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面的摘录我们可以看出,西周的礼制对于孝顺的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今天的想象。西周的礼制下的孝顺,不仅要求父亲在世时,做儿子的要完全以父亲的意志为意志,以父亲的意愿为意愿,而且在父亲死了之后至少三年之内也不能有丝毫的违背。这样的孝,试问今人[注: 今人 拼音: 解释: 现代的人;当代的人。-jinren]有几个能做到?
弟(悌),是指弟弟对于哥哥的顺从,这种顺从也同样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且看孟子是怎样解释弟(悌)的:“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孟子8226;告子上》)也是说,两兄弟同走在一条路上,弟弟一定要走在哥哥的后面,如果走得快了,冲到哥哥的前面,那就是对于哥哥的不顺从或者说不敬。
先秦儒家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在自己的家庭做到了这一步(齐家),即对于父亲、兄长的绝对顺从,那么他才有资格去从事[注: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congshi]一国的政事(治国),而从政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仁。
仁既然以“弟(悌)”为本,那么它的内核也就是“顺从”,只不过这回顺从的不是父兄而是官长。即,对于官职高于自己的人,或者虽然与自己平级但资历比自己老的人,都要绝对服从和顺[注: 和顺镇-云南和顺位于腾冲城西3千米,古名阳温暾村,因有河顺乡流过,改为“和(河)顺”。全乡有1300多户,6000多人,历史文化悠久,以华侨出国历史长、侨属多而成为我省著名的侨乡。]从,对于他们的意志和意愿不可有丝毫的违逆。
《论语8226;子路第十三》载:“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意思是说,有一次樊迟请教孔子,应该怎样做才算仁?孔子告诉樊迟的“三字经”——恭、敬、忠,内核就是顺从。
又《论语8226;颜渊第十二》载:“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讱,是语言迟缓,有话难以说出口的样子。“仁者其言也讱”的意思,就是真正顺从上级或平级中资历比自己老的人,即使在某一件事上有自己的见解,也不会轻易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司马牛再次问孔子: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叫做仁了吗?孔子的回答很有意思:如果连做到这一点都感到困难,你的个人见解那岂不是轻易地脱口而出吗?
司马牛与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