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西学、国学与文化认同(…
西学、国学与文化认同(…
西学、国学与文化认同(…
百年留学:容闳的“西学…
郭莹 李雪梅:《西学凡…
宁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
浅谈明代中前期程朱理学…
中西学者对话身体美学(…
中西学者对话身体美学(…
浅谈民族文化、国家权力…
最新热门    
 
西学、国学与文化认同(2)

时间:2011-06-29 11:31:18  来源:不详

《咏史》成为王国维和罗振玉结为“三十年金石之交”的契机,也预示了他们最终回归传统的方向。不过,在20世纪降临中国的前后,罗振玉仍然念念不忘维新的事业,而王国维也在其影响之下,加剧了对西学的向往。

1899年,王国维在罗振玉的东文学社学日文,当时社中教师为日本文学士藤田丰八、田冈佐代治,二人都是研究哲学出身。王国维由此萌生学习英语和哲学以便阅读康德、叔本华的愿望。在哲学领域,王国维尽管也写过研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长文[注: 因在广东主持湛江电台《放飞吉祥鸟》而名声鹊起。2007年-2008年间他主持的节目成为湛江最火的晚间情感综艺节目,直接影响了海南、广西周边的收听群体。]《汗德之知识论》,但他最心爱的学说还是叔本华、尼采等人的生命哲学。在接触叔本华之前,王国维已深深体验到人生的辛劳与失望,茫昧于生命意义的晦暗不彰。叔本华关于生活、欲与痛苦三者合一的悲观主义再次强化了他原已拥有的悲观情怀。这种悲世悯生的情怀甚至延续到了王国维此后写作的大量诗词上。诸如“欲觅吾心已自难,更从何处把心安。”(《欲觅》)“侧身天地苦拘孪,姑射神人未可攀。……终古诗人太无赖,苦求乐土向尘寰。”(《杂感》),“百年顿尽追怀里,一夜难为怨别人。我欲乘风问羲叔,两般谁幻又谁真。”(《出门》)都反映了王国维的悲观主义倾向。这就难怪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认为其“笔弱辞靡,不免王仲宣‘文秀质羸’之讥”。

1903年起,在罗振玉的推荐下,王国维到张謇创立的南通、苏州师范学校教课,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开始其“独学”阶段。到1906年,王国维在哲学研究领域收获甚丰。撰有《哲学辨惑》、《康德之哲学说》、《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叔本华与尼采》等论文。而王国维的一些文学名篇,如《红楼梦评论》、《文学小言》、乃至《人间词话》,都是在用西方哲学的观点阐述自己对文学的看法。

但是,一年以后,王国维却宣布放弃自己的哲学研究。为此,他在1907年发牢骚说:“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渐由哲学移于文学,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要之,余之性质,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多,而智力苦寡;欲为诗人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他日以何者终吾身?”

这段牢骚日后成为一段著名的治学总结。它揭示了王国维矛盾的性格,也呈现了他在学术上的烦恼。那么,为什么叔本华可以终生坚信哲学思想,而王国维却不能呢?这是因为叔本华从来没有想在生活中实践他的禁欲解脱论,而王国维却信奉言行一致的理念,他理所当然地要求哲学具有可信性。这一点又显示出王国维对自己的生活实践也有强烈的知识论要求。 

不过,王国维此后转向文学,却是因为他深知文学在一个民族文化中的意义。王国维认为,中国的美术即文学艺术不发达的根本原因是缺少独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