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国学”怎么了? 束之…
党报评国学热:热潮中要…
党报评国学热:热潮中要…
近代国学的洋与土(2)
近代国学的洋与土(1)
87.4%的人希望更多国内…
易中天反感国学这个词 …
民国趋新学者区分国学与…
民国趋新学者区分国学与…
民国趋新学者区分国学与…
最新热门    
 
国学视角看德治法治

时间:2011-05-11 10:38:04  来源:不详
法家重法轻德的极端主张时指出:“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此种偏颇,正是片面夸大法治的弊端所在。德治与法治两相比较,还是德治略胜一筹。因为道德能够使人达到“慎独”的境界,而法律的约束则无此能力,也无此效果。从长远着眼,只有道德教化,才能收到“绝恶于未萌,起教于微眇”(《汉书·贾谊[注: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西汉时期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由于当过长沙王太傅,故世称贾太傅,贾生,贾长沙。汉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传》)的效应。在一定意义上,道德是预防性的,它着眼于人的私欲之未萌;而法律是事后约束性的,具有滞后性。此正所谓“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汉书·贾谊传》)。

孔子[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在这里,实际上比较了法治与德治的优劣高下。在孔子看来,一个社会的治理,倘若仅仅诉诸法律,虽然能够使老百姓避免犯罪,但是却无法使他们有羞耻感。如果用道德来教化老百姓,那么他们就不仅会自知羞耻,且能自觉地恪守规矩。显然,就此而言,德治比单纯的法治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一般地说,德治和法治应该双管齐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在不同的社会状况下,又应该有所倚重。当一个社会的道德出现滑坡、诚信发生危机,特别是存在集体堕落的情况下,就必须把法治摆在特别突出的地位,否则就难以在可预见的将来,有效地遏制并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仅靠呼唤人的良心发现,恐怕于事无补,因为这无异于缘木求鱼、一厢情愿。打个比方,德治就类似于中医疗法,而法治则类似于西医疗法。急症宜采取西医方法,因为它见效快,疗效显著;缓症宜采取中医治疗,它起效周期长,但疗效稳定,不宜复发。发生了急症,中医往往是“远水不解近渴”。所以,出现道德急剧滑坡,除了强化必要的道德教育之外,必须果断地优先采取法治的办法,强迫人们弃恶从善。惟其如此,才有可能挽救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给人们以向善的信心。

总之,只有德法互补,相机突出重点,方能共同襄成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健全治理之道,也才能达成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作者:和中华 山东[注: 山东省-山东省简称鲁。在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省会济南。西部连接内陆,从北向南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高突,]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