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李健:《近代民主思想与
陶永福:《南京大屠杀》
何炳松:《历史教授法》
周佳荣:《教育杂志》与
人民版教材:《太平天国
何成刚:《诗经》之《硕
王英:《中国近现代史》
佚名:《走向共和》与中
佚名:《现代化与历史教
张建波:《万历十五年》
最新热门    
 
宽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4:56  来源:宽容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转变》教学设计

 

课题信息

l         课题名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l         授课类型: 新课

l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指导性文本分析

l         大纲分析: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2002高中版)

分析

这一句话带出的 “问题-对策-结果” 的线索。纵观20世纪的历史,社会主义国家在医治战争创伤这方面往往能创造出奇迹,我们国家也不例外。从国情、爱国主义教育出发,有必要给学生这样一个理论认识。

l         教科书分析:

本节共分三目:“严峻的经济形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它很严格的依照了大纲来编订内容,出入的地方是把四个恢复措施减缩为三个,但其中第三部分又与“对策”这一环节略有重叠,教学处理时应予注意。

本节的文字量不大,整体学习任务不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补充材料。

但进一步分析,就1949-1956这七年,学术界统称为“凯歌行进的时期”,这是新生政权焕发勃勃生机的七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政权建设方面卓有成效的七年,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优越性的七年,是迥然不同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七年。从整章教材安排看,第一节讲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落脚点是“巩固”,涉及的主要是政治领域;这一节的落脚点则为“恢复”,在经济领域中阐述;最后一节的落脚点为“过渡”,重在“制度”。但是,新生政权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不足,这样,谈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样的论题尚不够充分。

综上,在本节的教材处理时,把上一节的“土地改革”拿到本节一并教授,同时补充社会风貌的巨变,包含妇女解放和消除“三鸟”之害等,让学生对新生政权的优越有一个全方位、立体的感知。如此将对本节教科书上叙述的内容适当压缩。

如此可以得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最能体现新生政权的优越性的,是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和土地改革。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解放初期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感知不够,仅有一些类似教条式的判断,因此需要感性知识的呈现。从家庭口述史的角度,可以让学生说长辈是如何说解放初期的生活状况的。由于本册教材最后附有“新中国社会生活调查”专题课,所以本节不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以减轻学生的压力,只口头交流。若无学生应答,可以播放事先准备的视频资料充实。

(2)当解放初期的巨大变化学生感知到后,又可能会联系今天产生另一种偏执之见:还是那个时代好,现在不如从前了。对这一问题应有充分的估计和对策。比较可行的一个方案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的带出这一话题——新生政权在取得长足进步的时候,又存在何种问题?这样处理,不仅能对后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曲折有一心理准备,而且使学生对当时的情况能有个全面的认识,缓解他们直接提出困惑带来的课堂尴尬。但可能还是会有敏感的学生提出这一观点,这时教师宜专门就此问题进行解答,给学生正确的导向:任何国度、政权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看现在,容易看到一系列的问题,但对比解放前、改革开放前,中国的进步是世界瞩目的;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单纯的抱怨和批判于事无补,积极的参与建设才是正途。

(3)本课中涉及一些理论问题和专有名词,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除非须解释不可的之外,其他均模糊处理。

(4)体现学生主体的活动,主要安排在视频播放的时候之师生互动环节。

综上,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验解放初期经济和社会生活巨大的变化,从而得出新生政权具有无比优越性的认识。

(5)就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课还具有一个特殊意义。这批孩子大多两年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本课中叙述了一些劳动英模,这些地方应该充分挖掘。社会主义中国尊重劳动者的劳动,必须承认的是,在当今社会,大多数普通民众的生活还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这就意味着劳动的质量决定生活的水准。把重视劳动、培养敬业精神作为社会同个人沟通的纽带,设计一个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l         知识与技能:

列举、说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与成效;

阐述土地改革的意义;

区别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社会生活面貌。

l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消灭麻雀”运动的消极影响,体验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逆向推断和正向推导的思维过程,初步学习从后果出发、追寻原由,从原由出发、得出经验的方法;

通过辨析两个时代劳动模范的相同内涵,体验在思维活动中,历史如何与现实产生联系的过程,初步学习不同时代同一事物的比较方法。

l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对建国初期新政权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把改善人民生活为宗旨,用这种政权建设思路,取得重大成效的感知;

知道社会主义中国尊重劳动的传统,思考劳动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和土地改革

教学难点:体验解放初期经济和社会生活巨大的变化,得出新生政权具有无比优越性的认识

 

 

 

 

 

 

 

 

 

 

 

教学设计

环节用时

内容

导入(3-5)

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推测它属于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并说出理由。

过程1

(2-3)

新中国初期的经济状况

(可先询问学生家长是否给讲过解放初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图片展示并略做讲解。

这是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

但事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短短几年内,就创造出了一个经济奇迹。

过程2

(6-8)

土地改革

奇迹是从土地改革开始的。

视频播放或图片展示解放前的农民生活状况。

结合图片、表格简要讲述土地改革的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说出土地改革创造了哪些奇迹。(用三年不到的时间摧毁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三亿多农民分得了土地;农业生产取得重大突破)

过程3

(8-10)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另一个奇迹,是国民经济的恢复速度。当时党采取了什么措施呢?(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归纳出三大措施)

授课要点:

1.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关于“官僚资本”的概念,需用通俗的语言给学生讲清楚。概念清楚后其危害自然体现。国营经济的概念和它的优越也要解释明白。

2.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稳定物价经历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特别是“米棉之战”,可出示几则材料,使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平抑物价之战经过了几个回合,投机商人在其中也曾得手过,主要原因就是国营商店没有足够物资,不敢接战;平抑物价之战是多个大城市联手行动的,有中央统一布署、统一行动的行为,正是由于靠此才战胜了投机资本,统一财经的现实意义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统一财经,要使学生知道它的必要。

3.  合理调整工商业(略)

过程4

(4-5)

社会风貌的巨变

    奇迹之三,是社会风貌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1.  妇女解放

2.  消除“三鸟之害”

这两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的补充,使学生了解建国初期党的政策及其影响。

 

过程5

(4-5)

奇迹的背后

在这些奇迹的背后,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下面我们看一看一场消灭麻雀的运动。

(视频出示)

为让学生体验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逆向推断和正向推导的思维过程,初步学习从后果出发、追寻原由,从原由出发、得出经验的方法,进行如下设问:

(1)       这场运动的后果是什么?(破坏了生产)

(2)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有什么?(决策失误;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

(3)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决策要谨慎、科学;在中国这种大国,中央决策宜采用地方试点、逐步推广的做法)

过程6

(6-8)

劳动英模的事迹

奇迹的创造者是千百万的普通劳动者。

简要叙述当时的英模及他们的事迹。

就“如何看待姚明被评为劳模”的讨论,达到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第二部分目标。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尊重劳动者的劳动。必须承认的是,在当今社会,大多数普通民众的生活还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的。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至少可以明确的是,任何时候,敬业、勤劳、进取、创新都不会过时。

小结与作业

(2-3)

以一段视频为小结,布置一些选择题,当堂测试。

新中国成立初“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直接目的:(A)

A、稳定物价              B、解决财困难

C、建立国营经济      D、巩固新政权

人民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措施是(D)

A、稳定市场           B、土地改革

C、统一财经           D、没收官僚资本

 

作业:建国初,中国共产党人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结合本课所学,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下节课上检查)

 

 

 http://blog.cersp.com/userlog/48/index.s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