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聂幼犁:上海高考题命题
聂幼犁:上海高考题命题
聂幼犁:上海高考题命题
蓬蓬:上海高一历史教学
沈飞:上海浦东新区历史
金武英:上海浦东历史教
蓬蓬:上海高一历史教学
蓬蓬:上海高一历史教学
蓬蓬:上海高一历史教学
蓬蓬:上海高一历史教学
最新热门    
 
葫芦:上海历史课改探索实践18课述评

时间:2009-10-18 17:04:00  来源:葫芦
 

 

 

初中历史课时教学目标制定之浅见

葫芦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0/128333/archives/2007/618269.shtml

 

配合二期课改新教材的全面投入使用,上海市教委推出了“862课程资源”,其中初中历史“课改探索实践课”18节(以下简称18节课),这些录像课质量较高,不仅给从事新教材教学的一线老师以示范,还促进了广大教师观课评课能力的提高,在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引领的功能。在学习、思考之余,对这18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品读,有的教学目标制定得非常明确、具体、适切,也有一部分教学目标有待商榷。本文试图分析这18节课的教学目标,向行家请教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提出一点粗浅的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三维目标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具体制定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尝试从目标内容和文字表述两大方面对18节课三维目标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从目标内容看,存在着六类问题

 

1、 三个维度有混乱现象

聂幼犁教授在参与历史课程网讨论中提出:知识与技能是教学最基础的、直接的认识生成目标,过程与方法强调能力的核心是“方法”,就历史学科而言是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则强调育人,是认知的人格目标。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界定得非常清楚,而在实际教学中要界定清三个维度不是一件易事。

在《中华文明的曙光》一课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为“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史料的证据意识和史实的逻辑意识,初步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用三维目标的内涵去分析不难发现,这里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其实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事实上该课目标中似缺失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再如《郑和下西洋》一课“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单列了“能力”目标,其表述为“通过运用《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的比较,提高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畅想天地’这个板块,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象力和拓展思维能力。”这一目标应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放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不太妥当,且与其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内容重复。

这种目标维度混乱现象还不少,过程与方法目标也有设计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这些情况说明教师还需对三维目标三个维度的内涵做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

 

2、 三个维度有脱节现象

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性。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操作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动力。三个维度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的,因而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是立体的、具有三个维度的整合体。然而,现实教学中时有出现三个维度无内在联系、相互脱节的现象。

《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一课一维、二维的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知道‘大劫收’埋下了国民党失败的祸根;了解由于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导致财政金融完全破产;理解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使和平建国的希望破灭。过程与方法:学习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能处理、分析各种材料得出结论,养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意识;尝试制作文摘卡,学会对史料的筛选、整理和储存。”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中似乎看不出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操作痕迹,两者之间难以找到联结点,是相互游离的。《唐朝的对外关系》等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3、 三维目标存在水平层次定位模糊现象

在目标陈述中,行为动词的使用要有利于明确行为指向,这样才能有助于目标水平层次的明确、准确表达。同样,行为条件的确立也应该非常明确才能更好地有助于目标水平层次的明确、准确表达。否则,很容易造成目标水平层次定位不清的现象。

《西欧与日本》“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掌握欧洲一体化与战后日本经济繁荣相关的基本知识”中“掌握”一词行为指向不够明确,是指识记、了解还是理解?这一目标涉及的知识应掌握到什么水平层次不是很清楚。《国民党统治的危机》“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知道‘大劫收’埋下了国民党失败的祸根。”中“知道”一词用得也不够明确,知道是指知道这一句话就可以了还是要了解“大劫收”的基本情况并理解其对国民党形成的影响,不是很清楚。再如《中华文明的曙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对比,得出‘劳动创造了人类’这一结论。”中行为条件不明确,分析什么、对比什么、如何分析、如何对比没有表述清楚,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对比”这些方法性目标应掌握到什么水平层次定位较为模糊。

 

 

4、“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出现了非目标性“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相对较难理解的内容,所有的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都能成为教学目标吗?过程包含外在的学习活动过程,如分组学习、合作探究,也包含内在的学习思维过程,如收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等,在这两种方法中,前者是不适合成为教学目标的,只有后者才能成为教学目标。如《唐朝的对外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中“通过生生提问、学生抢答活动,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竞争学习的情境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生生提问、学生抢答、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竞争学习”等只是学习的外在活动过程,如果把它们作为过程目标,那么学生抢答、自主学习等学习形式就成了学生最终应习得的方法,这显然是有点问题的,因而不应列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样,《新航路的开辟》、《郑和下西洋》、《民国时期的社会》等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5、 目标存在大、多、空现象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应注意全面多元、明确具体可操作,但一节课只有40分钟,能完成的教学目标是有限的,全面也是有限度的,过多、过大、过空就无法落实了。准确把握好度是非常重要的。18节课存在着度把握不准而出现的目标太大、太多、太空的现象。

以《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一课为例,该课“过程与方法”目标为 “学习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能处理、分析各种材料得出结论,养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意识;尝试制作文摘卡,学会对史料的筛选、整理和储存。”这一目标培养的是历史学科能力,在一节课中不仅要学会对信息的“提取、处理、分析”,还要学会“对史料的筛选、整理和储存”,这显然是太多了。而且这些其实是课程目标的要求,如果将它直接下移为课时教学目标就太大了,这样的目标放在任何一课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都可以讲,而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核心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如何处理、如何分析、如何筛选、如何整理等方法却不太明确,难以落实。两节《西欧与日本》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新航路开辟》等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培养全球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等都太上位、太大,不够恰当。


目标太多、太臃肿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目标为典型。其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⑴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地点、操纵国和性质;《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及主要内容和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国际联盟的建立和实质;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及作用。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目的和参加国,《四国条约》、《五国条约》、《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九国公约》,凡尔赛体系的构成。


⑵ 通过对《凡尔赛和约》的讲述,理解它是战胜国对战败国宰割的掠夺性和约,以及其对日后欧洲局势的消极影响。


⑶ 通过华盛顿会议和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理解列强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利益上的冲突及《九国公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九国公约》中宣称的“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的旗号下向中国扩张的企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⑵ 通过华盛顿会议的情况再现,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⑶ 通过小组分析探究和各抒己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通过分析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列强的分赃计划和激烈争夺,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将直接决定争夺结果和所处的国际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建设强大祖国而努力学习的热情。


⑵ 通过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战后帝国主

义列强所确立的国际体系只是暂时的妥协,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必将导致该体

系的崩溃,引发又一场战争的爆发。
 

该目标显得太多,太多的一种原因是表述不够精炼,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的第一点为例,其表述可以提炼为“了解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基本情况和会议的主要内容,理解这两次会议对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另一种原因是将一些日常的教学目的也归入了教学目标,如“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每节课都会涉及到的一些要求全列入教学目标将会使目标臃肿。  

5、 目标显得过于简洁

与前面的问题正好相反,有些目标定得又过于简洁了,以至于表达不清学生应达到的水平层次是什么。比如《唐朝的对外关系》一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遣唐使,晁衡,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这一连串的词表示的仅仅是知识点而已,这些知识点应掌握到什么层次没有表达清楚,是了解这些人物的概况还是要理解他们的成就及当时的影响,从目标中无从知晓。再如《西欧与日本》一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掌握欧洲一体化与战后日本经济繁荣相关的基本知识。”“相关”指什么,也不清楚,导致“掌握欧洲一体化与战后日本经济繁荣”的什么内容、什么层次不明确。 

 

 

(二)、从目标文字表述看,存在着两类问题

1、 目标文字表述有繁琐不清现象

教学目标在陈述时应明确具体,有利于操作,但也要注意不能过于繁琐,要力求精炼。以前文提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目标为例,其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显得繁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一条中“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地点、操纵国和性质,《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及主要内容和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与第二条的“通过对《凡尔赛和约》的讲述,理解它是战胜国对战败国宰割的掠夺性和约,以及其对日后欧洲局势的消极影响。”是重复的,显得累赘。从层次上分析,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内容相互交叉,没有层次性。如果将第一条中关于巴黎和会的内容和第二条内容整合,将第一条中关于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和第三条内容整合,文字再精炼些,表述效果会更好。其他如《唐朝的对外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郑和下西洋》“知识与技能”目标等在表述上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2、目标行为主体混乱现象

三维目标与原来的目标体系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后者侧重于教师的教,而前者则更注重学生的学。三维目标在表述时考虑的重点是学生通过学习有什么变化、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等,即学生学习的结果,因此,学生才是三维目标中的行为主体,且三个维度的行为主体应该是一致的。但教师因受传统的教学目标制定方法的影响,易把行为主体界定为教师,这反映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观还未完全从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还未能从考虑教师如何教转变为考虑学生如何学。有时意识到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可是三个维度的行为主体没有统一,教师、学生混用。如前文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目标中“使学生……”、“培养学生”多次出现,它强调的是教师做了什么,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中华文明的曙光》、《三大发明的进步与传播》等课也都出现了行为主体一会是教师、一会是学生的混乱情况。

二、对目标制定的建议

三维目标的制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究其原因无外乎几个方面。

第一,对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为没有认识到教学目标是教学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也就不理解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只是把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必须的环节而已,于是就照搬课程标准或教学参考书,对目标的适切性缺乏应有的研究,致使教学目标出现不适用于所面对的特定学生、目标的水平层次不清等等问题。

第二,对三维目标的内涵认识不足。三维目标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不可割立而存在,它是二期课改新课程核心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现,它强调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教师怎样教,更多、更重要地是关注学生的学,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效果。因此,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应明确为学生,且应力求使目标适合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而行为动词则要力求准确以使目标达到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效果。如果对这些内容认识不足就很容易出现三维目标行为主体、行为指向、行为条件不明或混乱的情况。

第三,对课标、教材和学生研究不足。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应掌握知识到什么水平层次都有明确界定,教师应对照课标要求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才能界定明白教学目标的水平层次,如果研究不足、认识不清,制定的教学目标水平层次也是不清的。

要制定出合理科学适切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学习领会教学理论,加强对教学目标重要性的认识,确立教学设计要先设计好教学目标的思想;其次要加强对三维目标理论的学习,对三维目标的内涵、关系及表述方面的要求都进行深入地研究,并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形成方法上和内容上的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具体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钻研课标,确立目标的水平层次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2007年修订稿)对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的要求都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但它是上位的,不能直接下移为课堂教学目标。针对每一课具体的历史知识应制定出什么水平层次的教学目标,还要认真研究《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内容与要求》,它将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水平分为四个递进的类别:A识记与鉴别,B领会与诠释,C分析与综合,D评价与论证,并且对每一课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所属类别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将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研究,首先确立学期教学目标,再确立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就每一课进行各知识点学习水平层次的梳理,最终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水平层次。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不仅水平层次明确,而且是放在整个学期、整个单元中考虑的,目标要求的层次性就比较清楚。比如同样是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水平层次要求是不一样的,应该是递进的。

2、 研读教材,构建目标的三个维度

研读教材的目的是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从而理清、吃透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确立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问点,构建“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结构,在规划“知识与技能”目标落实的策略时结合学科要求和学情特点构建“过程与方法”目标,并寻找人文素养教育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的联结点,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最终形成建立在教材内容基础之上的由共同的联结点统整的三个维度合成的立体的教学目标。

3、研究学生,确保目标的适切性

钻研课标和教材能保证目标的正确性,能研制出明确、具体的目标,但教学的对象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动态的,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是有差异的,仅从课标和教材出发的目标则是静态的,它不可能适合于每一个水平层次的学生,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层次对教学目标的水平层次应有所调整,以更适合于课堂教学面对的特定的学生。如何调整为更好?只有研究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及知识结构甚至于兴趣爱好等特点才能界定清楚学生学习特点和差异,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水平层次进行合理调整,才能达到更加适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中华地图学社  2006年

3、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2007年6月23日修订稿)》

4、  徐世贵  《新课程怎样听课评课》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年

5、  方国才主编  《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

6、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监制  初中历史“课改探索实践课” 录像视频   2006年

7、  赵亚夫  历史教学目标刍议:怎样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2007年第7期

8、  张汉林  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一点思考   《历史教学》2007年第3期

9、  张汉林  再谈“过程与方法”目标       《历史教学》2007年第4期

10、张汉林  谁的“过程与方法”          《历史教学》2007年第7期

11、叶小兵  目标的表述         《历史教学》2006年10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