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有顺:全然推翻高鹗值得商榷
刘心武全然推翻高鹗的结局的做法本身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我觉得高鹗的续写有其特殊性,甚至这后四十回未必就像人们所说的只是个人的“续写”。我认为高鹗很有可能事先了解或参照了曹雪芹原作结局的“模子”,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丰满与修饰,是曹雪芹原始想法的延续,而不是完全的个人想象。因为在后四十回中,还是看得出很多“神来之笔”的,例如后四十回安排宝玉读书、考试,结合当时的家族背景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其实是宝玉的一种策略,而不是本质的改变。
有人可能认为高鹗的结局太过于“大团圆”而违背了曹雪芹“悲剧”的原意,例如认为贾宝玉不应该变“乖”了,应该反叛。我觉得这样的想法太过表浅,是一种理解上的错位。小说中的人物“实际做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完全可能是矛盾的。后四十回里宝玉的屈服未必就是表面上所表现的那样平静,他未必是“乐于”屈服的,可能只是一种环境下的生存策略:作为家中的男丁,对家族的命运前途作出妥协屈服,因为他一定是感受到了个人对此的责任,而且适当妥协之后还是作出了自己内心的选择。这样安排才更真实合理,符合当时的语境,而不是人为的拔高。
另外,很多人认为后面的情节不符合曹雪芹在前八十回的暗示。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这样考虑:一部文学作品最开始的设计不一定会完全贯穿于创作的始终。而曹雪芹这样一个天才在创作进行的过程中一定是有一些灵活变化的,不可能按照最初的设想机械地进行。
2.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