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孙爱民:“节日”教学的
郭子其:“问题包”在历
夏辉辉:“帕帕迪”的命
阿里斯:“构建有效课堂
张志华:“演绎法”在新
杜苇:“走向共和”叙事
张杰:“引言”引出了什
郭子其:“西柏坡精神”
布老虎:“清朝统治危机
车华玲:“全球史观”与
最新热门    
 
陈墨:“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6:10  来源:陈墨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人民版教材为依托, 尝试实践“设问式教学法”,即: 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设问,不断地将问题纵横联系引向深入,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的多角度挖掘问题的热情。在此过程中他们始终思索着:试图探寻其规律;领悟其真谛,历史理性思维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这一思路主要基于以下原则和困惑的认识:

遵循的原则:


1.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将中国近代史置身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宏观把握历史脉络,这是学习本课的基础;            
2.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这是学习本课的目的所在;
3.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其核心——“教学相长,互相启发的有效性”,即注意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通过对典型的感性材料的梳理基础上,以师生互动设计的一个个层层深入的问题驱动的方式主动理性的探究历史,在合作的探究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学习本课的方法。

存在的困惑:


*高一历史新课标目前面临的最大困惑是——— 专题模块式教学的难度让学生与教师在适应中均有困难,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学生普遍在初中阶段的基础知识、基本历史线索、基本阶段特征掌握不到位,这样就给高一新课程学习带来了许多困难。

探究的课题:


*如何在40分钟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学生对基础知识量的积累与专题模块教学质的飞跃之间的矛盾?下面是本人以《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为例所做的粗浅探索,不妥之处还望赐教。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识记:了解1840年——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新课标的要求)
       2. 理解与运用:从面到点认识列强侵华的本质意图,以及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对新课标的拓展)

(二) 过程与方法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新课标的要求在梳理、整合基本史实的同时不断深入挖掘统
领本专题的核心点,即列强侵华的本质意图,以及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以便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点与面的关系,辨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新课标的拓展部分应紧密与高考接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认真反思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危机的问题,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
       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更深刻理解列强侵华的本质意图。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列强多种方式的侵略是中国民族危机始终存在的根因。


三、教学探索
1.教学宗旨:现代与传统应有机的结合起来,但在传统教学走向现代教学的过渡阶段应立足
于传统。即重视高考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训练,在此前提下,以                                                                                              人民版教材做为素材,对新课标的重要考点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在过程中感悟人生。

2.教学主要方式:问题设计与讨论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新课导入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进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史,一直延续到1840年。
板书:1840年
设问:你想到什么?
导言:
鸦片战争的爆发,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往日的辉煌不再,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国步入了危机之秋的近代。从1840年——1949年整个中国近代史贯穿着两条主线,请问是哪两条线索?
板书:
1840—1949/侵华史     抗争史


媒体显示:第一节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导出本节标题) 
学生同老师交流回答:


鸦片战争。

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得出:
侵华史      抗争史

通过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个环节回顾1840年—1900年史实、探究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的问题作铺垫。

一、回忆列强从1840到1900年入侵史实?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媒体显示:
一、 回忆列强从1840——1900年入侵史实(让学生按下面板书回答,并根据史实设问)
板书:
1840— 1842年:英《南京条约》
1894— 1895年:日《马关条约》
1900—1901年:八国《辛丑条约》


  危害:主权被践踏

  以上是对新课标要求的重要史实进行设问

师:引导学生一步步设计出高考难度的问题(体现传统与现代结合,但在传统教学走向现代教学的过渡阶段应立足于传统)       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你会想到什么命题?


媒体显示:
   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师问: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


导入问题二:
   师小结:本节课重点研究中国的主权是怎样一步步遭到践踏?半殖民地化程度是怎样一步步加深的? 

教师以传递式游戏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既巩固了史实又活跃了课堂:
1840— 1842年:英《南京条约》
1894— 1895年:日《马关条约》
1900—1901年:八国《辛丑条约》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一系列精彩问题片段如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学生雨:“1840—1842年《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风:“为什么以上三个条约中国都是以战败国签约?”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设计出高考问题
   学生露:“为什么偏偏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开始了向中国大规模的资本输出?”
学生文:“《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静:“以上三个条约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毅:“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师生讨论得出       
“半殖民地”:主权部分丧失而不是全部丧失。

“半封建”: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尝试实践“设问式教学法”,即: 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设问,不断地将问题纵横联系引向深入,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的多角度挖掘问题的热情,以适应未来的高考。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他人之间合作精神,在探究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和谐及人格上的平等,拉近彼此的距离。


二、
中国为何偏偏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加剧?


三、
中国为何到19世纪末主权特别是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践踏几乎要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四、
美国为什么在19世纪末出台了“门户开放”政策?其本质意图是什么?

五、当时列强为什么未能将中国变成殖民地而仅是半殖民地?

 

 媒体显示:
二、 中国为何偏偏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加剧?(学生阅读P35第一、二自然段)从瓦特你想到的?
 
师问:40年代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以《南京条约》为例)
板书:
 工业革命        侵略(军事
市场 
 
媒体显示:
 
  原因    国际(政治/经济):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   
         国内(经济/政治):
        封建社会末/国力衰退


导入问题三:
  师引导
(1) 1840年列强入侵是通过什么占有中国市场?
(2)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就是为了向中国输入鸦片吗?
板书:商品打开
(3) 为什么用商品打开中国市场的同时侵害了中国的主权?(以《南京条约》为例)      用商品打开中国市场即大量的商品不断涌入中国市场英国最需要获得同时也获得了什么权力?
(4) 但到了19世纪末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板书:
商品输出      资本占领
    
市场
师:由原来商品输出为主到《马关条约》签订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来占领中国市场,他们纷纷在中国设厂、开矿、筑路,特别还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的狂潮,中国区域性领土、司法主权进一步遭到践踏。


媒体显示:
三、 中国为何到19世纪末主权特别是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践踏几乎要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提示:爱迪生/法拉第/贝尔/马可尼你想到什么?
师问:这一系列发明都发生在何时?
板书:
 第二次
工业革命     市场    
               
                 瓜分(政治)
师问:电气时代生产力飞速发展,这样以来为什么会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化为资本输出为主呢?
师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到什么时代?为什么此时的侵略扩张更加激烈了?


导入问题四:
媒体显示:
《时局图》
问:虎、熊、肠、蛙、日、鹰各代表的列强?
  师小结:19世纪末的中国几乎被列强瓜分完了,面临着如此严重的民族危机。

媒体显示:
   四、(1)19世纪末正当中国被列强肢解得体无完肤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而此时美国却出台了“门户开放”政策,使激烈的瓜分被中断。美国为何要这样做?是大发善心吗?
  师问:而此时美国是否具备占有中国市场的条件呢?美国经济势力强大,但军事上还不足以与西方列强抗衡,而此时的他因美西战争来完了,那该如何参与到瓜分中国市场的行列中呢?

 

 

板书:
1894年美国
工业强国

             市场
           (资本占领)


          “门户开放”(经济)
           (挤     排)
媒体显示:
   (2)如果你是美国总统面对当时情况(军事、经济、时机)该如何应对,以达到独自占有整个中国市场的目的?

  (3)从“门户开放”政策的三点内容上,能否体现先挤后排的策略,以达到占有中国市场的目的?(见教材P39第二段)


(4)课堂讨论:由学生对“门户开放”政策的影响部分设计问题         

 
接上:
师设计问题:
   为什么“门户开放”政策得到西方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使列强在华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师:占有中国市场/美国:独霸中国市场的野心;列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部平衡)

媒体显示:
  师小结:(结论)
(1) 美国及列强侵华的本质意图是更好地占有中国市场。
(2) 将瓜分中国地域性割裂的市场调整为共同宰割中国的统一市场。(以牺牲中国的利益为代价)
媒体显示:
  五、当时列强为什么未能将中国变成殖民地而仅是半殖民地?
师问:回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时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史实?

          
板书:侵略(军事)

瓜分(政治)

“门户开放”(经济)
师问:(见上板书)列强侵华用侵略的军事手段能更有效地控制中国市场?还是用瓜分的政治手段更能有效地控制中国市场?还是用“门户开放”的经济手段能更有效地控制中国市场?
师小结得出:
板书:
      认识:“以华制华”
(列强对中国)
   更有效占有中国市场(目的)
板书:危机
      
各项主权被践踏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得出:
国内:40年代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弱,内部危机严重,正处在发生巨大震动时期。
国际:19世纪40年代西方国家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使西方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而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需要更加广阔的市场,此时的东方中国正是这广大市场上最肥美的地域。所以列强开始把目光聚焦到中国,发动了一次次的侵华战争。

 把新知识与学生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可以得出结论:

    比如:关税、司法、领土(割香港岛)等主权。
  从瓦特想到     蒸汽机    工业革命
     市场(中国市场)


通过引导学生可以回答:
 (1)是鸦片。 
(2)  不是。输入鸦片是为发动侵华战争寻找的借口。鸦片输入     中国禁烟运动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840年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是用商品占有中国市场。
(5) 在《南京条约》的内容中有五口通商、割地、赔款、协定关税等项,其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战争本质意图(获得市场)的是协定关税。由此得出:
   英国最需要获得同时也获得的权力是:关税权力、价格权力。
    因此就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关税主权和价格主权。
 

教师以传递式游戏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既巩固了史实又活跃了课堂:

学生传递回答:
   想到:电灯/电话/电影等等,均跟“电”有关。
   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

师生讨论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
   科技发展(19世纪末能源、通讯、交通运输系统的完善)     可以远距离操控市场         资本输出( 远距离设厂、筑路、开矿、银行等)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占有中国市场 )  
 
   帝国主义时代。
   他们侵略扩张更加激烈了,即把过剩  的资本投资海外市场以攫取巨额的垄断利润。

学生自由回答:

   老虎——英国   熊——俄国
   肠——德国  青蛙——法国
   太阳——日本   鹰——美国  
 先后有五位学生发言,在老师引导下得出:

  为自己,想达到独占中国市场的目的。
  不是。美国是为了更好地占有中国市场。

   具备: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一位。

“门户开放”政策可以达到占有中国市场的目的。(见其内容)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得出:
策略:先挤后排,充分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

学生对“门户开放“政策的三点内容讨论分析得出:(具体内容略)
1、 政策第一点,说明首先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这样才能达到挤入中国市场的目的。
2、 政策第二点,说明挤入后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将其他列强排除出中国市场。(竞争中国市场)
3、 政策第三点,说明各个列强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均向美国开放。
结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本质意图是更好地独占中国市场。

学生激烈讨论设问如下(以游戏传递方式进行):
1、 为什么“门户开放”政策对其他列强都有影响,而他们却同意此政策?(经济势力和美国承认他们在华的既得利益)
2、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占有中国市场)
3、 “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列强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对中国民族经济的冲击很大)
4、 为什么“门户开放”政策能够停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停止仅是暂时的。对美国、对其他列强一样都想独自驾驭中国市场,但由于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学生配合:


由分而瓜分        合而瓜分

学生之间交流: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


        因为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军事、政治手段引发反抗,不利于对市场的控制,反而会激化民族矛盾。

——经济手段温和,能更有效地控制中国市场。
——说明列强在与中国的交往过程中,更加了解、认识中国当时的国情。
 


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让学生在体验中寻规律,特别要重视生产力的因素。


学会知识的迁移,善于总结规律,抓住市场这一核心问题。


重视学生对高考要求的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非常熟悉的话题,将问题引向深入,让他们在快乐中理性思考;在过程中感悟人生。


引导学生将中国近代史置身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宏观把握历史脉络的同时,领悟到科技的无穷魅力。


《时局图》在视觉上对学生的冲击,激发起强烈的民族情绪。

以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为例,从背景、内容、影响三方面深刻理解列强侵华的本质意图。以便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设问,不断地将问题纵横联系引向深入,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的多角度挖掘问题的热情,以适应未来的高考。

 此问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军事到政治再到经济的层层深入的分析,更清楚地认识列强侵华的本质,同时也清楚地看到列强对中国国情的了解程度。

六、板书本课小结:(见图示)

工业革命                                 侵略(军事)      危机


                   
生                         (商品打开 )                               各
产       第二次工业             市                瓜分(政治)         项
力          革命                场                                     主
                          (资本                                    权
                            占领)                                  被
                                                                    践
1894年美国                                                    踏
工业强国                        “门户开放”(经济)
                                             (挤     排)

 

           认识:“以华制华”        更有效占有中国市场

得出结论:
  (1)列强侵华的本质意图: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动力源泉)
  (2)列强多种方式的侵略是中国民族危机始终存在的根本原因。
本课宏观线索小结:
               生产力      市场        侵略        危机
本课启示: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危机?
                自强(发展生产力)


六、课业评价(学生学习反馈):
1.单选:以下不平等条约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的是( D  )
A.割香港岛
B.赔款2100万银元
C.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协商.
D.领事裁判权

2.政治敏锐度:〈P38最后一段〉(课堂讨论 ——思维发散):
(1) 假如美国的军事力量能够与其他列强抗衡,中国的局势会怎样?
(2) 如果美国很强大,几乎达到可以独霸的态势,面对此种情况,中国政府该如何应对?
(3)  思考《明成皇后》中的一句话:“如果朝鲜是狐狸,日本就是老虎,在这时一定要将猎狗引进来...”---对此想到中国的命运,但引导学生理解引猎狗是下下策,从此更深刻地体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危机,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强___ 发展生产力)
                                                (陈墨  珠海市第二中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