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诗经》与风雅精神(7)
《诗经》与风雅精神(5)
《诗经》与风雅精神(4)
《诗经》与风雅精神(3)
《诗经》与风雅精神(2)
《执子之手——〈诗经〉…
透过流行看古典:《山海…
苦觅《坛经》作么生——…
《黄帝内经》《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黄帝内经…
最新热门    
 
《诗经》与风雅精神(6)

时间:2011-9-9 9:38:44  来源:不详
而史墨的回答虽只有二百六十多字,却处处显示出丰富的哲学内涵。首先他提出了“物生有两”“皆有贰”的哲学命题,这一命题揭示了事物相反相成的法则,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各有妃耦”的存在,而不是独立的自在,正像“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一样,这样的命题里既有合二而一,又是一分为二,这不是“既生瑜,何生亮”的困惑,而是“既生瑜,必生亮”的肯定。这样的认识充分表现了春秋哲学的巨大进步。

在分析鲁公室衰微而季氏兴起的历史原因时,史墨认为开始的时候季氏是鲁公室的“陪贰”——“天生季氏,以贰鲁侯”,季氏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是“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而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由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则“世修其勤”,矛盾开始朝着有利于季氏的方向发展,这并不是鲁国一家的悲剧,而是一个通则,在历史的兴亡中他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基本规律,在历史的变化中民心向背成为一个决定的因素,从而显示了城邦社会中“国人”意识的觉醒和国人力量的壮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蔡墨对历史的认识已不是一般的历史归纳法,而是历史的演绎法。他从“物生有两”“有陪贰”的哲学命题出发,然后演申到鲁国公室与季氏政治斗争的社会现实,最后又归结于对《周易•大壮》卦象的解释,这样属于巫术之书的《周易》就脱离了宗教的束缚而上升为哲学的表达。由此完成了从哲学命题到现实分析再到经典阐释的完整逻辑论证,这一事实代表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体系性成熟。

3.以史官为核心的哲学家群体的出现。春秋时期哲学突破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哲学家群体的建立。《论语•微子》记:“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薣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史记•自序》亦谓司马氏[注: 司马司马,读音作sīmǎ(ㄙㄇㄚˇ) ,百家姓之一,复姓。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西周始置,司马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于东周之后分散各地,以上两者是对由于西周王室的衰微,原来依附于西周王权的巫史之士,纷纷走出宫廷状况的注脚。王朝的知识群体面对激烈的城邦变革,开始了独立于王权之外的理性思考。城邦的独立固然使这些原来依附于周王室的巫史们一时间无所寄托,心有惶惶,但从哲学看来却是一大进步,因为一个相对发达的城邑文明和城邦时代,一种忧患与怀疑精神也笼罩着他们的心灵,这样的经历为思想家的自由思考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中国思想家们的经历同古希腊的“智者派”极有相似之处,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在《探索的思想》一书中描述智者派时说:“他们是四处漂泊游历,以启迪人们的智慧为己任的教师。他们都很机智(如高尔吉亚和希庇亚斯),其中不少人还很深刻(如普罗泰戈拉和普拉迪克思)。当代精神与处事哲学中几乎没有一个问题或解答他们没有意识到、讨论过。他们对一切都提出质询,就是在宗教或者政治禁忌面前也毫不畏惧,并且大胆地传呼所有的信条和机构统统出庭,接受理性的审判。”这样的情形同样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