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上博(四)·曹沫之陣…
《上博(四)·曹沫之陣…
《上博(四)·曹沫之陳…
《上博(四)·曹沫之陳…
上博四《采風曲目》零拾
上博三《彭祖》篇的性质…
上博竹简(三)注释补正
上博易文字考释述要
上博簡《仲弓》「害近 …
上博简三《仲弓》的编联…
最新热门    
 
从上博楚简《容成氏》的“有虞迵”说到唐虞史事的疑问

时间:2009-8-8 16:58:33  来源:不详
,我们仍然将它们分开排列,暂不拼合。

在《容成氏》作者看来,“不赏不罚,不刑不杀”是使得有虞迵的统治取得成功甚至王天下的根本所在。我们注意到,《慎子》佚文谓“孔子云:‘有虞氏不赏不罚,夏后氏赏而不罚,殷人罚而不赏,周人赏且罚。罚,禁也;赏,使也。’”[26]慎到是齐宣王、湣王之际的法家,其活动年代与《容成氏》的著作年代应该是十分接近的。他对有虞氏治政原则的概括与《容成氏》完全相同,可见这是战国古史传说对有虞氏的普遍评价。这似也可从一个方面证成我们对相关简文的编连与释读。

根据这样的简文编连顺序,《容成氏》有关舜以前的古史传说,应当归结为“古帝王——有虞迵——尧——舜”,应该说仍然看不出有所谓大一统的帝王世系[27]。但是“有虞迵”此人以及他曾经匡天下之政乃至王天下的传说,并未见于传世古文献,这是足够引起注意的。我们认为,这其中还有一点特别值得研究,即从《容成氏》反映的楚地古史传说看,尧之前掌政的部族是有虞氏,尧经过公推的方式上台后,又最终传位给同属于有虞部族的舜[28],这反映的情况其实是相当重要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童书业先生发表了《“帝尧陶唐氏”名号溯源》一文(我们上文已经引用过此文中的一些观点)[29]。这篇文章现在看起来很多结论都不可信,尤其是对连称“唐、虞”的所有古文献都表示怀疑,是完全没有道理的。[30]但这篇文章也有很值得注意的一节——“尧同舜的关系和五帝同属虞代说”。童先生在这一节中把尧舜之间的关系推测为“血族的关系”,未必可信;但他经过排比传世文献中的大量可靠证据,得出古文献中的“有虞”乃包括尧舜而言、“有虞时的帝是尧,……可见尧舜是一家,……尧舜同属虞代”[31]的结论,则甚为有见。[32]

根据《容成氏》的相关简文看,舜以前的传位过程是“有虞迵——尧——舜”,从有虞迵到同属于有虞部族的舜,中间只经过了尧这一位帝王,由于简文没有强调尧的族属、国家,这就很容易让人推论在楚地古史传说的系统中,尧也许是同样属于有虞一代的帝王。这对于童说似乎是一个积极的证据。

不过,我们如果仔细分析简文可以知道,尧在继位前其实不是像舜一样的平民;他的上台也是很奇怪的,既不是上古帝王及尧、舜、禹、皋陶、益之间的禅让[33],也不像后来的朝代依靠攻伐取得天下。这种情况跟有虞迵终,而没有确定合法继位者有关。《容成氏》对尧升为天子前的记载虽然有些词句不好理解,但说他“处于丹府与藋陵之间”时,“不劝而民力,不刑杀而无盗贼,甚缓而民服”,则很明显说明尧升为天子前也是有土地人民的。所以下文所叙述“方百里之中率,天下之人就,奉而立之,以为天子”中的“方百里”也许应当理解为尧在继位以前所掌握的土地。古书称“方百里”为“同”[34],而“同”是诸侯列国的封地大小[35]。正因为“方百里”(一同,即一国)之中的人“率”[36],“天下之人”才会“就”,尧也才会被天下人立为天子。这就清楚地提示我们,从《容成氏》提供的传说中透露的信息,虽然从整体上尧也属于有虞氏的统治范围,但他应是类似于诸侯国君或方国首领性质的人。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要重新考虑曾被广泛争论的陶唐氏与尧的关系及唐、虞关系的问题。顾颉刚先生曾根据《左传》的相关记载推论道:

又如唐虞,通常都看作很短的两代,是尽于尧、舜二人之身的,但从这上面(引者按,指顾氏前文所引的《左传》)看,陶唐是到夏时才灭亡的,有虞则从幕到瞽瞍,到舜,到遂,到思,一直传下来,他们的国命不知何时才终讫。这明明白白是两个国,和夏后氏同存在的两个国,何尝在统一的国家之下互相禅让!就是舜,也何尝“发于畎亩之中”呵![37]

用《容成氏》来检验顾先生的结论,我们认为:陶唐和有虞是两个国并不错,这两个国都有很长的历史且并不终于尧舜二人,也很正确;但这两个国家(部族)之间有着禅让的事实,也是不容怀疑的。

古书和出土文献都有把尧舜分属唐、虞的证据。前人对此有很多解释。顾颉刚、童书业等先生认为尧属陶唐完全出于战国甚至汉代以后人的附会[38],这是没有道理的。杨宽先生在《中国上古史导论》中,用将古史传说还原为神话的研究方法,对尧归陶唐氏提出自己的看法:

顾颉刚、童书业二氏以陶唐初不与尧有关,亦犹崔述之疑高阳、颛顼为二,非是也。《左襄九年传》云:“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而《左襄二十五年传》云:“昔虞閼父为周陶正”,閼父当即閼伯,《庄子·让王篇》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又称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俞樾《诸子平议》谓《汉书·古今人表》有子州支父,无支伯,则支父支伯是一人,是其例证,父伯盖声同鱼类。陶唐氏之火正閼伯既即虞閼父,或陶唐氏亦有为虞帝之传说。尧本亦有为虞帝之说,童书业已明证之;尧为虞帝,而陶唐氏又或为虞帝,故二者故非绝不相关者。旧说以尧为陶唐氏,实非无端牵合也。[39]

这是根据《左传》推测陶唐氏也是虞帝,故尧与陶唐氏有关。但童书业先生编辑《古史辨》第七册时,在杨宽先生所举《左传》的证据下面加了一条按语说“此说甚有问题”,但童氏也并未提出反对的理由。无论如何,杨氏对顾、童之说的批评是对的,尧跟陶唐氏的关联确实无法否认。

关于陶唐氏和有虞氏的关系,杨宽先生根据《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国语·晋语八》“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认为:

此谓自虞以上为陶唐氏,至夏而始变为御龙氏,明陶唐氏不特虞以上有之,是陶唐氏为虞前及虞时之一诸侯,此则牵合虞与陶唐之说而为之调和者,犹不确以陶唐氏为虞前之一代也。[40]

由于杨先生对“唐、虞”连称也持有怀疑,所以把《左传》的“自虞以上为陶唐氏”说成“牵合之说”,这也是没有道理的。但他指出《左传》“犹不确以陶唐氏为虞前之一代”,“陶唐氏为虞前及虞时之一诸侯”则确是卓识。根据上面提出的《容成氏》的证据,尧可能本来就是有虞氏的一个诸侯,那么其部族所属的“陶唐氏”实非有虞之前的一个朝代。战国古书和出土文献中所谓的“唐虞之际”(《论语·泰伯》)、“唐虞之道”(郭店简《唐虞之道》)、“唐虞禅”(《孟子·万章》)原本大概都只是用尧的部族简称“唐”和舜的部族简称“虞”来代替“尧舜”之名,并非两个朝代之义。

古史辨派学者面对古书中大量可以证明尧舜同属于有虞一代的证据,否定唐虞连称的合理性。其原因就是把“唐虞”之“唐”看成了有虞之前的一个朝代,导致矛盾丛生。所以他们对《论语·泰伯》、《孟子·万章》、《庄子·缮性》、《管子·法法》等文献的可靠性都产生了怀疑。郭店简《唐虞之道》的出土使得这种怀疑遭到否定。现在我们根据《容成氏》的相关简文知道,尧的统治其实并不被看作一个独立朝代,“陶唐氏”的简称“唐”可与“虞”连称,也并不妨碍这一点的成立。[41]古史辨派学者的疑问到此似乎可以解决了。

 


[①] 陈丽桂《谈〈容成氏〉的列简错置问题》(《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下简称《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42页)认为“第三十一与三十二两简应分离”,分归舜和禹的事迹中,不可信。

[②] 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续编》,第330页)。

[③] 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注47,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国南方文明研讨会”论文,2003年。陈文还引述了白于蓝先生《〈容成氏〉编连问题补议》对相关简文的编连意见,陈先生指出其中“也存在有几处两简连读难以讲通的问题”。

[④] 王志平《〈容成氏〉中制乐诸简的新阐释》(《续编》,第397页)。

[⑤] 参见上引陈剑《小议》文注13(《续编》,第334页)。

[⑥] 按照王氏的编连,简16已经有质作“六律六吕”的事情,后面又来讲所谓“十二宫”,这是不可能的。

[⑦] 参见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注43。

[⑧] 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注42。

[⑨]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⑩] 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124页放大照片上可以清楚看到,在“迵”字以上的两字中间部分,还有一个重文符号,只是写的时候位置略微偏下而已。

[11] 参见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上海楚竹书(二)研读记》引何琳仪说(《续编》第432页);王志平《上博简(二)劄记》(《续编》第501页)。

[12] 如下文有“[启]王天下十又六年而桀作”、“汤王天下三十又一世而纣作”,都与此同例,前皆有主语。

[13] 本文发表在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