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李惠军:教学研究之“战
胡杭军:历史教学激趣艺
王叶军:同课异构优化听
陈军:中国古代文化史练
高轶军:美国中学生历史
范红军:历史教材的已知
何军:人教版必修2第二
刘金军:人教版必修2第
刘金军:人教版必修2第
陈小军:“三教合一”新
最新热门    
 
王叶军:多极化趋势下的文化走向讨论

时间:2009-10-18 17:07:57  来源:王叶军
 

 

 

 

 

 多极世界演讲擂台赛--多极化趋势下的文化走向讨论

 一、 活动主题


  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讨论――多极化趋势下的文化走向

二、理论基础

1、文化与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不可须臾割离,甚至文化的中心就是意识形态。

2、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就好比是一个圆与圆心的关系。经济与政治总是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同样地,文化对社会经济政治总也起着推动作用。

三、活动目标

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主题的转换、世界格局的变迁,使当代人们面临着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冲突,我们应该抱着怎样的文化思维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以历史的思维对此进行深入而全面地探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世界、关注现实的历史责任感,从而使历史学习更接近现实,接近社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2、 通过活动课的准备过程与课堂活动过程,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平常时间搜集资料、利用有效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形成创新思维模式。同时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团体协作意识以及积极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3、 本节活动课以演讲辩论式的形式出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来组织课堂教学,有利于突破“课堂”的狭隘界限,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好地结合起来,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本节活动课过程中,教师地位主要体现在提供资料、把握方向、调节气氛、控制节奏等着眼于有利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平台的功能上。

四、 活动的准备

1、教学计划的准备与公开:
教师在学期初即把本节活动课的主题与开设的方式、时间写入教学计划,并在学校网叶上予以公布。开学伊始师生双方就都着手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教师把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源以链接的形式在网上予以公布;学生亦利用一些课余时间搜集一些资料,并不定时地在校园网BBS上公布他们的一些问题和学习资源。这是为开好活动课奠定基础的工作。

2、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本节课采取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需要具有人手一台电脑,并配置完好的网络设备与音响、耳机等;本节课采取了分组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还需要邀请一些专家、教师、家长到校旁听,需要较大的教室。

3、 时间的准备
本节活动课需要两个课时的时间。第一节课主要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组活动阶段;第二节课,则主要是主题演讲、辩论与教师总结阶段。所以教师事先要和学校教学处进行课务协调。

 


 

五、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阶段: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学生分组活动。

(1)创设情景(教师统一多媒体演示)
2003年12月3日-4日“亚欧文化与文明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以“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为主题,强调在尊重各种文明的平等和坚信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并探讨全球化给世界各文化和文明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寻求亚欧会议成员在文化、种族、地理、宗教以及社会经济等多样性中存在的共同价值,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后续行动计划。如果你以著名的中国教育界人士的身份被组委会邀请,而且在被邀请发言之列,那你将为参与这个活动准备怎样的一份讲话内容。

(2)教师与学生共同提出相关的问题,经过分析讨论确定下列问题
1、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时代对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所有文化是不是都应当、能够平等地参与全球化的进程?
3、弱势文化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个性?
4、中学历史教学如何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

(3)学生自愿结合形成小组,形成网络对接,并选好版主。然后教师分组同时提供材料与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切换再组合,也允许学生多方加盟。

1组

教师提供的资料:

播放反映当今世界文化专题片片段,并配以解说: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几年前提起“地球村”,语气里还多少带些指向未来的意味。今天,在我们唾手可得的网上信息、连锁快餐以及全球几乎同步的流行音乐、大片的背后,是全球商品、资金、信息乃至思想、人员间的空前流动。当今,以弗朗西斯·福山为代表,在美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认为信息时代将带来社会秩序混乱的思潮。建立于信息之上的社会,可以提供两样人们在现代民主中最为珍视的东西-----自由与平等,选择的自由达到了爆炸性的程度,从电子商务上的廉价购物到互联网觅友,人们无不处在自由自在的选择之中。于是各种政治和等级制度受到极大的挑战:城市中心区的空洞化、传统亲属联系淡化、离婚率上升、人们对体制的信任感下降了……与此同时,各种美国式话语充斥着英语世界与非英语世界,"自然化了的(美国)霸权话话"迅速形成,自觉的,或者不自觉的……

教师的问题设计:
①20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它解决了人类所有的困惑了吗?它给人类的精神家园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联系20世纪西方哲学、文学与艺术的发展脉络与特征进行思考。
②参照上述材料并结合你身边的人与物,谈谈现代化急剧发展的今天,文化发展呈现出哪些变化与特点?

教师的学法指导:
第①问的角度切入参照:科学是社会的推动力;科学并不是万能的;
第②问的角度切入参照:当今时代趋势是: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的多极化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如西方式(美国式)的话语充斥我们的生活等等。

2组
教师提供的资料
播放反映中美文化碰撞的电影《刮莎》片段。然后提供文字资料:

①布什在“9·11”后说:世界各国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站在我们一边,要么站在反对我们的一边”,他还说“反恐”就是“十字军东征”。

②来自欧洲的一位先生说“当今世界是一个大熔炉,各种文化在今天这个世界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9·11’事件就告诉人们,文化排他主义正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是暴力、宗教矛盾、种族主义等现象不断抬头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就显得相当重要,因为它不仅是增进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包容的有效途径,也是避免误解和冲突的良方。”    

③文化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化一旦产生,立即向外扩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交流”。文化决不独占山头,进行割据,从而称王称霸,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世袭珍藏,把自己孤立起来。文化是“天下为公”的,不管肤色,不择远近,传播扩散。人类到了今天,之所以能随时进步,对大自然、对社会与对自己内心认识得越来越深入细致,为自己谋的福利越来越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交流。
             --季羡林

 


 

教师的问题设计
① 请你结合中国古代史说说你对文化是“天下为公”的理解?
② 在上述给予的材料中,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环境下,各种价值观的融合需要哪些条件?
教师的学法指导:
第①问的角度切入参照:中国的古代文明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②问的角度切入参照:明清时期,中国为何没有产生近代文化?
(李约瑟难题再思考)

3组

教师提供的资料

A、播放影片《鸦片战争》(谢晋导演)有关林则徐与琦善离别的片段。并解说: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这次战争迫使中国带着深深的屈辱开始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蹒跚而行。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化”开端的意义毫无认识,丧失了主动变革、主动现代化的机遇,甚至丧失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这种主动权的丢失不仅使清王朝最终覆灭,更重要的是使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被大大延误,屡受重挫。

教师的问题设计

①你能具体举些例子说明中国文化严重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例子吗?

教师的学法指导
第①问的角度切入参照:《海国图志》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研究、铁路在洋务运动时期命运研究、近代学校在中国的兴起研究等

B、播放张艺谋导演的武侠政论片《英雄》关于荆轲放弃刺秦时与秦王的一段对话和反映当代中国国学热,号称要以儒学一统江湖的图片。并提供材料:

来自马来西亚官方观点认为: “‘9·11’事件后,穆斯林世界受到了很多不恰当的对待,事实上这是不公平的,外界应改变对他们的这种误解。同时,穆斯林本身也应做出改变,应该让那些信奉真主的人试着去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宗教,试着去了解基督文化、印度文化以及孔孟文化,让他们充分交流。此外,东、西方对文化自由与民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文明与文化方面东、西方的平等对话,就显得尤其重要,东方文化应和西方文化平等相处。”

教师的问题设计
②你能以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近现代史为例讲一讲非英语世界的文化应当如何适应全球化的冲击。
教师学法指导(第②问的角度切入参照:)
历史角度:儒学在近代的命运和中国近代化运动;伊斯兰文明与阿拉伯国家的近代化;
理论角度: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亦要反对文化孤立主义

4组

教师提供的资料(3则文字材料)

① 我们的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实际严重问题之一便是历史判断被道德判断所取代,历史人物被装进“好人”与“坏人”的框框,或者保守反动,或者激进革命,或者无才无德,或者德才兼备。道德之剑一旦砍下,忠奸立判,泾渭分明。德与才不可分割,破与立不可同列。是则是,非则非,历史人物脸谱化、线条化了。其它问题亦很多,如用革命思维来解释改革、充满体制外“反”思维而缺乏世界参与意识等等。                                        --王叶军

② 中学历史教学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价值观的生存与确立,公民权利的维护与发展,都必须借助历史认识以及由历史认识所提升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技能来完成。历史教育的基本立场在于现实,而不在于过去。                     --赵亚夫(首都师范大学)

③ 历史作为铸造民族魂的人文科学,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发展为本,以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与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修养为本位。反映在实践上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课堂中有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探究性,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使学生日渐形成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科学途径。二是有没有重视人格塑造与人文精神的熏陶,是否使学生从历史课中得到多少反思、感悟,汲取了多少智慧,提练了多少借鉴,是否使学生日益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历史意识,明确自身的责任。这些意识包括全球意识、国际意识、环保意识、人权意识、多元包容意识、整体意识等等。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教师的问题设计
① 你认为你所接触的历史课存在哪些落后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
② 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中学历史教学应该如何适应全球化的时代?

教师的学法指导
两个问题的共同角度切入参照:教材角度、教学思想、教学方法

 

(4)各组学生自由讨论,
包括内容:对教师提供资料的解读和对教师设计的问题作出解答、提供自己平时积累的资料、提出并论证自己的新问题、推选一名小组主要作为主题演讲人。

第二阶段、主题演讲与辩论

(1)程序设计
①主题演讲阶段:四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上讲台,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全班学生阐述对四个问题的看法。
②辩论阶段: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都要上讲台接受其它三个小组的提问,当然应当确立“流动机制”,如其它三个小组的成员亦可以补充被质疑的小组的观点和材料。

(2)教师的地位
① 在这个阶段,教师的地位主要旨在营造一个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平台,具体应当体现在“裁判员”的角色上:控制节奏、调节气氛、对学生没有发现的错误予以指出并引导学生纠正,从而保证辩论阶段始终围绕主题而展开。
② 在有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提问者的身份向讲台上的学生发问,以求打开整个局面或者使问题引向深入或宽广方面,使活动顺利开展。
③ 教师应当运用各种手段调节活动的进行,要做倒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要起到张场学生个性,开拓学生思维的目的,避免出现话语暴力的倾向,并力求全员参与。

(3)教师准备运用的角度
对于第1组,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对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方面,提出大众化趋势、英语化趋势、虚似化趋势、民族化趋势等角度。
对于第2组,所有文化是不是都应当、能够平等地参与全球化的进程方面,作出肯定性回答。并提出文化的开放性特点、国际民主与平等意识角度。
对于第3组,弱势文化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个性方面,提出文化的开放性特点、中国及其它非英语世界近现代应对西方文明挑战过程中的教训、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与反对文化孤立主义的角度。
对于第4组,中学历史教学如何适应当今世界发展方面,提出教材改革、教学范式、历史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主体性等角度

第三阶段:教师的总结与课后作业的布置

(1)教师总结

① 评价,以肯定性评价为主,主要着眼于其参与精神、怀疑的精神、科学的研究精神与协作意识和能力以及勇于提出自己观点的创新精神。

② 教师提出自己的结论,结论主要寓于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体现。

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在回答第3组问题时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课堂只提供思路,具体答案可作为学生课后学习资源)

对现实的回避,其实只能使现实更加严酷。中国传统向以"天朝上国"自居,魏源《海国图志》被视为大逆不道,结果,对中国人具有启蒙意义的《海国图志》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有限,然而这本书传到日本去后却在那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短短几年就再版二十几次,日本朝野正是通过这本书对世界大势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以说,这部著作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发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今天,面对着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冲突,我们首先要反对的是文化孤立主义。文化孤立主义无视数千年来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的历史,反对文化交往和沟通,要求返回并发掘“未受任何外来影响的”、“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惟恐受到其它文化的污染。其实,任何本土文化都是由世世代代不同的人们所创造和积累而成的。必然蕴涵着不同时代、不同层面的外来影响的因素。绝对纯粹的本土文化只能是一种假设。所以当人们处于较原始的生活状态,受到压迫和剥削,但他们本身却没有这种受到压迫的意识,没有改变这一状况的内在要求,这种文化是需要加以改进的。

但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当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碰撞而生成一种新的文化时,它必定体现为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而不是机械堆砌。某种条件下,当一些在某种文化中本来属于积极意义的东西被移植到另一种文化时,它们有可能变成坏东西,即如我们中国人说的“淮桔成枳”。不仅如此,“淮桔成枳”式的移植还会对移植地的社会土壤产生破坏作用,强化它原先所固有的弊端,加重它整体的危机。这也是为近代中外历史所证明的。

况且全球化还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有关。文化霸权主义依仗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优势,企图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一统天下。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背景下,我们的文化走向须警惕这种倾向。

健康的、可持续的文化关系是国家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英语世界与非英语世界的文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均丰富多样,只要在两者间进行平等、互敬、有效的对话,就可以在保持个性、互益互补的前提下,对复杂多边的世界局势作出回应。中国的“法国文化年”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2)作业的布置
制作本节活动课的网叶。提示学生它应当包含导言、准备过程、课堂活动过程、结论、反思、建议和资源链接等内容。    

六、 附注

1、本节活动课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世界多极化    文明    文化    话语
统一性    多样性    霸权 边缘化    
2、本节活动课参考资料
①报刊: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青年报文化栏目、南方周末书评
②杂志:
《万象》         辽宁教育出版社
《读书》         三联书店
《世界知识》     世界知识出版社
《博览群书》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中华读书报》    光明日报出版社
③书籍:
《中国近代史》     蒋廷黻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危机中的变革》    萧功秦    三联书店        1999年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塞缪尔·亨廷顿 世界知识出版社
④ 网站:人民日报网络版、中国学术城、人民书城网、光明书评
⑤ 学者:李慎之 李欧梵、哈贝马斯(德)、哈维尔(捷)
杜维明(美)、乐黛云、朱维铮、秦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