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最新热门    
 
民间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抢救

时间:2009-9-8 17:38:22  来源:不详
表性的民俗文化事象,主要是指在基层民众生产生活中现时传承、演变、遗留或尚为老人们清楚记忆的各种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从载体特点来看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大组成部分,前者指各种民间建造、制作与使用的物品,如房屋、造景、雕塑、碑刻、设施、工具、器械、器皿、服饰、玩具、美术观赏品等(有“民俗文物”的说法);后者指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文化形式与包含的内容,如口承文学、历史传说、环境知识,生产技术、消费习惯、交际礼节、人生仪式、节日庆典、组织制度、娱乐游戏、艺术才能、信仰心理等。但在调查中应避免对民俗作机械的分类,要从实际出发重点选择代表地方特点的事象。要注意发现民俗事象之间的实际关联,同时注意了解当地历史和典型传人的生活经历,构成内容比较完整的调查个案。鉴于过去十几年已经在民间文艺方面进行“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普查与资料汇集工作,本次普查的对象除了集成志书所缺少的民间美术等,有必要基本限定在民间文艺以外其它类别的民俗方面。但是由于普查的目的是尽力挖掘所有体现民族与地方社会文化特点的民俗事象,所以在原来集成志书的类别范围内,如果有新近发现、需要再度调查认定以及亟待抢救者,仍可以作为这次普查的对象。
    资料数据库建立的原则,是尽可能做到全面、系统,符合科学规范,利于检索使用。各级重点民俗文化财产及传承人名录(建议方案)选定的办法,是由专家组对审定过的调查资料加以筛选并对若干个案做综合评估;根据其研究、利用、宣传价值的大小,代表性的强弱,品位的高低,需要抢救的迫切程度等,分别轻重缓急和有限度地列出不同级别的名录,以建议各级政府给予重点关注和保护。面向社会的丛书和电视片,应根据调查资料取精用弘,以内容丰富、生动感人、有利于正本清源和普及民俗学科学知识为目标进行编写、制作,并形成系列出版。
    普查根本出发点,是针对现代化、全球化过程中我国民俗文化正迅速变化、消失,甚至受到盲目破坏的状况,使我们开展的民俗文化资源调查、编目、研究、宣传等各项活动,能够在全社会造成连续的和广泛的影响,为人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民俗文化传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配合即将通过和颁布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法”,为这一法律的实行提供必要的总体性参考资料。我们相信,这样的民俗普查将促进各级政府、文化工作单位和全体国民更加尊重前人创造、绵延积久的生活文化与实际知识,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同时,尽力使它们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利用;更加珍惜我们身边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在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中对它们给予必要的保护、合理的开发;更加理解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力及无穷智慧,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新文化;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从民俗文化中体验和反思我们民族的精神,特别是据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而努力奋斗。

    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将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行动首先设计为一项全国性大型文化调研项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抢救什么”和“如何抢救”的问题,为我们的行动建立起一个牢固的科学认识基础,而这些认识又必将促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更加自觉地反观我们全体同胞生存发展的历史,更加清醒地认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土壤,以在建设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前进路程中迈出更加稳重的步伐。因此,它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基础性文化工程。
    现在提出建立这一设想,与已经实施多年并接近尾声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大型项目有直接关联。在80年代中期启动由我国文学艺术界、文化界各方力量联合承担和协同开展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已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它在最初几年里动员和组织数万人对全国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丰富蕴藏开展了大规模普查,在后来十多年里对所搜集的浩繁资料进行严格审定、筛选,出版了十大类代表性作品的省级卷本,加上地区和县级以下的各种选本,形成洋洋大观的资料汇编,被誉为建起了我国民族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但是,由于当时对民间文艺以外的大部分民间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尚缺乏足够认识,形势又没有今天这样紧迫,特别是民俗学学术研究的理论、方法、经验、技术条件等都还比较薄弱,因此没有能及时利用当时组织起来的人员和机构更广泛地开展民俗普查,而把这个艰巨的任务留到了今天。现在我们已有条件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比起对民间文艺的普查与集成,对民俗的普查与编排整理要显得更为复杂和困难,特别是它要求调查者本身应具备较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