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刘向荣:对“启发式教学
刘向荣:如何在新课改中
杜苇:与刘向荣老师谈爱
刘向荣:历史教学中的“
刘向荣:我教学生记忆—
刘向荣:一节“探究式教
刘向荣:历史教学中的“
刘向荣:闲谈“什么是有
刘向荣:历史教学师生互
刘向荣:如何开发作为课
最新热门    
 
刘向荣:明清皇家宫殿、园林和陵寝

时间:2009-10-18 17:06:22  来源:刘向荣
 

 

专题五  明清皇家宫殿、园林和陵寝

 

南京市宁海中学  刘向荣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在今天的北京、河北、南京、湖北钟祥和沈阳等地,可以看到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皇家宫殿、园林和陵寝,它们是中国古代建筑群的代表,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最为著名的一部分。本专题主要展示中国古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明清皇家建筑群的风貌,从明清故宫、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明清两朝帝王陵寝之中,领略其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明清皇家宫殿、园林和陵寝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诸多侧面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见证了明清封建王朝的盛衰。因此,对于明清皇家宫殿、园林和陵寝这一专题学习内容,不能把视野仅局限于了解其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重要的是透过中国古建筑遗产的物质表象,分析理解其中蕴涵和象征的历史文化特点及社会深层本质意义。这是本专题的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本专题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明清皇家宫殿、园林和陵寝的主要内容,还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由于专题教学内容历史知识、制度文化、地理环境和空间概念,建议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历史资料,可以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模拟导游,按照地图、图片等资料讲解文化遗产内容;还可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合作研讨有关中国古建筑群的设计布局、建筑环境、建筑艺术、修复保护等问题。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为什么明清皇家宫殿、园林和陵寝能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们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什么,从而认识到它们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增强爱国主义观念,懂得保护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作为现代公民的人文科学素养。

本专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让学生了解以明清故宫、避暑山庄和颐和园、明清帝陵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皇家宫殿、园林、陵寝的建筑艺术和特点,其中蕴涵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及其象征的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难点:

    了解明清皇宫和帝王陵寝等古代建筑高超的建筑艺术,认识这些文化遗产所体现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意义,理解将封建帝王生前死后生活享乐的皇宫和陵寝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缘由。例如,北京紫禁城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其建筑与文化上的成就,不仅表现为气势宏伟的三大殿及风格绮丽的角楼等,还在于突出地体现“皇权至上”的设计思想。

 

 

 

一、金碧辉煌的明清皇宫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等古建筑,认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

[知识与能力]

了解北京故宫的规划和建筑布局,以及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群的主要特点。

了解故宫的建筑设计思想,理解故宫建筑所反映的古代封建专制皇权的实质。

了解故宫的建造概况及故宫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建院史及丰富的馆藏文物。

认识明清故宫作为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观看和阅读学生收集的有关明清故宫等宫殿建筑的图片、影视资料片以及文字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观察、分析影视图文资料的能力。

按照课前教师布置的预习提纲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扮演导游和游客,设计故宫游览路线,并就故宫建筑、史事文物和典章制度等设疑提问,讲解介绍。

在学习过程中设疑探究,透过故宫建筑的历史表象把握其反映的古代封建专制皇权的内容实质,使学生理解历史的表象和历史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启发和引导学生将北京故宫与世界其他皇室建筑做比较,主动探究中国明清故宫的建筑特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和联系比较的方法正确分析社会状况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理解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皇家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和意义,深刻认识中国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属于世界全人类的财富。

了解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认识中国悠久历史的辉煌,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自豪感。

认识故宫古建筑群保护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传续的意义,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明确“申遗”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继承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

(二)教学内容分析

u      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宫殿建筑则是其中最瑰丽的奇葩。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显示了皇家的尊严和富丽堂皇的气派,从而区别于其它类型的建筑。几千年来,历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修建象征帝王权威的皇宫,形成了完整的宫殿建筑体系。本课以明清故宫为代表,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特点及其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

u      教材首先概括地描述了紫禁城名称的来历和宫殿建筑群概况,指出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接着以故宫的前朝三大殿和后寝三宫为重点,具体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特点以及反映的历史背景,还讲述了明清宫廷里曾经发生的一些史事故事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其珍藏的大致情况。

[皇权的象征:紫禁城]

本目对北京故宫的建筑布局、主要建筑的形制、装饰与雕刻等方面进行描述,从中揭示了故宫建筑所反映的封建礼制,专制皇权的象征和大一统观念。

北京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宫,即今北京故宫。明代皇帝朱棣沿用元朝大内宫殿旧址而稍向南移,以南京宫殿为蓝本,驱使百万工役在13年(公元1407—1420年)时间内建成的。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宫内有各类殿宇9000余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并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建筑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环绕紫禁城的城墙高约 10米,上部外侧筑雉堞,内侧砌宇墙。紫禁城外还有一条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宫城辟有四门,南面有午门,是故宫正门,北有神武门(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四角耸立着4座角楼,造型别致,玲珑剔透。

紫禁城宫殿在建筑布局上贯穿南北中轴线。故宫建筑大体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为工作区,即前朝,也称外朝,北为生活区,即后寝,也称内廷。前朝是皇帝办理朝政大事、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以皇极殿(清代称太和殿,又称金銮殿)、中极殿(清代称中和殿)、建极殿(清代称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以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其中太和殿是宫城中等级最高、最为堂皇的建筑,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或庆典,此时数千人“山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皇家气派。

内廷以乾清宫(皇帝卧室)、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西六宫(皇妃宫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皇帝的“三宫六院”,是皇帝平日处理日常政务及皇室居住、礼佛、读书和游玩的地方。坤宁宫后的御花园,是帝后游赏之处,园内建有亭阁、假山、花坛,还有钦安殿、养性斋,富有皇家苑囿特色。出御花园往北为玄武门(清代改称神武门),是故宫的北门。

故宫前朝后寝的所有建筑都沿南北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布局严整,东西对称,建筑精美,豪华壮观,封建等级礼制森严,气势博大雄伟,这一切都是为了突显专制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

   紫禁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别具一格,是中国古典风格建筑物的典范和规模最大的皇宫。粱思成说:“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紫禁城虽然是封建专制皇权的象征,但它映射出的中国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的光辉,证明了故宫在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史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故宫·故事]

本目简略提及北京故宫的规划设计者,着重介绍紫禁城建筑材料在采集、制作、运输过程中的困难和艰辛;简略概括了明代宫廷权力争斗,扼要讲述了清代雍正设军机处、慈禧三度垂帘听政等史事。从中说明北京故宫建筑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汗水和血泪,也见证了明清封建帝王的专制淫威和奢侈腐败。

在1420——1911年这491年间,从明成祖朱棣营建了北京紫禁城,至清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明清两朝先后共有24位皇帝(明代有14位,清代有10位)居住在这片宏大的宫殿之内,从这里对全国各地发号施令,实现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登上皇帝宝座后,决定迁都北平并改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诏建北京宫殿”,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在清朝,对紫禁城的修建一切仍尊明制,但规模更为宏大。故宫这一雄伟浩大的建筑工程,其总体规划设计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故宫的建设还涉及北京城的规划,北京因此成为“世界现存中古时代都市之最伟大者”(梁思成语)。故宫的修建,集中了当时最为优秀的工程技术力量,实现了当时传统文化与物质文明的完美结合,在故宫的规划设计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无限的创造力和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壁垒森严的北京 紫禁城,伴随着500年的沧桑岁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历史话题。皇宫历来就充斥着争夺皇位和最高权力的惊心动魄的斗争,这是上层封建统治阶级政治生活中的主要大事,是比国家大事和经济民生更为重要的,明朝宫廷政治如此,清朝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农民起义的李自成进了紫禁城也是如此。清朝雍正在紫禁城设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中央集权,而晚清政局与国计民生,则全操纵在“垂帘听政”昏庸腐朽的慈禧太后的手中。辛亥革命后,末代皇帝溥仪被赶下太和殿宝座,但后来在故宫里还是上演了几出帝制复辟的闹剧。发展到顶点的封建皇权政治,对明清政治和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以至在后来的历史中还时时可以看到这一影响所及的表现。

 

 

 

[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目主要讲述举世闻名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它是在明清皇宫及其珍藏的基础上建立的综合性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博物院。课文在简述民国建立以来故宫博物院成立的历史过程的同时,也概略地介绍了故宫典藏文物及其珍贵的文化价值,故宫博物院在故宫历史文物的收集、整理、保管、保护、展出等方面做出的巨大成绩,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和馆藏等历史状况。了解这一内容也是进一步认识故宫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方面。

当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时,北京皇宫本应收归国有,但末代皇帝溥仪却按照“清室优待条例”被允许暂居故宫的后寝部分。此后,民国政府将热河行宫和沈阳故宫的典籍文物搬迁至北京故宫前朝,并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1948年将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而溥仪居于宫内图谋复辟,还以赏赐、典当、修补等名目盗窃宫中文物,引起社会各界关注。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溥仪驱逐出紫禁城,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1925年10月10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经初步清点,当时清宫遗留文物计有117万余件,其中很多都是国宝。故宫还藏有珍贵而罕见的图书典籍和明清档案。为此,故宫博物院下设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继续对文物进行整理,举办各种陈列,还编辑出版了多种刊物,公开明清历史档案,进行学术研究。

此后二十多年里,故宫及其文物珍藏历尽沧桑。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危急。故宫博物院决定把重要文物紧急南迁,以免战火毁灭或遭日本帝国主义掠夺。这批南迁的珍贵文物在战乱中辗转搬迁十余年,没有一件丢失和损伤,堪称奇迹,这靠的是中国文物工作者不畏艰阻,尽职尽责的精神。1949年初,在人民解放军平津战役的攻势下,北平国民党守军将领傅作义毅然决定接受和平改编,使北京城完好地回到人民手中。保护故宫和故宫文物的考虑,在当时推动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1949年以后,人民政府对北京紫禁城明清古建筑和文物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整理,故宫博物院整理展出了大批文物珍品,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也在西华门内成立,专门保护整理明清宫廷档案。在文物工作方面,还重点对故宫博物院旧藏清宫文物重新清点核对,鉴别分类,登记建档,特别是征集和增补了大量的故宫文物。在陈列展览方面,为了使故宫文物瑰宝和广大群众见面,除了保存复原三大殿、后三宫和西六宫等处的原状陈列之外,还不定期开辟青铜、陶瓷、工艺、书画、珍宝、钟表等专馆,开设临时展厅,举办各种主题性展览。

故宫博物院还编辑出版了各种图书画册和刊物,广泛介绍故宫建筑艺术和文物收藏,其中《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等都是高质量的刊物。1997年起,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了机构改组,下设古器物部、古书画部、宫廷部和展览宣教部,组建了资料信息中心,建立了故宫博物院网站,使人们能在互联网上畅游这座神秘的宫殿,一窥故宫雄奇瑰丽的建筑和琳琅满目的文物收藏。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特点;北京故宫的建筑规划思想;故宫博物院的建院历史及丰富的馆藏文物。

难点:

本课讲述北京故宫表现出的高超建筑艺术,涉及建筑学上一些专业术语,理解有一定困难,在学习时,需要教师对专业术语有进行解释。本课主要讲述了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主要特点,及其所反映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有一定的理论深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透过历史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

    北京故宫是历时五百多年的明清王朝统治中心,这里充斥着宫廷斗争史事,留下许多难解的历史之谜。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尝试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紫禁城里龙的形象是皇帝的代表和象征,但为什么说中华民族的子孙是龙的传人?

答案提示:中华民族称“龙的传人”,来源于古代的图腾和传说。龙是中国特有的图腾崇拜的产物。据考古研究,以蛇身、马头、鹿角、鹰爪、鱼鳞等附和升华而成的龙图腾,是远古以来以蛇为图腾的华夏族,在与周边以马、鹿、羊、鹰等为图腾的各少数部落长期融合而形成的共有图腾。在上古时代,龙就已经浓缩、沉积着人们的思想感情、期望信仰,成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图腾。随着历史的发展,龙不断地演变和升华为一种共同观念和意识形态,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龙象征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也就和龙联系在了一起。于是,围绕龙产生了“感天而生”的传说,炎帝、黄帝、尧等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成了龙的化身,这样说来,中华民族的子孙就成了龙的传人。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家国同构的宗法制社会,家即是国,国即是家,皇帝把国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龙是中华民族和古代中国的象征,因而皇帝往往喜欢代表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也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龙的形象便因此成了皇帝的代表和象征。

[学习思考]

紫禁城的布局规划、建筑形制、色彩装饰有哪些特点?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答案提示:故宫布局严谨,在城市的整体设计上,故宫沿着南北方向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又以外朝的前三殿为紫金城中心。前朝建筑多疏朗雄伟,富有阳刚之美;内廷以后三宫为主体,多严谨富丽,具有阴柔之美。故宫建筑群体博大而壮观,其平面建筑布局和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堪称是中国古代建筑无与伦比的典范之作。故宫建筑采用黄色琉璃瓦屋顶和红色屋身,黄、红两色,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标准色彩,更庄重的建筑则衬以汉白玉阶陛,如此一色的色彩装饰,形成整齐严肃的雄伟气魄。

故宫的设计与建筑,营造的是封建王朝的大一统气势与中央专制集权的威仪,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礼制,体现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议一议]

北京紫禁城的建造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能和血汗!它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有何意义?

答案提示:北京紫禁城的建筑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不论在规划、设计上,还是在施工技术上,它都凝聚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高超技艺。它充分说明了人民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还发现,北京紫禁城的建筑实际上还反映了15至19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方面的历史。

[学习思考]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写的是哪段历史?这段史事给了人们什么历史启示?

答案提示:那是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但最终遭受失败的历史。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对这次起义因李自成领导集团进入北京城后骄傲自满、腐化堕落以致最终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意在告诫革命者不要在胜利时骄傲起来,以致走向反面,并告诫执政者不要被一道宫墙把自己和人民隔绝起来,不要因掌权就腐败。可以说,“述往事,思来者”。这段历史始终启示着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到个人,在面对胜利和成绩时,应该怎样保持清醒的头脑。

 

 

 

[想一想]

了解军机处是怎样办理军务政事的,思考清代设立军机处与加强皇权集中的关系。

答案提示:1729年,清廷对西北准噶尔叛乱者用兵,为方便皇帝随时召见大臣,研究军政大事并能保守机密,雍正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作为临时指挥机构。雍正十年(1732年)军机房正式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清廷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后,雍正没有裁撤军机处,反而进一步扩大军机处的权力,使其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成为凌驾于内阁之上的国家真正的政务中心。

军机处为紫禁城中枢机构,是专门替皇帝办事的班子,具有特殊的地位。军机处的具体职掌主要是: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折;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谳大狱,参与重大案件审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其官员要在此值班,听侯皇帝召见,共同密商军政要事,协助皇帝处理。皇帝亲自挑选亲信满汉宫员充任军机大臣,他们都要秉承皇帝旨意,但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立,取代了康熙时设置的南书房,使清朝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的职权进一步缩小,更使清初实际的中枢决策中心——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这样,国家由皇帝一人独断朝纲,皇权更加集中。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学习思考]

为什么说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珍藏与紫禁城故宫建筑是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

答案提示:紫禁城故宫建筑是中国明清两朝的皇宫,是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遗产。故宫建筑作为文化遗产,其内容也包括自始就收藏和摆设的大量珍贵文物。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清帝退位。1914年,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文物也转移到故宫,并成立了古物陈列所。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国民军赶出紫禁城,大量的宫廷珍宝和历代收藏基本都留在了故宫,1925年10月10日成立了故宫博物院。此后,故宫文物虽经历抗战烽火而辗转搬迁,但保存完好。由于国共内战等历史原因,一部分珍贵文物随着新中国成立又重新回到北京故宫,另一部分文物则被国民党离开大陆时带走,并于1965年在台湾省的台北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原来完整的故宫文物被分成了两部分。

故宫文物和北京紫禁城本是一个整体,这些历史文物离开了紫禁城就好像失去了根基,而故宫缺少这些历史文物就同如抽掉了内涵,因此故宫文物是故宫建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岸的故宫文物同属北京故宫这个母体,同属中华文化。

[自我测评]

1、北京故宫建筑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答案提示:在故宫的总体布局上,全部宫殿以南北中轴线作严格对称的平面布置,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构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势,以突出皇宫的崇高地位。在宫城内按性质、功能和重要程度分前朝后寝,有节奏、有等差地安排建筑群的体量和空间,规划不得逾越,以体现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太和殿居于前朝三大殿之中轴线上的中心点,是紫禁城重心所系,以此为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包括皇帝登基、册封皇后、宣布科考等。只有经过重重宫门,才能瞻仰到建于三层台基之上雄伟的太和殿,由此营造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的环境。故宫建筑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内廷乾清、坤宁二宫象征天地,乾清宫东、西庑的日精门、月华门象征日月,东、西六宫象征十二辰等,都明确地表现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建筑形体上,通过间数多少和屋顶形式来区分主次,间数以十一间为最,屋顶等级依次为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最重要者加重檐。宫中最重要的午门、太和殿和乾清宫、坤宁宫等都用重檐庑殿顶,间数为十一间或九间,属最高等级。通过这些手法,把故宫建筑组成一个主次分明、统一和谐的整体,把君臣、父子、夫妇等封建伦常关系,通过建筑空间形象体现出来,仍是以突出皇权为主。

2、以北京故宫为典型代表的中国古建筑主要有哪些特点?

答案提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有:第一,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往往以中心建筑为主形成一个建筑群,不似西方古代建筑大多表现为单体建筑的形式。北京故宫建筑即形成了以前三殿和后三殿为中心的建筑群,显示了帝君临天下的无上权威。第二,中国古建筑往往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两边建筑和它有着较为严格的对称性。北京故宫整体设计上,沿着南北方向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表现了森严的等级观念。第三,中国古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最显着的特征是大屋顶形态。北京故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大屋顶形态的最典型代表。第四,中国古代建筑充分体现着强烈的以人为主、以“和谐”为原则的传统建筑美学思想。

[材料阅读与思考]

问题:清代紫禁城的乾清宫主要有什么功用?雍正以后,清朝在建立储君的制度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提示:清代紫禁城的乾清宫是清朝皇帝的住处,也是他们日常办公和皇帝死后停放灵柩的地方。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皇帝读书学习、召见大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使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会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

乾清宫正殿悬挂着“正大光明”巨匾。这四个大字是清代顺治御笔亲书的。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标榜光明正大,暗地里却勾心斗角,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甚至是你死我活的。自雍正朝开始,为了缓和这种矛盾,雍正皇帝采取了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定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存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届时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由大臣们一同验看,再拥戴秘密制定的继承人即皇帝位。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办法也就无需使用了。

问题:

1、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经过曲面、曲线的处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答案提示:中国古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屋顶。中国古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其屋顶部分在房屋总体形中就相对显得大些,房屋面积越大,屋顶也越高大。大屋顶体形硕大,但是经过了曲面处理后,遂形成屋顶坡面、脊端、及檐角、转角等各种曲线,柔和壮丽,体现了整个建筑的和谐美观,这也是中国古建筑所特有的。欧洲一些国家的乡村也有许多木结构农舍,屋顶也很大,但屋顶面和屋檐都是笔直的。

硕大的屋顶经过曲面、曲线的处理和艺术加工,显得不那么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装饰,这样的大屋顶甚至成了中国古代建筑极富神韵和情趣、极具表现力的一个部分。古代文人将它们形容为“如鸟斯革,如( )斯飞”,如()鸟展翅高飞,笨重的屋顶变得轻巧灵动,这是中国古代工匠的一种创造。一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有材料、结构方式、建筑技术、功能要求、审美趣味等多方面的因素,经过长期实践才会产生一种较为固定的形态。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也是这样。北京故宫的建筑群是中国古建筑大屋顶建筑的最典型代表。

2、重檐庑殿式大屋顶是故宫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建筑形式,它有何特征?建筑效果如何?

答案提示:故宫在建筑形体上,主要是通过间数和屋顶形式来区分主次,间数以十一间为最,屋顶等级依次为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最重要的建筑加重檐。宫中最重要的午门、太和殿和乾清宫、坤宁宫等都用重檐庑殿顶,属最高等级,其他建筑依次递降。同一建筑群组中,配殿、殿门比正殿降一等。重檐庑殿顶在大屋顶下再加一些屋檐,使建筑物显得更为高大雄伟,内部更为高阔宏敞,外观显得更为庄重美观。大屋顶被视为中国古建筑之冠冕,具庄严崇高风格之特征,其功用能达到“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  )远”之实效。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对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状况、时代风貌等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收集资料、自我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

[评价方法]

资料搜集法、实践考察法、观察法、联系比较法、个人作品档案法,结合运用。

[评价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故宫的资料,加以排比、归纳和整理。让学生分别扮演导游和游客,讲解、问答关于故宫的规划布局、建筑特点、反映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特点等问题。教师观察学生在讲解时的态度表现、知识准备、语言表达、人际交流等情况,及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做好记录,适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家乡的古代建筑进行实地考察,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将考察报告放入学习档案袋。

[评价总结]

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通过资料的展示,了解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学生充当模拟导游观察学生对故宫布局、建筑文化和历史知识等的掌握情况。评价还应针对学生表现适时调整评价方法,以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提高和知识水平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历史问题注释

[故宫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条件]

条件之一:故宫是中国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的瑰宝。故宫古建筑群,由明朝皇帝朱棣皇帝亲自策划营建,也是清朝的皇宫。北京故宫规模之大,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文物之众多,在中国古建筑中绝无仅有,是世界著名的皇宫建筑群。现在,沈阳清故宫也作为故宫的拓展项目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条件之二:故宫是世界建筑史上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北京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整齐排列,左右对称展开,这条中轴线南达永定门,北到钟鼓楼,不仅贯穿整个紫禁城,同时也是北京城的城市中轴线。故宫规划严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艺术形式上,其表现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属无与伦比的。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历史文化传统,显示着明清中国在建筑文明上的卓越成就。

条件之三:故宫是世界珍稀文物的宝库。故宫博物院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万件以上,占全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为国内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

条件之四:故宫促进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故宫文物分成宫廷原状和古代文化艺术两大陈列体系,先后布置了51个原状陈列,真实性很高,建立十余个专馆,先后举办各种展览数百余次,赴欧、亚、美、澳、非五大洲展览数十次,展示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条件之五: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明清故宫的建筑与规划,继承了中国古代宫殿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紫禁城内的皇宫建筑分为前朝和后寝南北两部分,以及中轴线上的主建筑和左右两边对称展开的辅助建筑,都具有各自的功能,分工明确。故宫建筑的艺术造型、材质装饰、雕刻彩绘等,既表现了中国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和不得随便逾越的严格的封建礼制。故宫建筑的形制以及寸砖片瓦都遵循着封建礼制,并以其群体建筑营造、烘托和表现出宏伟崇高的大一统气势和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

[天人合一的紫禁城]

封建专制时代,皇宫是统治天下的中心,是皇帝居住的威严禁地。把皇宫称为紫禁城,起因于中国古代星象学。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垣,即北极星。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它在北斗星的东北方。古人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皇帝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办理朝政和日常居住之地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紫禁城的“禁”是指皇宫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是最高级别的“禁地”,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太微垣南有三颗星,与此相应,紫禁城前面设立端门、午门,东西两侧设立左、右掖门。午门和太和门之间,有金水河蜿蜒穿过,象征着天宫中的银河。皇帝及皇后居住乾清宫与坤宁宫,“乾”、“坤”二字就意味着天与地,其东西两侧的日精门与月华门,象征着日月争辉。东西六宫及其他诸宫殿也都分别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个星座。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故宫建筑上的运用。

[午门]

午门,是整座紫禁城的正门,也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和将士凯旋向皇帝献俘的地方。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是在午门举行,但传说的“推出午门斩首”,却不合史实,明清两朝执行死刑斩首处决的地方其实是在离午门有相当距离的菜市口。午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的最南面,其前有端门、天安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

午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庆六年(1801年)又修,它沿袭了唐宋宫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中门为皇帝专用,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午门门楼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两侧各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太和殿]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群的主要建筑之一,为前朝前三殿之首,俗称“金銮殿”。始建于明永乐1406年,初名奉天殿,明嘉靖时改称皇极殿。清军入关后,仍以明旧宫为皇宫,清顺治二年改名太和殿。现存建筑是1695年清康熙皇帝下令重建的。太和殿位于太和门内的中轴线,建于“工”字形石台基之上,面阔11开间,共宽60.01米;进深5间共33.33米;通高35.05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它是历史上留存的古建筑中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屋顶最高的一座大殿,其屋顶为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殿前宽阔的月台,下临广大殿庭,大殿台基是高达8.13米的汉白玉石座,四周有云气龙凤纹雕刻汉白玉栏杆,前后石阶中间是专供皇帝使用的云龙雕刻巨石御道。殿内立72根名贵楠木巨柱,殿内正中七级高台上设屏风、皇帝宝座、御案,两边还摆设宝象、仙鹤和香炉等,金壁辉煌,庄严华贵。太和殿的后面依次是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皇帝继位登基、诞辰、重大节日以及出兵征讨、册封皇后、宣布科考和赐宴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每逢大典之日,从太和殿至天安门外,设有庞大的仪仗,太和殿前檐下设中和韶乐,太和门内设丹陛大乐,王公立于丹陛之上,文武百官齐集于陈设“品极山”的御道两旁。皇帝御临太和殿,午门钟鼓齐鸣,殿廷乐队相继演奏,殿内外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以显示封建帝王的尊贵和威严。太和殿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木结构殿宇,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

[中和殿]

太和殿之后,故宫建筑群中轴线上的另一处重要建筑是中和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曾历经三次火灾,现存为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中和殿初名华盖殿,后改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中和殿。中和殿深广各5间,每面均长24.15米,是一座单檐四角攒尖望金宝顶的方形殿宇。皇帝在举行大典之前先到中和殿暂坐,受官员行礼后再去太和殿。每逢坛庙祭祀,皇帝要在中和殿读祭文。二月去先农坛演耕的前一天,要在这里验看种子、农具和祝文。清代每修玉牒(家谱),皇帝都要在此举行视看仪式。中和殿内陈列两座八人抬肩舆,每逢太和殿大典,皇帝都要乘肩舆从乾清门至中和殿。

 

 

 

[保和殿]

保和殿是故宫建筑群中前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之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乾隆时重修。保和殿原名谨身殿,明嘉靖时改名建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保和殿。保和殿广9间,深5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明代册立皇后、太子时,大臣上表,皇帝在此殿受贺。清代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在这里宴请新疆及蒙古王公大臣。公主下嫁时皇帝亦在此宴请三品以上大员,定例宴席70桌、全羊63只、酒20瓶。自乾隆后期,这里便成为举行“殿试”的场所。“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被录取者称“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乾清宫]

内廷后寝三宫之一的乾清宫,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金扉重檐的九间大殿,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檐角置脊兽9个。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皇帝居住在乾清宫里,且防范森严,仍不能高枕无忧。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壬寅宫变”后,明世宗即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居住。万历帝的郑贵妃为争做皇太后闹出的“红丸案”、泰昌妃李选侍移居仁寿殿闹出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

清康熙以前沿袭明制,皇帝居乾清宫,康熙经常在此“御门听政”。雍正即位后将寝宫移至养心殿,乾清宫就成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举行内廷典礼活动和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的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康熙、乾隆两朝这里还曾举行过千叟宴。雍正以后采取秘密建储的方式,选定皇位继承人把名字封存与建储匣内,就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待皇帝死后,取下开启,由秘匣内书写指定的皇子即皇帝位。

[交泰殿]

交泰殿是内廷后寝三宫之一,居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嘉庆时重建。凡遇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重大节日,皇后在这里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权的二十五玺收存于此,这里遂成为储印场所。

[坤宁宫]

内廷后寝三宫之一的坤宁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代属皇后寝宫。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仿盛京清宁宫式样重修。其西端四间辟为萨满教祭神的场所,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极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皇帝大婚极为豪华辅张,同治皇帝大婚,即耗费白银1100万两。

[故宫有多少间房]

故宫的房间数不清。有人说,故宫有9999间房;有人说,故宫的房间有9999间半,那半间在哪儿?原来这是指藏有《四库全书》的文渊阁楼下西头的那一小间。文渊阁西头这间房面积虽小,实际上仍是一整间。只是为了建筑布局上的美观,西头一间建造得格外小,似乎是半间房。故宫房屋到底有多少呢? 据实地测量有8600余间。

[冷宫]

参观故宫的游客,总要找找“冷宫”在哪里,看皇帝是不是真的过着“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生活。故宫中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为“三宫”。六院分别指东六宫的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及永和宫。皇帝的妻妾众多,但“宫中多怨女”,多少青年女子被关进深宫之内,终生不得自由,或在宫中禁室里等死。皇宫的“冷宫”其实并无定所,关禁嫔妃、皇子的地方都可称为“冷宫”。

[门字之谜]

故宫各门匾中“門”字末笔直下至底没有向上的勾脚,都写成“門”。“門”字写成“門”,宋代就有。据说宋偏都临安后,玉牒殿失火,殿门烧光。宰臣奏说,宫殿匾额中的“門”字,末笔都有勾脚,带火笔,因此招火,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方能免灾。从此以后,凡宫殿的匾额书写时“門”字末笔都直下。传说明太祖在南京命中书詹希原写太学集贤门匾,所写“門”字,末笔微微勾起,朱元璋大发雷霆。他说:我要招贤,你詹希原这厮要闭门,塞我贤路!遂下令斩之。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三大殿院内不种树]

走进紫禁城内会发现,模宏大的故宫三大殿院内都没有树。据说这与清代一次农民起义有关。1813年9月15日,北京宛平宋家庄人林清率领义军冲向皇宫。西路义军攻入西华门,杀到隆宗门,义军见宫墙两边树木参天,便爬上大树,奋勇翻墙,并砍折树枝,准备火攻……三大殿院内不植树,说是怕敌人利用树丛威胁皇帝的安全。

然而,故宫养心殿、御花园中古松苍柏高大茂密,看来三大殿院内无树还是出自烘托意境的需要。前朝三大殿居于整个外宫建筑的中心,也是北京城的中心,为了突出这组宫殿的威严气势,建筑上采取的手法之一便是院内不植树,从皇城正门天安门起,经端门、午门、太和门,这之间的一系列庭院内都无树木(现在端门前后的树是民国时期种植的)。朝见天子的人进入天安门,经过漫长御道,在层层起伏变化的建筑空间中行进,会感到一种不断增长的精神压力,最后进入太和门,看到宽阔的广场与高耸在三层台基上的巍峨大殿,这种精神上的崇敬感达到顶点,而这正是皇帝对臣民所要求的。

[故宫与北京城的规模]

据《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规制,紫禁城前,左为祭祀祖宗的太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右为祭神的社稷坛(现为中山公园),前有朝臣办事的处所,后有进行交易的市场,景山犹如天然屏障矗立在紫禁城以北。紫禁城虽几经修葺改建,仍保留着明朝初建时的基本格局。

  明清北京城为四重建制,即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紫禁城外为皇城,周长18里,设立大明门(今天安门),北安门(今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皇城外为内城,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为内城九门。而当时外城则因财力不足只修了南郊半边,开有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右安门、永定门、广安门、西便门七个城门。

[蔡信、蒯祥]

故宫这样宏伟的建筑,浩大的工程,是由谁负责设计和主持施工的?许多人认为是明代杰出匠师、人称蒯鲁班的蒯祥。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的专家认为,曾经参加建造南京宫殿的蒯祥是北京故宫设计者的说法不确切。蒯祥只是故宫的施工主持人。故宫设计者是名不见经传的蔡信。永乐十五年,紫禁城宫殿进入大规模施工高潮时,蒯祥才随朱棣从南京来到北京,开始主持宫殿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了紫禁城故宫和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和建造。

[梃击案]

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王皇后十分贤惠,但一直没有生育。万历帝的长子朱常洛是宫女王氏所生,因此颇受冷遇;而万历宠妃郑贵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却为万历帝所钟爱,因此郑氏与万历帝欲立朱常洵为太子。而朝臣对此则依据“太子立嫡,无嫡立长”的封建法纲坚决力争,但万历帝总以各种借口拖延,直至皇太后施加压力,才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同时册封朱常洵为富王。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一个名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木棒闯入大内东华门,一直打到皇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击伤守门太监,至前殿时被捕。经刑部十三司会审,张差供认受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指使,梃击太子宫。朝臣怀疑郑贵妃欲谋害太子。万历帝和太子皆不欲深究,终以疯癫罪杀张差,击毙太监庞保、刘成于内廷,“梃击案”于是不了了之。

[红丸案]

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继位。他刚刚登基10天,就身染重病。郑贵妃的心腹内医崔文升奉命给光宗看病,他故意让光宗服下了含有大黄成分的泻药,致使光宗腹泻不止,病势更加沉重。接着,鸿胪寺丞李可灼手捧红丸进献皇帝,称是祖传秘方所制,服后百病皆除。光宗初服一丸,觉得遍体舒畅,再服一丸,竟在当天夜里死去。朝臣群起弹劾崔、李二人,怀疑郑贵妃指使他人下毒,《明史》称此案为“红丸案”。

[夺门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之变”中被俘,兵部侍郎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年号景泰,这就是明代宗。朱祁钰登基后重用于谦等人,成功进行了北京保卫战。瓦剌以明朝皇帝为诱饵进行要挟的美梦破灭,又因明朝军事防御坚固,继续扣押明英宗已无价值,于是瓦剌主动要求议和,并送还明英宗。朱祁镇被送回后,成了名义上的太上皇,被软禁在东华门东南不远的小南城里。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英宗旧臣冲进南宫,迎出朱祁镇重登宝座。大臣们入朝后见是太上皇,也都山呼万岁,明英宗第二天当上了皇帝,改年号天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这次事变也正是明朝有16个皇帝却有17个年号的原因。

 

 

 

[养心殿]

养心殿建于明嘉靖年间,位于乾清宫西侧。清初顺治即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间这里曾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乾隆年间加以改造添建,形成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建筑群。

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分前后两殿,黄琉璃瓦歇山式顶。皇帝的宝座设在前殿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曾在此召开“御前会议”作出溥仪退位的决定。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有乾隆读书处三希堂,还有小佛堂、梅坞,专为皇帝供佛、休息之用。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西侧的“燕禧堂”,可随时登临前堂,处理政务。

[神武门]

神武门为紫禁城北门,位于中轴线之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北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门。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

神武门总高31米,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上建城楼,楼为重檐庑殿顶,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顶覆黄色琉璃瓦。楼内顶部为金莲水草天花,地面铺墁金砖。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栏杆。神武门旧设钟、鼓,由銮仪卫负责管理,钦天监指示更点,每日黄昏后鸣钟108响,钟后敲鼓起更。其后每更打钟击鼓,启明时复鸣钟报晓。皇帝住宫内时则不鸣钟。

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妃、嫔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选秀女,备选者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出宫之时亦由此门离去。

[故宫文物的南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吞并了中国东北,又步步进逼华北,形势危急。为了保护故宫文物不致遭战火毁灭或被日本侵略者掠夺,故宫博物院决定把文物做南迁以避敌。从1933年2月至5月,故宫重要文物被装成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遂于南京建立文物库房,并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1937年,中国的抗战全面展开,南迁文物又沿三路辗转迁川,分别存于巴县、峨嵋和乐山。抗战胜利后,三处文物才又集中于重庆,并于1947年运回南京。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国民党政府行将崩溃,急忙从南京库房中挑出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觅址建立新馆,成立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留在大陆的南迁文物有一万余箱于1949年后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还有2221箱仍封存于南京库房,由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历经十余年战乱,由于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不畏艰难险阻,尽职尽责,南迁文物数量虽巨,却没有一件丢失和损伤。但故宫文物毕竟还是分处异地。终有一天,随着海峡两岸的统一,故宫的历史文物与北京紫禁城必定重新合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国家级综合性历史档案馆。负责明清和明清以前历史档案的收集保管、整理编目、编辑研究、查阅利用、修复复制等工作。馆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华门北侧,总建筑面积1、76余万平方米。其前身为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文献馆,1951年改称故宫博物院档案馆,1955年12月移归国家档案局领导后改称第一历史档案馆,1958年6月改称明清档案馆,1959年10月并入中央档案馆称为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1969年明清档案部又改属故宫博物院,1980年4月重归国家档案局领导,成立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馆藏明、清两代中央和部分地方机关挡案共74个全宗,1000余万件,其中除明代档案3000余件外,主要是清代档案,包括1607年至1911年以及溥仪退位后住在紫禁城和寄居天津时期形成的档案。绝大部分为汉文纸质档案,也有满、蒙古、藏文挡案和清代早期形成的少量满文木牌、满文老档等。这些外界罕见的历史档案绝大部分已经过不同程度的整理编目,能够提供查阅利用。馆内设整理编目部、保管利用部、编研部、满文部、技术部、《历史档案》杂志社和办公室等机构。明清历史档案也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明清故宫文化内涵中的奇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