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最新热门    
 
文化遗产上的“没文化”之举

时间:2009-9-8 17:39:35  来源:不详

文化遗产上的“没文化”之举

| 文章作者:王学理

             

——仅只通过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书法地景”这一窗口看城市造景的谬误

王学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研究员)

  一提到大雁塔,自然就想到“慈恩寺”,也联想到对1300多年前那段辉煌历史的追忆。大雁塔,是激发人认识“大唐文化”的兴奋点,也是古长安的标志。在西安市城徽设计中,把大雁塔图形放在中心位置,出自这一理念也就当然地受到人们普遍的赞誉。
  大雁塔作为文化遗产,1961年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同样跻身于世界人类古文化之林,为中国赢得了骄傲。就在这国际上享名的文化之区,西安市为了“突现大唐气象”,占地百亩、斥资7亿多元,修建了一处“大雁塔北广场”,并于2003年12月31日向游人开放。还以唐慈恩寺、大雁塔为中心,在周边除已经落成的南北两广场外,东苑、西苑、南苑、步行街和商贸区也正在施工中,估计占地约千亩之上。那么,大雁塔、慈恩寺这一世界级的文化文物景点,就这样正被淹没在人造景观的海洋之中了。西安于文物“国保单位”之侧,用这样的所谓“大手笔”,的确在全国还属“第一家”。于长安故地,有如此之为,究竟表现了“文化积淀”的深厚?还是浅薄?功耶?过耶?该谁享名,或该谁负责!
  占地面积大、新建筑体量大、设施配备大(喷泉、地景雕刻、音响等),是否就体现了“唐文化的雄浑博大”?据初步统计,光文字与常识性的错误就有十几处。对几位历史文化名人介绍中,把“主持”变“王持”、“秃笔成冢”变做“秃笔成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省作“唐宋八大家一”……等,令人啼笑皆非。唐诗园林中的“慈恩院”成了“慈思院”,“衲衣”成了“纳衣”,把“昔日龌龊不足夸”(孟郊句)攺成“昔日龄龊不足夸”,把“老醉花见有几人”(刘禹锡句)改成“老醉花见有凡人”,把“十层突兀在虚空”(章八元句)换成“十层突兀大虚空”……等,也难免产生使“行家误导”之虞。退而言之,给些原谅。因为这些差错,顶多只属于“校对不细”的范畴,还不足以说明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不具备“浓烈的文化气息”,更不足以说明“古文之都”的长安后无“能人”。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弄清。首先是在此“该不该建”,其次是建了的是否同古文化遗产协调。对前者,在政府支持已形成事实的情况下,说了没用,不如不说;对后者,也不想作全面评论,只是借用其“书法地景”这个窗口,想窥视一下它的“文化含量”,最终要估算一下它在增进人们文化素养方面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他们选取了唐代几位有代表性的大书法家的字体,制成大型的阴刻石板,拼对成16大块,分散地平铺在“主景水道”的两侧。每一大块的面积是4m×4m,在上面镌刻着或楷、或行、或草的选文片断。这些大可16平方米的所谓“地景浮雕”,仅仅做出平面展示,使人躬身俯视,既不便于观摩,而断句摘文,没有说明也不加釐定,“之乎也者”,使一般人“不知其所以”,大大影响了欣赏效果。再由于它是嵌入地砖之中的,高出地面仅二、三厘米,也不设围栏,使游人在上面走来走去,随便踩踏,不以为然。所以有人就说:“故宫的龙道是为皇帝走的。这里有字的铺地石,也就是给咱老百姓踩的。”至于遇上雨雪,这些“书法地景”浮雕被污损的面目就可以想见其惨状,更不要说有小孩在上面撒尿了。使怀素《自叙贴》中“经禅之”的“之”字上面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