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一段极其珍贵的真实——…
评“献身门”:被证伪的…
谷歌道歉后或退出中国市…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文…
诚信与我演讲稿
《让诚信与我们同行》演…
三益翰林墓
《周易》中的古诗与我国…
文字的起源、媒介与我思…
清代翰林中的孔圣后裔
最新热门    
 
翰林与我的不解缘——邸永君先生在贡院学人沙龙的演讲

时间:2011-04-14 13:01:36  来源:不详
    光阴似箭,此言不虚。自1992年我选择清代翰林为研究对象,对作为其重要分支的清代庶吉士制度进行探讨以来,19载春秋忽焉而过,虽绿水长流,青山不老,然人间俗界却已跨越世纪,更始千年。往日情景恍然如昨,历历在目,而当年少壮却已年过半百,一脸沧桑。

 

    作为中国古史研究者,我认为其基本素质,便是对祖先、前贤和文化遗产怀有敬畏之心。我是孔子的崇拜者,经常体味至圣先师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并勤而行之。其曾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应理解为发自内心的敬畏与服膺,而不是强压之下产生的畏惧。所谓天命,主要是指个人的天赋、社会环境与事物发展规律,带有不可选择性与不可替换性,是每个人寻求发展时必须承认、接受并考量的前提;大人,即有德有位之人,主要是师长与领导,必须予以充分尊重,不可轻易违抗;而圣人,是指德重才高之智者,其言往往一语中的,使人受益终生。我是带着朝圣般心情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读研的后知后觉之辈,所以自得入燕园那一刻起,便以“三畏”为圭臬,遵从师命,毕生不逾。

 

    曾记得,导师袁良义先生在确定我的论文选题时,曾点拨我道:“规模要适当,太小不足以作为硕士论文,太大则过犹不及,难以完成;且要有进一步扩展的余地,这样可与你今后的研究进行连接,不断累积叠加,以自成体系,开拓并占据一个领域。”根据这个思路,我在广泛阅读史料并进行梳理和思考之后,将“清代庶吉士制度研究”的选题报告内容分意义和前景两部分进行了详细论证,我当时的出发点:一是认为我国应有类似于当今研究生教育的相关制度,而新科进士经过朝考进入翰林院学习三年,再经过名为“散馆”的考试,合格者留馆成为正式翰林,余者外委为部属州县的庶吉士制度颇似当今之研究生教育制度;二是觉得其依托的翰林院制度规模不小,将来作为博士论文亦足以支撑。此论证有幸得到导师的首肯。

 

    在写作过程中,我曾请教过周一良先生。他对我说:“翰林的选题很好,但文化含量太大,层次很高。你也知道,北大历史系教师有温柔敦厚、不为难学生的悠久传统,且在当今学术标准宽而无当的条件下,交差拿个学位应当不难,但要做得漂亮,且要不断深入、拓展,悟性不够、基础不牢的人,恐难写得到位。我不知你的基础如何,旧学功底怎样,玉堂前辈的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