老百姓和游客们来说,这个热闹场面还真有看头。所以年年重复老套,年年热闹不减。美国的电视上有实况转播。  

  国会开幕仪式正式开始以前,上下两院的议员们都已经在自己的议事厅里就座,早早等着了。   

    在上议院,只见一片红色的大袍子,袍子镶着宽大的金边和各种纹章字符。虽说我们对这些装饰不知其所以然,却一定是大有来头。上议员们不仅服饰辉煌,还一律头戴灰白色带小卷卷的假发,使得他们看上去一个个地都令人有不真实感,颇为可笑。正是这种不真实的感觉,突出了他们竭力要表达的庄重,表示他们是半人半神的超越世俗的权力载体。即便历经漫漫等待,这些人照样不苟言笑,肃穆如初,等待女王来临。   

    下议院里,却是另一番光景。此刻议员们到齐了,本来就俭朴的下院议事厅就显得拥挤局促,象大学里挤满人的梯形教室。民选的下议员们穿的是现代服装,男的西装革履,女的套装套裙。虽说在现实生活中,还算是正规场合的刻板服装。可是和上院一比,就无可救药地凸现了下议员们的现代化、平民化和世俗化。等候之中,下议员们相互聊天说笑,议长显得无所事事,就连英国首相此刻都一脸轻松。  

    著名的西敏寺国会大厦之外,马路两边,满是黑压压一片看热闹的人。

    女王要出发了。出发之前,她的皇家卫队(Yeomen of the Guard),据说是王室最古老最忠实的武士,先期出发,对上下两院的议事厅作一番搜查。这番搜查源自于1605年一次试图爆炸国会的阴谋。如今这番搜查纯粹成了仪式的一部分,却一丝不苟地重复了四百年。女王总是在爱丁堡大公的陪同下,坐着镀金镶钻的皇家马车,由一色骏马拉着,马蹄得得,不迟不徐,前往国会大厦。一路上,看热闹的民众发出阵阵欢呼,还有人一本正经地行着淑女的屈膝礼,恍如时光倒流。

   到了西敏寺国会大厦,女王头戴那顶著名的皇冠,身披拖着长长后摆的大皇袍。皇袍是专为这个仪式准备的,后摆如此之长,须得有四个绅士穿扮的童子,为女王提着衣摆,跟着她缓缓行进。  

    女王好不容易地通过这番长长行列,到达上院,在正中的皇位上落座。开幕仪式将在上议院举行。

    这个时候,那250来个下议员,还在自己的下院议事厅候着。女王是从来不到下议院议事厅去的。她没有权力去。自从1642年查理一世国王进入下议院逮捕了五个议员,造成英国历史上议会和王室的最严重冲突,议会砍了国王的脑袋,就此禁止国王进入下议院。此后三百五十年,英国国王再也没有踏进下议院一步。可是此刻,女王还是得把下议员们召来,因为她即将宣布她的治国方策,而议员们名义上还是要为女王效力的。

    电视上,我们看到,一位半似武士,半似绅士模样的人,笔挺地站着,等候女王命令。他就是“黑杖“,正式头衔是“黑杖礼仪官“(Gentleman Usher of the Black Rod),乃上议院最重要的礼仪官,他也已经有了五百年的历史。他的头衔来自于他置于肩上的那根半米来长的黑色木棍,顶端镶着金色的狮头。他得到女王示意,便神气地一个转身,郑重其事地一步步地向下议院议事厅走去。

   这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位黑杖的身上。电视机的镜头随着他扫过周围肃立的人们。我们等着想看的那一刻终于来到了!

   黑杖昂首挺胸一脸严肃地走到下议院议事厅门口,这时,门里头250来个议员们也全都面对着大门,一脸嬉笑。黑杖跨着沉重的步子,眼看着就要到门口。这时,只见议事厅的两扇大门从里向外缓缓移动,不迟不早,就在黑杖即将迈进的一瞬间,“哐铛“一声合拢,差点碰了黑杖的鼻子!

   黑杖给关在了门外。这一幕,寓意深远。

   只见吃了闭门羹的黑杖,举起手里那根代表女王授权的棍儿,用棍上金色的装饰狮头,砸在大门上一块专门的木块上,发出脆脆的声响。一下,两下,三下!大门上立即打开了一个几寸见方的小门,小门上还安装着细密的铁栅栏。铁栅栏后露出一双警惕的眼睛。按照老规矩,这眼睛扫视了一下黑杖的背后,确定黑杖没有带来武装的士兵,确定他只是上院派来的一个和平信使,下院议事厅的大门,这才重新缓缓打开。黑杖迈进一步,在地板上的一条白线前站住。这又是“祖上的规矩“,王室和上院的任何人都不允许越过这条白线。黑杖抬起头来,中气十足也礼貌十足地庄严宣布,女王陛下正在上议院等待她的议员们前往开会。

    黑杖话毕,转身往回走。这时,“哄“的一声,身后的下议员们发出一阵笑声。大家这才起身,随着议长和首相,一路谈笑着,熙熙攘攘前往上院。

    到了上院,开会的地方,没有这250个下议员的座位。在会场里,靠着大门,有一道低矮的栏杆,这儿是上议院的地盘。按规矩,下议员们是绝不允许越过这道栏杆的。现在,女王在正中的王位上开读文告,上议院的假发长袍议员们端坐恭听,250个下议员们在栏杆外面站着听。现代英国最有实权,真正管理着这个国家的首相和他的内阁成员,也站在这人群里。这一幕,连伏尔泰在250年前看到也不免诧异:英国议会的民选议员们,权力第一,地位却是第二。

 

第10课 美国——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悉美国总统制共和政体确立的基本过程,记忆美国1787年宪法,知道《文官制度条例》,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和两党制在分权制体制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美国大选的时事让学生了解美国政治制度,通过比较的方法,明了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与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其历史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三权分立,权力制衡以及文官条例,认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对于社会正常运行所起到的保障作用。

 

教学策略:

导入:结合正在进行的美国大选,引出美国的政体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即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统是民主选举产生,政府的权力实行三权分力的权力制衡。

让学生在了解美国的基本国情(独立时间,国庆日,国旗,国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美国的政体。

一、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的形成

1、理论来源: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他明确指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时,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掌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和裁判私人犯罪或讼争权,则一切都完了。”

美国建国之初是邦联制,即所谓“合众国”,这种制度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于是制定统一宪法势在必行。

 

 

2、法律依据:1787年宪法

三个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 民主原则

总统——行政权

议会——立法权

法院——司法权

详细学习书中三权分立的图表,总统受到国会和法院的监督,最典型的事件是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和克林顿的“白水门事件”。

展示材料:美国的第三十七届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因“水门事件”,受到国会弹劾,于1974年8月8日被迫宣布辞职。所谓“水门事件”,是指1972年6月17日,在华盛顿水门公寓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查获的窃听事件。当时(6月17日凌晨2点30分)有5人被捕,他们带着手套、电筒、复杂的偷听工具和电子窃听器。事件的起因是由于尼克松吩咐查尔斯·科尔森去搞民主党全委会总部主要负责人拉里·奥布赖恩的情报。可是,由于民主党对此早有提防,而中央情报局又自始至终监视着窃听者的行踪,所以窃听者的一切努力都败露了。

1974年7月8日,最高法院以八票对零票通过了对尼克松不利的裁决。与此同时,报纸社论发出要他辞职的舆论,国会也不停地呼吁,要对他进行弹劾。

 

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在于人权问题,黑人、印第安人、妇女的选举权受到限制,后来不断提出宪法修正案。

展示材料:1957年,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刚刚宣布解除种族隔离,黑人女学生多罗茜·考茨和其他八名同学考入当地中学,但是遇到种种阻挠,结果,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1000名空降兵到该地护送这九名黑人学生入学。但是,军队能压服暴徒,却压服不了根深蒂固的腐朽观念。这幅作品中,一群男生在黑人学生后面出洋相,校方的两个护送人,神态也截然不同。

 

二、联邦制

1、美国内战:主要从文学作品《乱世佳人》引出南北战争,说明美国内战是中央与地方分裂势力的一场战斗。

2、宪法第14条修正案。

 

三、两党制

从当前美国总统选举的实景,指出国会与选举成为两党对垒的战场。

 

知识链接:美国大选知识:

竞选总统的条件

美国宪法规定,年龄高于35岁,在美国出生并居住14年以上的美国公民都可以竞选总统。

选举人法

美国大选不是直选(即直接选举),而是间接选举。全国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基本按照人口比例分配选举人票(目前是538张),谁在哪个州赢 得简单多数选票就赢得该州全部选举人票。最后,获得半数选举人票(目前是270张)就当选总统。

 

为避免政治分赃,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政府管理日趋科学化、合理化,结合我国现在的一些制度弊病,我们应当不断完善自己。

 

四、探究: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与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首先让同学们把英美的基本情况弄清楚:

 

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是谁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首脑是谁

政府如何产生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

 

其次进一步对比两者的异同,并指出利弊:

1、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可以否决立法权;n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首相是政府首脑,首相是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

有何利弊?——美国总统与议会分权,有利于权力制衡,但总统权力过大了,双方如果产生矛盾则容易造成政府瘫痪;英国首相提出的议案议会一般都能通过,权力比较集中。

 

2、美国:政府行政人员——总统召集专门人士组成政府内阁,不属于任何党派,不能同时担任议员。英国:政府行政人员——首相出自内阁,内阁又是议会中多数党选出来的,议员又是由各选区选出来的。要做内阁成员首先必需是议员。

有何利弊?——美国内阁成员是专门人士,不受党派限制,不能以权为党派谋利,英国首相、内阁与议会多数党权力过度集中。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有口才的人选举时便选中了,而有才能而讷于口才的人就没有人去物色他了,委任方式又容易任人唯亲,孙中山认为要结合中国的考试和监察制度,建立五权分立

 

3、美国:总统与议会关系——议会有立法权,可以弹劾总统,参议院有权审核下议院通过的法律,总统可以行使否决立法权。总统与议会互相制衡。英国:首相与议会关系——下议院可以牵制首相,下议院投不信任票时可解散内阁,重组政府。上议院无实权,只作一些“橡皮图章”。首相、内阁与下议院的多数成员一般是同一党派成。

举例: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便是由于保守党不团结,政策得不到下议院支持,被解散了内阁下了台。

 

4、美国:总统有直接决策权,对突发事件可以单独决策;英国:在许多国策上要层层审批。

利弊:美国总统可以直接处理紧急事务,如911事件,珍珠港事件;而英国则效率低,如二战期间张伯伦处理不得力。

 

小结:英国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王权妥协的产物,符合英国发展的历史;美国是一个崭新的国度,在联邦制基础上建立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实行三权分立,也符合美国的历史条件。

 

 

第11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 重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难点:法国共和制的特点;

3、 能力培养: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共和制确立的历程(艰难性),记住《人权宣言》、法国1791年宪法、《拿破仑法典》、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内容,理解法国共和制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线索,让学生自学各阶段的概况,然后引导其看书中的原始材料,讨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出台意义,并对比美国,归纳法国共和制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了解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渐进性,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并让学生理解不同的历史条件决定了近代社会转型的不同道路。

2、对比美国这一个总统制民主共和国,理解法国共和制的特点,做到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之效,并让学生尝试历史的、客观的地综合分析,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教学设计1:

导入:一谈到法国大家脑子里浮现的是什么?法国的政治文明史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让我们来了解法国

提问:1、18-19世纪末法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变成为共和国的?

2、出现了哪些文件?哪一个文件最能体现法国共和政体?

(学生看书,讨论,自制图表画出结构图)

 

各组推选代表展示结构图并进行讲解。老师结合结构图进行点评。

 

点评结构图后,继续问哪一个文件最能体现法国共和政体?学习1875年宪法,与英国政体相比较,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孰优孰劣?学生继续讨论。

——无论哪一种制度,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哪些方面体现了民主?——选举制,比较一下两个国家的选举制有什么不同?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符合自己的国情就行。

 

小结: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经历了反复的斗争,英美也经历了长时间的建立和巩固期,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任何制度的建立不是一下子就建立起来的。

 

教学设计2:

总思路:

一条线(共和的艰难历程)三个点(三部宪法)几个问题(预设几个讨论的问题)

 

(一) 课前部分

1、 要求学生自己并完成反映共和历程的法国政体演进大事年表

2、 做好随堂练习

3、 查找拿破仑的有关资料

(二) 课堂部分

1、导入:用孟德斯鸠的关于政体的话引入本节课

2、展示同学们的预习成果——法国政体大事年表。解决本课的基本知识(由专制走向共和)

3、打出本课知识三个重点即三部宪法——说明实现人走向法治

4、阅读三个材料,讨论为什么公民权要给予那些有财产的人?

5、阅读三个材料:结合思考讨论拿破仑的几个问题:拿破仑一生的主要作为是什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成就是什么?他的战争你怎样看?假如他真的征服了欧洲他会怎样统治?欧洲的历史将会怎样改写?

6、以一则时政材料,比照法国,讨论在中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究竟靠什么?讨论人民在一个国家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作用,肯定现实成绩,认识到任重道远。

7、以法国国歌结课。

(三) 课后部分:完善笔记,讨论未尽话题,可写成小论文。

 

第四单元 第十四课 鸦片战争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 重点: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难点: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和世界的差距。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3、 能力培养: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引发学生思考,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归纳;提出目标学生自学的同时,老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客观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导入新课:(一开始便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先让学生看课本77页的阅读与思考两段材料:引导学生思考:1、18——19世纪中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国家比如英国的差距在哪里?2:林则徐禁烟主观上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能否算是

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禁烟运动是不是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第一个教学目标的突破:虎门销烟

学情分析:学生对这一题目比较熟悉,问学生知道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针对学生不了解的而且与课标联系比较紧密的重点,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

2、教学步骤:1)设问激趣、引发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让学生结合课本,老师和学生共同找出答案:贸易逆差——鸦片走私——危害极深——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2)林则徐禁烟主观上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能否算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培养学生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能力)

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引导:非法的经济走私,已经严重危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林则徐站在民族立场上。

3)逆向思维,激发思考:

西方有的学者认为:禁烟危害了英国的经济利益,就应该教训中国,没有禁烟运动,就不会有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此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让学生发表意见后,在进一步提问: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老师概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而中国的闭关自守使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远远满足不了这一要求。即使没有禁烟运动,他们侵略中国的战争也是迟早要发动的。

教学目标二:《南京条约》及战后的中国

教学步骤:

1) 打出鸦片战争地图,简明介绍战争经过。为了突出中国战败的原因。利用补充的资料和课本的75页阅读资料让学生概括战败的原因。(资料补充:1、军队数量:英国7000——2万)中国:10万。布防海岸,每口仅4千——1万,跨省调兵需3——4个月。2、军队质量:短小精悍,多军校毕业。皇家海军世界霸主。3、武器装备:军舰移动灵活快速,每舰几十至200门火炮。灵活而射程远。中国:鸟枪加大刀。射程近而慢。多征用民用木船。大炮重而无法移动。)

2) 中国战败对中国造成了什么的结果呢?(一系列条约)从这些条约的内容分析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呢?(主权和领土破坏,朝贡制度,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三个目标: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步骤:

1) 打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提问:已经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为什么英法还要发动战争呢?

2) 打出圆明园图片,并提问: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被成为海盗式的扩张?补充资料:(著名的作家雨果曾写:)

3) 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目的,性质,作用等)

4)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引导学生自由的发表看法:门户开的更广,便于外国经济侵略,赔款加重中国负担;危机加深;学习外国的洋务运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