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佚名:教学语言在历史课
佚名:感人心者,莫先于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最新热门    
 
佚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时间:2009-10-18 17:07:14  来源:佚名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内容摘要:动态生成强调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它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即:以学定教,精心预设,为生成起航;自主探究,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平等对话,克服偏差,为生成保航。

关键词:   动态生成     预设   开放   历史与社会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历史与社会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课程,其课堂教学生机勃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使历史与社会课堂焕发出学生蓬勃的生命激情。我们应在预设目标和程序的实施过程中生成地纳入始料未及的体验,激励师生交往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以超越预设的目标和程序。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历史与社会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而不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程序。

那么,如何使历史与社会课堂超越预设,在动态生成中呈现出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生命异彩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以学定教,精心预设,为生成起航。

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着眼于动态生成的观点,课堂不再完全是预设“计划”的课堂,它应该具备“市场”的特点,即充满变数。

但是,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活动,仍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即对教学的预设。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只有充分的预计,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教学设计时,我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

比如,《营建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一课,以城市为主题,选择典型实例[日本科技城筑波],重点突出了其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布局、便利的生活条件、丰富的文化活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等,表现了人类对城市设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课前预设时,我考虑到筑波作为日本小城,学生缺乏认识,且资料匮乏,课堂探究无法深入。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营建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因此,我打算从温州的城市发展现状切入,引导学生思考——温州离全国文明城市有多远?温州应该怎样营建舒适的生活环境?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筑波的城市特点。如果在此基础上,学生仍无法归纳出舒适的生活环境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我事先准备了威海和厦门两座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城市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可进一步印证舒适城市的基本特点。最后,请学生为温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献言献计。这样的设计,即是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也是基于课标的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而最根本的是对学生的全面了解。这样的课前预设十分富有弹性,易于灵活操作。

 

 

二、自主探究,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如果按部就班地执行预定的教学设计步骤,那样的课堂必将死板单调。活的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在相互发生碰撞,生出灿烂火花的同时,师生得以共同发展,这样的课堂师生对话的空间巨大,学生的身心自由、思想自由、表达自由。

1、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在《感悟沧桑巨变》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上,我原来要求学生能通过对蓝田人家园的今昔变迁的感悟,辨证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上,将蓝田人家园的变迁单纯地归因为人类的环境破坏,不能从历史的大变迁[王朝更替、民族迁移、战争祸害等]上认识这个问题。尽管,作为老师我一再启发,但学生依然无言以对。我意识到这个目标设置对刚刚接触历史知识的农村初二学生来说,无疑被拔高了。于是,我重新调整了教学目标: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必将殃及自身,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结果,学生畅所欲言,预设目标就是在生成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水平,实现了超越!

2、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

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比如在教学《多民族大家庭》时,为了让学生对不同民族的风俗有更深的了解,我播放了一些少数民族节日的录象剪辑。当播放到傣族的泼水节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大声说:“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就在全班学生为之瞠目的时候,我却立即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

短短的几分钟,却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试想,如果教师不认真倾听并及时发现“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在浪费水资源”这有益的动态资源,如果我们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

3、探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

当我们事先预设的探究主题与学生的意愿、当时的环境相悖时,完全可以舍弃不用,适时生成新的问题。还是在《营建舒适的生活环境》一课教学中,教材以筑波为例来归纳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四个基本要求。考虑到学生对筑波缺乏认识,我又预设了威海和厦门两个城市作为补充案例。但在一个班级上课时,学生还是不满意,因为所列举的城市依然是陌生的,对老师和文本的介绍很难认同。怎么办呢?我只好放弃预设,根据课堂动态,将探究主题更换为:在你去过的城市中,你认为哪些城市的环境舒适优美,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如此一改,学生马上积极起来,特别是那些去过不同城市的学生,能结合自己的认识去谈城市发展、建设的优点和不足,并从中归纳出城市居住舒适的标准。学生得到肯定,既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培养的创新思维。

4、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相机“整合”。

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比如《营建舒适的生活环境》一课教学,我原本原本设计了三个环节逐层推进,这三个环节为:生活感受[为温州的居住环境挑刺]——他山之石[筑波、厦门等城市的成功经验]——学生论坛[为温州创建文明城市献言献计]。从感性认识切入到理论总结,再学以致用,为家乡的城市建设出谋划策,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然而,在一个班级上课时,刚抛出第一个环节的问题,就有学生问:“老师,温州环境太差了,什么时候才能像筑波一样美丽、舒适?”显然,学生已经阅读过教材,并拿舒适人居环境的标准来衡量过自己的居住环境。这种情况下,我如果再按部就班地逐一抛出问题,肯定会挫伤他的探究欲望,于是我将温州人居环境的不足与如何改进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探究。这样即便于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此外,在学生献言献计、出谋划策的基础上,再用筑波、威海、厦门等城市的成功经验来印证,学生的思维可以更开放、更活跃、更大胆。于是,我果断采纳了学生的建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平等对话,克服偏差,为生成保航。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和传授者,学生是“认知体”、“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封闭的。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因此,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质疑,是课堂教学适时生成、迸发思想火花的保障。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对学生来说,互动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

从教学提问来看,传统的教学提问有如下特点: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答案明确唯一,最终以学生解答教师的所有问题为教学的归宿。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提问而言,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应积极鼓励学生全程质疑,在课堂真实问题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活儿童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最终达成三维的教学目标。它的基本流程是这样的: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如《盛唐气象》一课主要展现的是唐朝那一派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流频繁的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以及一个泱泱大国开放的大家风范。教学重点是:充分展示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唐朝繁荣的印象;并分析出现盛世景象原因及唐朝历史大致的走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却对武则天发生浓厚的兴趣。有的认为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贞观遗风”政治清明、任人唯贤、国家昌盛,其历史功绩不容质疑。但更多学生因为影视作品的影响,把武则天片面地理解为一个政治野心家、权谋者或者幸运的漂亮女人[电视剧《至尊红颜》简直把武则天刻画成一个只会谈情说爱的小女人,其政治生涯完全是玩票性质的。] 从课堂实际出发,我利用课堂最后10分钟,组织了一场小型辩论赛:武则天是不是杰出的政治家?让不同意见的学生互相争辩,在争辩中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要看他是否推进了历史发展,是否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人无完人,对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也不同苛刻求全。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头脑里充满着问题,关键看教师肯不肯将课堂教学的提问权还给孩子,敢不敢让学生自主合作、多元地解答问题,是否允许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毫无疑问,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然而,在实践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中,我们的认识难免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1]重视学生生成,忽视教师生成。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在动态生成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对象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师生共同演绎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活剧,师生互动、相互砥砺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环境、学生等的影响,会产生灵感,形成即兴的教学思路,从而对原来教学设计进行完善和必要的补充。[2]重视生成的丰富性,忽视其复杂性。动态生成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它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完全按预定的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奇特的、富有个性的鲜活内容。另一方面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可以说,动态生成的内容是错综复杂,有时会令教师应接不暇,不知所措。所以,要避免过于理想化的倾向,沉着应对,既不能挫伤了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又不能急于求成。[3]重视利用生成资源,忽视整体目标。要合理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所谓合理,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不能偏离了整体目标。所谓“整体目标”,就是要求教师对知识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目标进行整体把握,不能拘泥于某节课的具体目标,而又要做到“形散而神聚”。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将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这样,教学才会成为一门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才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朱明光.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3.刘继业.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J].教学月刊,2004(10)上

4.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育研究,1997(9)

5.詹明道. 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和评价课堂教学[J]. www.tcxc.cn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