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蒋碧勇:以工业革命为例
李稚勇:评我国中学历史
蒋碧勇:鸦片战争可否称
蒋碧勇:鸦片战争问题的
蒋碧勇:高中历史教材中
蒋碧勇:高中历史新教材
李稚勇:中美日中学历史
傅勇:对初中历史课程改
邓志勇:新课程与历史教
李稚勇:中学历史教学发
最新热门    
 
黄树勇:春秋战国文化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2:11  来源:黄树勇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教学设计


黄树勇

 


南宁市马山县马山中学

中教一级 历史教研组组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老子生平;分析孔子的核心思想;分析老子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说出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列举墨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孔子和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以列表的方法归纳春秋战国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感受孔子思想的普世价值,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教学过程

引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用三个“大”字来形容。其一,为“大动荡”:即本阶段的政治发展经历了从统一走向分裂,又从分裂兼并归于统一的过程。数十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土地和人口而混战不休,持续了5个世纪。其二,为“大变革”: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最终在战国时代,经过各国的变法,我国在世界上率先进入封建时代。因此本阶段应视为我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其三,为“大发展”:这首先指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同时也指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一、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

1、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孔子的身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四世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其后代开始以孔为氏。后来宋国太宰华父督作乱,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到鲁国,卿位丧失,下降为士。孔子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孔子在其兄弟中排行老二。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他的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贵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司空、司寇:司空也叫司工,是管理生产和建筑的官员。司寇是主管刑狱的官员。据《尚书》《左传》记载,在周武王、周公时,司寇已是王朝的高官。春秋时,周王室和鲁、宋、晋、齐等诸侯国都设置这一官职,其职责是驱捕盗贼和诛戮不法大臣等。

子、夫子:商周时,“子”原为天子所属卿的尊称。春秋时,诸侯所属卿也称子;后来,大夫一级也互称“子”。春秋战国之际,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的学者和教师,被学生尊称为“子”。战国时期,“子”就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了。“子”还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同时,先秦诸子的著作也称“子”。

“夫子”西周时是用来称呼军官的。春秋时成为卿大夫的尊称。春秋战国之际,“夫子”也演变成了对学者、教师的尊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孔子的思想

“半部《论语》治天下和半部《论语》打天下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材料二: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材料三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材料四:《中国教育史讲稿》:

孔子30岁左右开始讲学,培养出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孔门弟子世称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

在地域上,弟子们来自各诸侯国。就学生而言,有“闻一知十”的高材生颜渊,也有“难与言”的外乡人;就成份而言,除了孟懿子、司马牛等少数学生出身贵族外,大部分都是平民,如子贡是做生意的,子张是农民,颜渊“穷居陋巷”,曾参“提襟肘见”。所以,当时就有人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1)“仁”的思想

孔子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古人说的修身,然后再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其根本。孔子强调大的理想首先要从做人开始,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仁”。

含义: 孔子的思想主要有三部分,其核心是“仁”。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5次。“仁”是会意字,从二从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做人的道理。仁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当然这里的“爱人”不是平常的老公、老婆,而是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

孔子强调“仁”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远的东西。只要我们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去爱别人,有一点爱心的存在,就是仁爱的道理。

 方法:孔子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忠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是“爱人”的低一点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高一点的要求是“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就是“己之所欲,宜施于人”。 孔子特别强调:惟有真诚的人,才可能实现道德价值,行善避恶。一个因为真诚而犯错的人,绝对要比一个因为虚伪而立功的人更值得大家的敬佩。因为前者既然真诚,那么发现自己犯错之后,必然诚心悔改,改过从善,成就真正的品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仁”其实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表现:  对不同的人来讲,仁是有不同要求和表现的。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爱惜民力,体贴民情,以德教化,反对苛政,这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对普通人来讲从何做起呢?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一个人对父母孝敬、对兄长尊敬,这是仁的根本。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生身父母和同胞兄弟都不爱,那还有什么仁道可言?在此基础上,后人把孔子的儒家思想概括成一个有近及远、由低到高的修身的方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齐家”是仁的起点,“治国、平天下”是仁的终点。儒家思想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然后主张把这种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其特点是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来稳定社会秩序。

由以上可以看出,仁是内在的美德和修养,强调自律。但要改造春秋纷乱的社会,仅靠自律是不行的,孔子还特别强调“礼”的思想。

(2)“礼”的思想
礼的含义:《论语》中讲“礼”75次。从狭义上说,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从广义上说,礼就是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那么,怎样才能恢复周礼呢?

 礼的实践方法:孔子主张有两点:第一“克己复礼”:每个人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第二“正名”(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必须要“正名”,就是按照周礼,把已经混乱的社会秩序矫正过来,按照礼制,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让大家贵贱有序,各守其份。当然,他对周礼也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主张适当地进行交通和修改。3中庸思想:孔子认为“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意思是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到好处。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孔子这里的“礼”强调的其实就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对于一个人来说,“仁”与“礼”是不可分割的,“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而“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他们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传孔子经过泰山时,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泣。孔子叫子路去了解情况,子路问妇人: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呢?妇人回答:我的舅舅、丈夫、儿子先后被老虎所吃了。孔子问:“你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住呢?”曰:“无苛政。”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这件事情给了孔子以很大的刺激,进而在政治上强调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必须以“仁”和“礼”做为自身的准则,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他说: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就像北极星一样众星拱之,老百姓也会自然而然地服从。

仁、礼和中庸的理论研究的全是人与社会,即人道。而在春秋时期,由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还比较低,所以鬼神迷信思想非常盛行,孔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3)哲学思想: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对天道鬼神敬而远之,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明显具有务实的特点。

问题探究: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什么还不被统治者采纳呢?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被后世称为“第一位老师”、“万世师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文庙和校园中都有孔子塑像。

(4)教育思想

第一,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促进社会发展。
 

第二,总结出一套先进的教学方法;
 

第三,整理六经,继承传播文化 。

4、孔子影响:

1、变迁: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经历代不断创新改造,汉朝至清朝一至是正统思想;
   

2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深渊远影响;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第二,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斯1988年在巴黎的演讲时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得到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高度赞同;

第三,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知识归纳

1.儒家思想的创立——孔子(春秋晚期,被尊为“至圣”)核心是“仁”和“礼”。

⑴政治思想:①“仁”:即“爱人”,相互爱护,融洽相处,要遵循“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 “已欲立…”

②“礼”:即周礼,“克己复礼”,人的行为要符合“礼”的

要求,实现“礼”就要“正名”。

③“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滥杀;“节用而爱人”。

⑵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⑶教育思想: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4)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⑸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二)、老子

1、哲学思想

(1)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老子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剔除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

《道德经》对“道”的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的含义: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道的原始含义指道路、坦途,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上升到哲学范畴是在春秋时期。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当作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有人认为,老子所说的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立存在的最高原理。有人认为,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是物质的。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被各家学说所接受,虽有不同理解,但已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的代名词。

(2)辩证法思想:老子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如:高和下、前和后、有和无、难和易、生和死、贵和贱等,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他主张只要能“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辩证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华部分。老子把矛盾看成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提出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认为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作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具有消极性。

2.政治思想: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这里的无为绝对不是表面的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一种积极的无为思想,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中国古代的“休养生息和韬光养晦”的思想就是直接来自于这个思想的影响。

老子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无为包括“寡欲”、“绝学”、“不争”“不言”等,老子的无为思想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同时,也要注意到老子所说的“无为”,主要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一个人有福气,他的灾祸可能也要来了。很多人如果没有当初获得的那个好处,也没有之后的灾难,这是一种人间常态。因此我们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学习塞翁的态度,这是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善就有恶,有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坏,有得就有失。很多时候我们表面上得到了,但失去的恐怕更多。

问题探究 老子向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纯朴风气。他还主张“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这些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影响。你能举例说明这种消极影响吗?

答案提示:老子把矛盾双方的转化看作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看不到人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社会倒退。中学生如果持这种态度,就会消磨自己的意志,使学习失去动力;工作人员持有“无为”的思想,就会导致工作不思进取,出现“不作为”的错误倾向;农民中存在的“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等等。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绝对地强调“无为”则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3、影响: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2)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归纳:

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号老聃。

哲学思想:世界本原是“道”(客观唯心主义),事物是矛盾对立的,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二、百家争鸣

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流派的涌现和相互诘难和争论,彼此吸收和融合。

2、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3、概况

(1)儒家思想的发展——孟子和荀子(战国时期)

①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 “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价值观: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朋友后远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应当同他绝交。”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孟子又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孟子的意思很明确,国家治理得不好,国君不能胜任,人民有权使他易位。基于这样的理念,孟子发展了孔子“德治”的思想,提出了了“仁政”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孟子进一步提出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因为孟子对儒家学说作出了这样巨大的贡献,所以后人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

②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政治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强调人民的力量巨大

荀子继续发展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个思想后来到了唐太宗所强调。

伦理观:提出“人之性恶”(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道家思想:

庄子:战国时期,继承发展老子的学说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我们可以来看发生在庄子身上的一个故事:
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
庄子认为死亡其实是回家,是回归人类生命的来源,也就是回到“道”的怀抱。那么,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3)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汇集早期法家思想)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思想:①主张以法治国,以权术驾驭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思想。②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③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作用:把君主权力提高到几点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4) 墨家:创始人——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4、历史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3)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知识应用:现在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该校提出解决水电浪费问题的办法。

儒家代表:谁浪费水电,就要找他谈话,给他讲道理。让他意识到浪费水电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只要内心意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并清楚浪费水电的行为是不符合礼的规范的,我想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了。


道家代表:我们建议采用“无为”的办法,让这种浪费的行为再维持一段时间,等水电部门停水停电后自然就会让浪费者体会到浪费的后果,这样就会让其内心树立起节约的意识。
法家代表:我们觉得应该要制定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制度,对浪费水电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可以成立一个督察队,对浪费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一旦发现就采取有力的惩罚措施。
墨家代表:我们会加强节约意识的宣传,通过这种方式来树立他们的节约意识。另外,我们会身体力行自身做节约的典范,还会利用自身优势制作出节约水电的各项工具。


课后探究:


现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交通问题已经成为百姓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怎样让斑马线成真正的保障线 ,请你根据诸子百家的思想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的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回首历史时,发现,百家争鸣的地位不可超越,这些思想和智慧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维。

三、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

成就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文学
 诗歌
 孔子《诗经》
 屈原《离骚》
 
散文
 老子
 墨子、孟子、庄子的《秋水》《逍遥游》。 韩非子的《五蠹》
 
艺术
 绘画
 帛画《妇女凤鸟图》《御龙图》
 
青铜艺术
 四川成都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湖北随州全套战国青铜编钟
 
音乐
 
 湖北随州全套战国编钟
 
科技
 天文
 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十九年七闰”法,比西方早160年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物理
 
 《墨经》(“《墨经》光学八条”)
 
医学
 
 名医扁鹊和四诊法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教后记

 

一节课要有一个“魂”,教学过程围绕这个“魂”展开。第一节课讲孔子和老子,确定的“魂”是“仁”先以日本前首相森喜郎答记者“你如何对待叮咬你脸上的蚊子”时回答“我不拍死它,只轻轻地赶走它”。导出仁的含义:“善待生命”;“爱人”即尊重人、体贴人、关心人;“爱和平”。

实现“仁”的方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与《圣经》里耶稣说同样意思的话:“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这两句话在西方被称为“黄金律”。所以“仁”具有普世价值,“仁”的教化作用被后人所学习,这是孔子伟大这所在。

   
百家争鸣的“魂”是什么?备课时我确定为“百家争鸣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虽然已上完课,总感觉把握不好,有点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