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诗经》与风雅精神(7)
《诗经》与风雅精神(5)
《诗经》与风雅精神(4)
《诗经》与风雅精神(3)
《诗经》与风雅精神(2)
《执子之手——〈诗经〉…
透过流行看古典:《山海…
苦觅《坛经》作么生——…
《黄帝内经》《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黄帝内经…
最新热门    
 
《诗经》与风雅精神(6)

时间:2011-9-9 9:38:44  来源:不详
,一些人还相信巫祝奇异的功能,而城邦社会里最先进的思想家已清醒地认识到巫祝的荒诞不经,臧文仲否定了巫祝的神秘作用,坚信人的力量,只有通过“修城郭、贬食、省用、务穑、劝分”这些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战胜自然灾害。人在自然灾害面前,不是消极地举行宗教仪式。而是积极地有所作为,充分显示了城邦思想的巨大进步。春秋时代以人的地位上升和神的地位下降为特征的哲学突破,为后来哲学思想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城邦哲学的体系性成熟。“哲学”一词在古希腊那里是爱智慧的意思,哲学家便是爱智之人。而智慧是属于人的,只有人的价值和意义被发现被认识才有真正的哲学和智慧。由于城邑文明的发展,城邦社会为春秋时期的哲学提供了成熟的土壤,使春秋时期的哲学进入体系性成熟阶段。发端于原始玄学的阴阳思想在春秋时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阴阳是一种精神现象,也是一种物理现象,《国语•周语》记幽王二年西周一带三川皆震,而周大夫伯阳父的解释就是“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把世界解释为一种理性的运动,是与人类社会互动感应的。虽然这一年离春秋还有十年,却已开启了春秋理性哲学的先声。

城邦聚集着文明聚集着人类,而春秋人也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物理事实的聚集。《国语•郑语》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著名观点。这一观点是史伯在与郑桓公[注: 郑桓公(? ─ 前771年),,姬姓,名友,是中国西周时代郑国的开国君主。他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郑桓公于前806年获周宣王封于郑 (位于今陕西华县东北)。]议论朝政时提出的。所谓“和”是有差别的和,是无数事物交融于一体的和,而不是毫无差别属于一类的和。依照史伯的理解,“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数,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在这个模式里,和是一个总的原则,而在这一总的原则下是万事万物的各具风采的特性。和是多元不是一元,是多极不是单极,因此在主张“和”的同时,他坚决反对“一”与“同”,因为那样的世界是单调的寂寞的。以这样的思想来理解世界,充分显示了春秋哲学海纳百川的气象。

这样的思想还表现在春秋人对历史对现实的分析上,同样体现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的进步历史学的观点。鲁昭公[注: 鲁昭公 鲁昭公(?—前510年),鲁国之二十六代君主。前542年即位,前517年,鲁昭公伐季孙氏,但大败,鲁昭公逃到齐国,]三十二年,鲁昭公为季氏所逐而客死干侯,一个大臣驱逐了自己的国君,人们却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这不能不引起当时人们的思考。晋国的赵简子问史墨:“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何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