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张桂芳:中学历史房山视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李丽芳:让学生徜佯在体
束鹏芳:叙事的喜悦是新
张桂芳:让“定海保卫战
张桂芳:中学历史学科课
张彦芳:岳麓版中的新观
陈彩芳:历史乡土资源的
张桂芳:历史课程观和历
牛秋芳:浅谈历史教学中
最新热门    
 
束鹏芳:批判与建构:剖析一堂历史课

时间:2009-10-18 17:06:42  来源:束鹏芳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目标被人简略地称之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自主、探究与合作”。《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同样提出:“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合作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问题探究过程中必要的步骤。然而,高中课改伊始,探究合作的形式在实践中凤毛麟角,需要反复呼吁,即使有了所谓探究合作,在具体实践中追求的也只是可见的形式。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窄化成了对课堂教学行为改变的追求:变教师讲授为小组讨论,变个别提问为小组汇报,变课堂桌椅的“秧田式”排列为“圆桌会议式”摆放……。其实,在承认合作学习的实施必须得到相应的教学技术支持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对合作学习的价值取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才有功利主义的应用。

一、作为教学方式的合作还蕴含一种生活态度
   

当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开创者认为,合作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合作学习是一种价值观,这是最重要的合作学习原理。换句话说,合作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希望学生能接受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显然,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但合作里蕴涵着一种价值取向:合作是一种人生态度。因此,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集体(全班)教学加小组讨论,更不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讲授加学生代表发言。这样的合作充其量只是课堂教学的点缀,合作的态度和氛围并没有形成,历史课堂中仍然是对他人的淡漠和对别人成就的嫉妒以及个体之间的竞争。
   

我们听了一节自主合作的历史学习课例:“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老师将四个子目分给四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讨论一下,提炼出本目的基本史实,并且回答辅体部分的学习思考题。学生或两人或四人地进行了讨论,也写写弄弄的。老师问:讨论好没有?学生回答:没有!过了一会,老师再问:看好没有,讨论出结论没有?学生再答:没有!大约20分钟以后,自学和小组讨论结束了。(其实根本不要这么长的时间)老师开始让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情况。汇报者并非小组推出的代表,他们或者是集体“起哄”喊出场的某某或者是老师点名出场的某某,这些学生走到讲台前陈述史实时,多数学生心不在焉,他们的陈述似乎只是协助老师完成一个程序,缺少探究问题的理性和陈述的激情。更重要的是:讨论时四人小组中会有许多人不参加讨论,随便翻书或做作业,既无同学提醒他加入讨论行列,也缺少老师的监管。事实证明,学生围在一起组成一个小组并不意味着他们随之就会有出色的合作,如上所述的毫无意义的合作学习其效果甚至比单干、竞争更差。

 


   

视合作为生活态度的课堂,则讨论、交流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一种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策略,教师更为注重的是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由于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人,学校教育追求的应该是确保每一个学生在离开学校时能自然地融入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早已过了单枪匹马就可以独闯天下的时代,只有竞争意识而缺乏合作精神的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将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社会的要求,时代的呼唤。组织学生学习历史时,必须关注合作讨论的本身,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吗?每个学生都能够发言吗?小组成员彼此分工、众人拾柴了吗?合作并不在于传递了教学过程的接力棒(固然这是需要的),更在于合作讨论过程中表现出的为人处世、生活姿态。
    

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它意味着我们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把同舟共济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意味着我们要求学生能以一种合作者的眼光来分析人、观察人,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希望学生在面临“合作”或者“单干”的二者择一的情境中能够更多地选择合作。
   

二、作为学习方法的合作其实还是学习的内容
   

视合作为生活态度,就必定视合作为一种学习内容(what,学什么),而不仅仅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简单的学习方法(how,如何学习)。每一个采取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师都应该意识到而且也应该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真正地合作意味着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和共同携手进步。这是合作的本质,同时也是合作的最高境界。
   

我们继续看“新民主主义”一课的教学实例。我旁边的一个小组在简要地各自的一番表述后,就没事一样了。我说,你们不准备回答学习思考题“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于是他们讨论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在缺乏史实和史论支持的情况下,他们几乎是没有合作讨论的基础的,不着边际的几句话后就各做各的事了。在听到老师强调:你们必须派代表说出你们讨论的结果后,他们互相推诿:假如喊到我们,就你上。不!你上。我干什么上,你不好上?老师在四周巡视,也没有关注合作小组的职责分工和意见的汇总概括。……终于,老师要求他们回答第三目的思考题了,在彼此推托后,有一位男生说:给你们一个面子。然后他就无精打采地走上讲台了,他的第一句话是:我认为,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座位上的学生哄堂大笑。他尴尬一笑就下去了。显然,他们在讨论时连教材辅体部分的资料卡片毛泽东关于中国国情的一段叙述都没有看,这里还有合作的痕迹吗?那为男生的一句:“给你们一个面子”,显然表达了施舍而不是彼此负责心态。重要的是老师只是要求合作讨论,并没有注意到合作也应该是必须学习的内容,要通过观察、提示、激励和设计小组活动方式来关注合作的品质。

 


   

首先,通过异质学习团体中的合作学习,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接纳别人。接纳别人其实也是在“推销”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优等生不屑于和“差生”为伍,另一方面,“差生”在尊严或舒适感的支配下也耻于(或羞于)向优等生寻求帮助。但是在合作学习机制下的小组中,学生必须协同努力、相互交流。其次,在接纳别人的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会悦纳别人、欣赏别人。在一个异质学习团体中,仅有接纳是不够的,相互悦纳、彼此欣赏才是合作成功的基础。任何一个采用了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师,都应该教会学生敞开胸襟悦纳同伴,既欣赏对方的优点,又能够适度宽容别人的不足,学会在互相取长补短和彼此鼓励提携中共同进步。
   

第三,通过异质团体中的合作学习,学生还必须学会承担责任,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小组同伴负责。他们要为小组目标的实现而竭尽全力,如同足球比赛那样。第四,通过合作学习,教会学生掌握合作技能,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学习是把交流、沟通技能的学习与学科内容的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如果学生不善于人际交往,那么势必会影响掌握学科内容,小组成员的交往技能越强,学习的质量和数量就越尽如人意。”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小组中的互助与交流,学生可以学到沟通的技能与本领。
   

在上述课堂上,当学生在讲台上设法概括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过程时,老师说了如下几句话:“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听”,“注意倾听和接受别人的见解”,“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应该说这是合作学习时,必须拥有的品质,合作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默会和养育合作品质的过程。当然也反映了发言者可能只是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合作下的集体观点。
   

三、作为师生交往的合作还蕴含着资源共享的价值诉求
   

以往人们普遍把教学中的合作视为师生双方的合作,即使是原苏联阿莫纳什维利等教育革新家发出的合作呐喊也仅限于“师生互相把对方作为自己的补充,肯定和实现‘人的关系’”,“教育的解放是师生双方的解放”。但是,合作学习的倡导者们认为,那种“把教与学的过程只看成是成人—儿童的双边活动的观点,实在是过于简单化了。”“在学校中,学生之间的最合法的同伴互动被限制为一些课程以外的活动。这些活动很少与课堂上的基本问题有直接的关系,教学系统所强调的是教师的授课与学生的课堂独立作业。如果学生试图进行彼此之间的互动,那将会被认为是具有破坏性的。”合作学习则一改以往这种单一的互动合作观,“教育是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协同努力、人际交互的过程。所有的教育都是一种交往过程,只有通过实际发生或隐含的人际交互才能产生教育影响。”显然合作在生生之间包孕着资源共享的空间:同伴不是竞争对手,同伴是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这位老师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上,老师要求说说国民革命的影响。我右侧的一组女生(前后座位正好都是女生)表现得比较实在,她们各自在纸条上写出自己的观点,再互相交换,其中有一位问道:你怎么知道它为以后的革命作了准备?还有一位插话:书上第三目讲了一句“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从侧面说明了它与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关系,这能否看成国民革命的影响?她们前面有一个男生却在自个儿地看〈〈东亚三国现代史〉〉,她们看到了,没有意识到借过来参考一下。由于没有举手的同学,老师喊到的那一组的同学只是拿起书来读了一下结论:它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着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老师问:有没有补充的?这四位女生在合作中形成的认识正是值得借鉴的资源,可惜她们没有站起来。
   

应该看到,这四位女生的合作包含了同学的交互活动就是扩开思维的重要课程资源,但是她们没有对外公开的欲望和意识,同时她们自己也许没有这样的意识,否则为什么不将〈〈东亚三国近现代史〉〉借过来?起码也可以为四人享用呀!这在本质上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内涵不甚了然的反映,也是平时的课堂教学忽视这方面的意识培养的产物。我们可以提出如下建议,以便在课堂教学时注意观察、提示、引导和涵养:
   

 

 

1、看看同伴正在做什么,这样你就可以向他学习,帮助他,并分享他的观点和材料。
   

2、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相互交换一下意见,看看有什么疑问、说明、建议和问题。
   

3、和别人分享工作,你的收获将远甚于各部分之和
   

4、如果你需要帮助,在问老师之前先问问小组同学
   

5、给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发言的机会
   

6、既有额外的奖励,也有内部激励
   

在忽略合作是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这一价值诉求的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的、活的资源,教师是学生和书本(教材)之间的中介。在这种课堂中,学生学得的知识有三部分(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其实,在合作学习方式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构成将包括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的个人知识、师生互动的知识以及生生互动的知识四个组成部分。“三人行,必有我师。”已经充分道出了生生合作与交流的活力,这实际上表达了一种社会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学习资源,尤其是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历史学习,我们想,应该是更加明显的。
   

如是,合作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为人处事的价值观念,这里包含着情感态度和人品。只有让合作的形式包裹合作的道德价值,合作才是真正的合作,合作的形式完成会,合作的德性才会积淀成素养,合作不仅仅是解决和探究历史问题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没有包含德性诉求的合作也不可能使历史问题的探究结果趋于科学和完满。从这个意义上讲,理念上的确认和行为上的检视,对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合作”运用已经显得刻不容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