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陈鲁民:多读点无用之书
完颜平:多创作作品 少…
学者杜钢建:湖南人是韩…
《会稽耻》:多侧面呈现…
辛亥百年·活动追踪:多…
迟子建:一个作家的童年…
迟子建:一个作家的童年…
两汉酷吏:多出身贫寒、…
邓海建:耗资数千万,只…
罗孝建:试论传播中国烹…
最新热门    
 
熊建:多变的月饼 不变的团聚

时间:2012-10-9 12:01:58  来源:不详
活第一次较长间歇期的中间。全家人团聚具有现实合理性。但是在今天,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孩子大了,往往离开父母去很远的地方,熟人社会变成陌生社会。此时,月饼越来越易得,团聚越来越珍贵。

 

  “从大学到现在,已经整整7年没有在家过中秋节了。自己一个人在外面,竟然也从来不曾想到去买月饼吃。这种东西,华丽丽地放在商场里,着实是让人没有什么食欲。只有和黄澄澄的柚子、油腾腾的鸡仔和香喷喷的瓜果摆在一起,与兄弟姐妹抢着吃才真是一个开心。”“主页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时代的变化,给月饼带去了什么呢?

 

  2  从空间上看,一地有一地之月饼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过去一直是乡土性的。在其上发生的事物,不可避免带有乡土性特征。社会学家费孝通说,这是因为在乡土中国,大家都生活在“面对面的社群”。

 

  在乡土中国,月饼多是家庭制作。即便今天,在华北平[注: 北平是北京在历史特殊时期曾经使用的城市名称。北京最早于1368年9月12日称北平,后于1427年作为明朝的都城改名为北京。]原的农村,仍然有不少人家自己做月饼,花样单调,外形粗朴,但是具有唯一性。规模化生产的月饼,追求的是效益,而不是蕴涵在其中的情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