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通过异质学习团体中的合作学习,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接纳别人。接纳别人其实也是在“推销”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优等生不屑于和“差生”为伍,另一方面,“差生”在尊严或舒适感的支配下也耻于(或羞于)向优等生寻求帮助。但是在合作学习机制下的小组中,学生必须协同努力、相互交流。其次,在接纳别人的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会悦纳别人、欣赏别人。在一个异质学习团体中,仅有接纳是不够的,相互悦纳、彼此欣赏才是合作成功的基础。任何一个采用了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师,都应该教会学生敞开胸襟悦纳同伴,既欣赏对方的优点,又能够适度宽容别人的不足,学会在互相取长补短和彼此鼓励提携中共同进步。
第三,通过异质团体中的合作学习,学生还必须学会承担责任,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小组同伴负责。他们要为小组目标的实现而竭尽全力,如同足球比赛那样。第四,通过合作学习,教会学生掌握合作技能,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学习是把交流、沟通技能的学习与学科内容的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如果学生不善于人际交往,那么势必会影响掌握学科内容,小组成员的交往技能越强,学习的质量和数量就越尽如人意。”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小组中的互助与交流,学生可以学到沟通的技能与本领。
在上述课堂上,当学生在讲台上设法概括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过程时,老师说了如下几句话:“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听”,“注意倾听和接受别人的见解”,“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应该说这是合作学习时,必须拥有的品质,合作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默会和养育合作品质的过程。当然也反映了发言者可能只是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合作下的集体观点。
三、作为师生交往的合作还蕴含着资源共享的价值诉求
以往人们普遍把教学中的合作视为师生双方的合作,即使是原苏联阿莫纳什维利等教育革新家发出的合作呐喊也仅限于“师生互相把对方作为自己的补充,肯定和实现‘人的关系’”,“教育的解放是师生双方的解放”。但是,合作学习的倡导者们认为,那种“把教与学的过程只看成是成人—儿童的双边活动的观点,实在是过于简单化了。”“在学校中,学生之间的最合法的同伴互动被限制为一些课程以外的活动。这些活动很少与课堂上的基本问题有直接的关系,教学系统所强调的是教师的授课与学生的课堂独立作业。如果学生试图进行彼此之间的互动,那将会被认为是具有破坏性的。”合作学习则一改以往这种单一的互动合作观,“教育是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协同努力、人际交互的过程。所有的教育都是一种交往过程,只有通过实际发生或隐含的人际交互才能产生教育影响。”显然合作在生生之间包孕着资源共享的空间:同伴不是竞争对手,同伴是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这位老师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上,老师要求说说国民革命的影响。我右侧的一组女生(前后座位正好都是女生)表现得比较实在,她们各自在纸条上写出自己的观点,再互相交换,其中有一位问道:你怎么知道它为以后的革命作了准备?还有一位插话:书上第三目讲了一句“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从侧面说明了它与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关系,这能否看成国民革命的影响?她们前面有一个男生却在自个儿地看〈〈东亚三国近现代史〉〉,她们看到了,没有意识到借过来参考一下。由于没有举手的同学,老师喊到的那一组的同学只是拿起书来读了一下结论:它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着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老师问:有没有补充的?这四位女生在合作中形成的认识正是值得借鉴的资源,可惜她们没有站起来。
应该看到,这四位女生的合作包含了同学的交互活动就是扩开思维的重要课程资源,但是她们没有对外公开的欲望和意识,同时她们自己也许没有这样的意识,否则为什么不将〈〈东亚三国近现代史〉〉借过来?起码也可以为四人享用呀!这在本质上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内涵不甚了然的反映,也是平时的课堂教学忽视这方面的意识培养的产物。我们可以提出如下建议,以便在课堂教学时注意观察、提示、引导和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