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浅论考据与诗歌关系在乾…
浅论阳明心学与劝善运动
浅论在“求是”中“求道…
浅论汉赋女性角色的文化…
浅论吕熊及其《女仙外史…
浅论丁日昌设局****禁戏
浅论《白鹿原》中主要人…
浅论峥嵘高论 浩荡奇言…
浅论言语行为理论与《红…
浅论言外行为理论关照下…
最新热门    
 
浅论我国历史上影响人口的文化因素

时间:2011-11-30 13:48:42  来源:不详
邑”,而战国文献动辄就是“万家之都”,如《战国策·赵三》赵奢曰:“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当时的人口出生率虽难以测算,但一些记载可以略见大概。《韩非子·五蠹》说:“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苏秦列传》说:“临淄之中七万户,户不下三男子。”《说苑·贵德》记齐平陵人自言“吾有子九人,家贫无以妻之。”三例都未将女孩计算在内。有些湖沼被放水干涸改做农田,《竹书纪年[注: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据《晋书·卷五十一》可知原书十三篇。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记载“梁惠王废逢忌之泽以赐民”。春秋时许多有名的湖泊沼泽大约就是这时消失的。由于人口繁殖过快,野生动植物资源大为减少,思想家们纷纷发出保护生态的警告,《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可能有两条出路,一是在广度和深度上扩大社会分工,以吸纳过剩人口,战国工商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涌现出大批工商业巨子,私学勃兴培养出难以计数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人才,雇佣劳动力(慵工)游走于劳务市场,都是社会分工扩大的结果。二是实行强化生产,向土地索取更多的粮食。李悝为魏文侯尽地力之教曰:“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百里之地一出一入,损益达80万石之巨。《庄子·则阳》论田间管理之效曰:“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粳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食。”“卤莽”是漫不经心,“灭裂”是有始无终,前一年田间管理不肯下力,收成就薄,第二年加强了管理,便食用有余。精耕细作、向土地增加劳动力的投入,在生产技术上是进步了,但是对广大小农家庭来说,非多生子不行。战国以后2000余年的中国农业就是在强化生产——人口增殖的恶性循环中开拓道路的。
  中国古代的制度和观念并不都是助长人口的因素,赋税尤其是户口税之轻重就常常是人口众寡的调节器。在井田制下,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一夫百亩,取什一之税,这时田税与丁税是合在一起的。据《汉书·食货志》说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前,亩产粮食一般为1.5石,夫耕百亩,全年总产是150石。不同地区,亩产量略有波动,如《管子·治国》说:“常山之东,河汝之间……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除田税15石,剩135石,按成人年食18石计,一家尚可养7.5人。这与战国文献的记载基本相符,《吕氏春秋·上农》:“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此大任地之道也。”《孟子·万章》:“上农夫食九人,上次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新生人口可以不断从政府获得土地,必然会维持较高的人口出生率。鲁宣公十五年“初税亩”,除丁税外又加田税,税率成为2/10。新税率可能很快就普及到各国,山东银雀山汉简《吴问》说晋六卿皆“五税之”(1/5),但他们把田亩分别从100到160到240步,对农民仍然是有利的,它并不影响人口出生率。但《商君书·徕民》说战国中后期,当三晋变成土狭民众之乡,无法保证新生人口应得的土地时,就出现“上无通名”的人口隐匿现象,人口出生率也必然降低。秦汉授田皆以爵位为差,高爵之家人口众多,又要维持体面的生活,受田就多。普通农户受田则寡,张家山汉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