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学组织模式。
教学组织形式涉及空间与时间两个并列层面。空间采用组建半圆形围坐状态的晚会式。学生大体组建成两至三层的圆孤形,教室前面和中间留出较大空间,并撤走讲台,创造心理活动场所。时间上依照学习心理发展过程来组织教学,即依照注意力的唤醒、集中、兴奋与转移的心理发展过程来组织教学,使其呈现铺垫递进中的正弦状态。
大体说来,组织模式构成如下(内容与组织形式用“----”联结,以形成对应关系):①知识体系----教师在黑板旁,唤醒学生。②基础知识----学生在黑板、座位、中间空档三个方位活动,注意力逐渐集中。③概念与结论----学生在扇形面上自由讨论,口述者离席面对全班同学,教师退居孤线上与学生构成同等的倾听者角色。注意力进一步集中。④知识、理论与方法----教师重又成为课堂教学焦点,但活动空间较大,能较为舒展地运用身体语言。学生注意力能达到兴奋状态,尔后可能转移。⑤材料与设问----学生在圆弧上或独立思考或自由讨论,教师关怀学生能有辐射性空间。注意力的转移会带来新的集中。
上述组织模式充分运用和发挥了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历程的规律,运用了人格动机理论。其特征在于造成一种交流座谈氛围,创设一种平等环境。其长处在于帮助历史教学的认知与能力形成两个过程顺利进行,同时推动历史教学的情感与个性表现过程的进行,从一个侧面烘托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挖掘学生某些主体性品质。
四、实例(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第三章第五节“日本明治维新”)
1.知识体系:概括(教师讲解为主)。
(微观)本国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引起日本封建社会的解体和民族危机的降临。在人民拥护下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新政府。
通过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政治上的封建色彩十分浓厚。
(宏观)明治维新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基础知识:再认与再现(学生笔答为主)。
(1)概述19世纪中期日本的经济状况。
(2)简述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与最后结局。
(3)概要列举改革后日本形成的新兴政治经济关系。
(4)选择与填空:
①关于明治维新军事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军事改革有防止和抵御外国入侵的目的;B.军事改革是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扩张;C.实行征兵制实际上废除了武士对军事的垄断,?建立了资产阶级常备军;D.实行征兵制是模仿西方,而“皇帝”之称又充满日本特色。
②维新前夕,外国工业品涌入日本的主要通道是:A.东京;B、京都;C.横滨;D.神户。
③日本历史上的明治元勋有:A.吉田松荫;B.木户孝允;C.大久保利通;D.伊藤博艾。
④日本德川幕府对外奉行政策造成日本落后挨打局面,?明治政府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在文化方面推行“”政策。
3.概念或结论:推导与论证(学生口述为主)(1)结合史实说明你对新兴地主的理解。
(2)论证日本明治维新的资本主义色彩。
4.知识理论与方法:分析与阐述(教师讲解为主)内容: 19世纪中晚期的武士与日本(1)武士经济状况与政治地位的演化。
(2)武士在日本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3)造成武士反对幕府并在事实上成为资本主义政策代言人的原因。
(4)结论。
以上分析实际包括着辩证唯物论与阶级分析法,这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5.材料与设问:运用迁移(学生笔答为主)。
(1)对比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成败的原因(有材料)。
(2)下面是日本文献《世事见闻录》中的一些记录:材料1:?“各地农村里,称作上田的肥沃土地,都在富人手上;留在穷人手里的,只有收成不好的下田,……至于连下田都已丧失的人家,只能去做佃户。”
材料2:?“这些商人日日夜夜赚钱获利,聚集着财富……。商人家里陈设的华丽以及生活的奢侈,倾笔难荆……商人本在社会最下层,可是到了如今,商人已不把农民放在眼中,甚至于商人中有了超凌武士身价的大豪杰了。”
材料3:?“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武士门衣饰讲究,酒食丰厚,居住华丽之后,手中的财产就愈来愈少。尤其是身心因而衰弱,忠诚也日益减退。
……有些武士染上了商人习气,不知仁义廉耻为何物。”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①材料反映的日本社会经济的新变化是什么?
②材料2、3反映了日本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其根本原因何在?
③就上述两问的回答谈谈你的感想。
④结合材料说明作者的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