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上博(四)·曹沫之陣…
《上博(四)·曹沫之陣…
《上博(四)·曹沫之陳…
《上博(四)·曹沫之陳…
上博四《采風曲目》零拾
上博三《彭祖》篇的性质…
上博竹简(三)注释补正
上博易文字考释述要
上博簡《仲弓》「害近 …
上博简三《仲弓》的编联…
最新热门    
 
从上博楚简《容成氏》的“有虞迵”说到唐虞史事的疑问

时间:2009-8-8 16:58:33  来源:不详
明的问题。陈剑先生曾指出,简6“殁(?)终”以上“讲尧以前的古帝王”,这是非常正确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又吴迵”就是尧以前的一位古代帝王。我们下面就来讨论有关这位古帝王的问题。

对于简5的“又吴迵”,何琳仪先生和王志平先生都主张读成“有虞迵”(王氏把“迵”读为“同”),我们认为此说是值得重视的。[13]但由于何、王二位先生都没有对“有虞迵”的含义作出具体解释,同时他们也没有注意到简32的“又吴迵”,所以有必要对“有虞迵”的意义作出合理的解释。

我们认为,“又吴”当读成作为部族名称的“有虞”。这其实可以举上博简《子羔》简9“有吴是”读成“有虞氏”为证。推测上举何、王二位先生的说法大概都是这样考虑的。关于“迵”字,王志平先生读为“同”,也许是理解为“共同”、“一同”之类的意思。这样的话,简5“有虞同匡天下之政”也就是“有虞部族一同匡治天下之政”之义,似乎还勉强可通。但是对于我们所指出的简32“以让于又吴迵,又吴迵曰:‘德速衰……’”这句话而言,采用这种读法是讲不通的。所以我们认为“迵”不能读为副词“同”,而应作为有虞部族首领的名字解。

古书记载的古史传说的人名形式中,在部族名称后加上部族首领私名的例子是极为常见的[14],比如“有穷后羿”(见《左传·襄公四年》、《昭公二十八年》,亦称“夷羿”,见《左传·襄公四年》,“夷”为种族名[15]),“有穷”为部族名,“后”义为“君”,“羿”,私名;“寒浞”(见《左传·襄公四年》),“寒”,部族名[16],“浞”,私名;“夏后相”(相为启之孙,见《左传·哀公元年》)。而形式与“有虞迵”最为接近的,是“有过浇”(《左传·哀公元年》)。寒浞杀羿“因羿室”而生“浇”,后又“处浇于过”(《左传·襄公四年》),因为“过”是一个古代部落名称,故称“有过浇”。[17]值得注意的是,《左传·哀公元年》叙述少康为躲避浇的追杀而“逃奔有虞”,而把二姚嫁给少康的有虞酋长[18]是“虞思”。《左传·昭公三年》、《昭公八年》还记载有虞舜的后人“虞遂”。舜以后的有虞部族首领可以称“虞思”,其后人可称“虞遂”,那么舜之前的有虞部族首领称“有虞迵”是很好理解的。所以“有虞迵”就是指有虞部族名迵的酋长。

这样解释“又吴迵”的含义,就要回答为什么此人可以出现在简5中,并成为排在尧以前的古帝王。

过去对“有虞”的含义理解其实颇有局限。比如杨伯峻先生说:“有虞,据云是虞舜之后一个部落国家”[19],这可以代表过去大多数人对“有虞”历史的看法。但在楚国的古史传说系统中,“有虞”并非舜之后才有的部落国家或者舜的后裔,这是十分清楚的。上博简《子羔》叙述子羔问孔子舜的出身,孔子“曰:‘有虞氏之乐正瞽瞍之子也。’”[20],说明在《子羔》所代表的楚地古史传说系统中,舜的父亲是有虞氏的乐正,这意味着至少在舜的父亲的时代,有虞氏这个部族早已存在,说“有虞”是舜的后代显然是不对的。童书业先生在《“帝尧陶唐氏”名号溯源》中曾指出:“有虞大约本是个时代很长的国家(《韩非子》说:‘虞夏二千余岁’,可证古来的传说虞夏历年是很长的),它的初起当与夏并时。”[21]从我们对《子羔》的分析和对《容成氏》简文的排列释读看,这个说法显然是有见地的。童书业先生在同一篇文章中还证明“虞”作为朝代名可以包含尧、舜而言(我们在下文还会详细讨论童先生的这个观点),这也说明把“有虞”理解成舜之后的国家是不对的。

既然认识到了这一点,“有虞迵”作为尧以前的古代帝王,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国语·郑语》记载史伯答郑桓公问时,叙述虞夏商周四代的祖先为“虞幕”、“夏禹”、“商契”、“周弃”。按照《左传·昭公八年》的说法,作为颛顼之后的陈国“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可见“虞幕”作为有虞氏先祖(或者说宗神)是一种普遍的传说。古人对自虞幕至瞽瞍的世系有种种异说[22],《容成氏》所说的“有虞迵”也许就是这些传说人物中的某一位的异称,也许与他们完全无关,待考。

现在我们就回过头来讨论简31、32的位置问题。既然简文有“以让于有虞迵”的说法,显然这应该是“有虞迵”这位古帝王“匡天下之政”与“王天下”之前的事情。所以这两支简放在简4、5、6之前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从“以让于有虞迵”来看,“有虞迵”之前一定还至少有一个古部族执政的故事。这个禅天下给有虞迵的可能是简35B的“□氏”,但也有可能是残缺简文中的某位古帝王,根据文义分析,后一种可能性要更大。下面就把《容成氏》尧以前的相关简文按照我们的理解排列如下,以说明情况(中间空一行表示有缺简,不能连读):

 

□氏之有天下,厚爱而薄敛焉,身力以劳百姓,【35B】其政治而不赏,官而不爵,无励于民,而治乱不共(?)。故曰:贤及□ 【43】

 

孝辰(?),方为三俈[23],救圣之纪:东方为三俈,西方为三俈,南方为三俈,北方为三俈,以躗于溪谷,济于广川,高山升,蓁林【31】入,焉以行政。于是乎始爵而行禄,以壤(让)于有虞迵,有虞迵曰:“德速蓑(衰) 【32】 □于是乎不赏不罚,不刑不杀,邦无饥(?)人,道路无殇【4】死者。上下贵贱,各得其 (所)。四海之外宾,四海之内贞。禽兽朝,鱼鳖献。有虞迵匡天下之政十又九年而王天下,三十有七【5】年而 終。

 

我们把简43接简35读,是考虑到“官而不爵”与“于是乎始爵而行禄”的前后照应。在《容成氏》的作者心目中,在上古帝王统治时代,“治而不赏,官而不爵”,是一个“黄金时代”;但到后来为了“救圣之纪”而“方为三俈”,“始爵而行禄”,这显然与古代帝王治政原则矛盾。我们可从中看出,简35B的“□氏”之后很可能还有一位古代帝王的故事,可惜简文残缺,我们对他的作为就不很清楚了。关于有虞迵说的“德速衰”之类的话,究竟是针对什么,有什么含义,也只能待考。[24]

简32下端和简4上端已残,大致可以推知其内容应该是,有虞迵认识到爵而行禄的根源在于德衰,在治理天下的时候进行改革,重新使治政原则回到“不赏不罚,不刑不杀”上来。但也可能简32与简4其实就应当拼合为一支整简,当中并不缺少简文。[25]为了谨慎起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