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河南26件文物登陆欧洲知…
国产电视剧:追求数量成…
《孔子》编剧“触摸”孔…
《孔子》编剧:“子见南…
学者质疑《孔子》常识错…
知名品牌陷入抢注“泥潭…
马文引发作家编剧战争 …
叶兆言一审赢得马文的战…
“文盲”被网友重新演绎…
《金锁记》编剧:我为什…
最新热门    
 
知名编剧谈稿酬:石康凭一个剧本赚了1000万

时间:2010-2-12 11:03:07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中国编剧有话说——部分知名编剧访谈

  编者按:在一定程度上,近年来电影和电视剧正在取代当年小说的一部分社会功能,为大众提供精神文化消费,部分地影响甚至塑造大众的社会价值观。这是技术革新导致的表现形式的必然变化,精神内核则一脉相承。80后们谈论着许三多、陆涛和郭海藻时,就像当年的年轻人在憧憬着变成保尔·柯察金、“最可爱的人”和林道静。

  编剧也正在接过作家手中的枪(他们有的正是从后者转型而来,或者干脆身兼二职),只不过运用的语言和手段稍有不同,后期参与者也更多元和复杂。但是有一点不同,当年的作家们更像是自上而下的“提供者”,而如今的编剧们却更像被动的“服务者”。尽管看得见的物质收入不知道要翻了多少番,但论及社会声誉和地位,如今的编剧们显然远比不上当年的作家。中国的编剧们说,我们的地位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不要做“被遗忘的角落”……

  近年,电视荧屏上佳作不断,也使得一些编剧身价倍增。《牵手》、《中国式离婚》的热播,使编剧王海鸰再度火遍全国;《奋斗》在年轻人中受到热烈追捧,该剧编剧石康成为编剧奋斗的典型;《士兵突击》刮起的观视旋风,使得无名小子兰晓龙一夜爆红……

  当年辗转于北京电影学院后面的各个招待所为自己的创意故事寻找“婆家”的编剧石康,如今已成为一名成功人士。他的最新长篇小说《奋斗乌托邦2.0》有三个品牌商分别赞助了300万元,加上出版人路金波一年前支付的100万稿费,到目前为止该剧本已为他“创收”1000万元。

  在王海鸰的印象中,编剧市场从近两年开始成熟了,大家好像都意识到编剧的重要性。“剧本好了,演员也肯降价。有的演员说,遇到好剧本,他们宁肯降价,‘要钱就不要脸’,就是针对剧本说的。因为他们明白,一个好剧本带给自己的收益,绝不是参演一个电视剧的钱。”中国的编剧市场是否已经成熟?编剧是不是一个“暴利”职业?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编剧?编剧们的地位是不是已得到足够认可……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一线编剧,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编剧的世界。

  名编剧·入行

  “早期编剧都没有报酬,演员也没有酬金,只有生活补贴。”著名编剧、《开国大典》编剧张笑天告诉记者,1973年,张笑天出版《雁鸣湖畔》,这部写农村合作医疗的长篇小说,发行了200多万册。长春电影制片厂相中了这部作品,把张笑天请到长影去改编。这是张笑天初次担任编剧。改完之后,张笑天就被长影留下了,从此跨入长影厂大门,成为名符其实的“两栖作家”。上世纪80年代以后,渐渐有了变化。《开国大典》上映后,张笑天拿到1500元,“这稿酬是邓小平给的。”张笑天笑着说。

  《严峻的历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后,稿费有900多元,张笑天来北京领取稿费,带着一帮文学界的朋友去了和平饭店,两桌酒席花了40元,朋友们还认为是狠狠地“宰”了张笑天一把。

  跟张笑天一样,严歌苓也是因为自己的小说,走上了编剧之路。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严歌苓一路绿灯。虽然自称一向不太自信,却总是出手不凡,没有过退稿的经历,且几乎部部作品均有被改编的幸运。1980年,20岁的严歌苓发表电影文学剧本《心弦》,次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影片,这是严歌苓写的第一个影视剧本。此后的她一发不可收拾,《少女小渔》经由李安导演,获得“亚太地区国际电视节最佳影片奖”;《天浴》获台湾金马奖7项大奖并独得编剧奖;为陈凯歌编的《梅兰芳》剧本,票房表现抢眼;最近,张艺谋准备将她的《金陵十三钗》拍成电影,剧本正在编写当中。尽管如此,严歌苓却总是谦称自己是“一塌糊涂的编剧”,之所以走上编剧之路,源自父亲介绍她看过的一些很老的电视剧,这些剧作从台词到人物塑造都很好,带给她很多惊喜。除了父亲,她还很感谢合作过的导演们:“我可能写东西有些天分,但是必须有人把我带出来,我常常恬不知耻地说自己是块‘璞玉’,如果导演不知道怎么用我,我就没有方向感。陈凯歌就是好的导演,让我能调动自己的智慧,将才华用到极限。平时我不知道该怎么用。他是个懂戏的人。如果没有陈凯歌,我不知道戏是这样搭的。做完《梅兰芳》的编剧,好像我进了一个学习班,出来和进去感觉完全不同。”

  王海鸰初为人识,却直接因为电视剧——《爱你没商量》。王海鸰至今都在说,自己能坚持在编剧的道路上走下去,与当年同王朔合作《爱你没商量》很有关系。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