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某男报八字测运 1960年…
1979,旅游成为一种生活…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1998—1999年文学各学科…
1928:新文化危机中…
1928:新文化危机中…
“全盘西化”Vs“中国本…
中国的祆教研究(1923-…
1999年清史学界动态和研…
一年来秦汉魏晋南北朝史…
最新热门    
 
1998年以来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述评

时间:2009-9-8 17:45:50  来源:不详
“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更促进了学术界对近代社会思潮与观念、近代社会文化等问题的讨论。2001年是辛亥革命80周年纪念,学术界对辛亥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给予较多关注。王杰经过认真研究,将孙中山社会变革理念概括为:凸现迎汇世界潮流、定位近世文明、倡导协调发展和开创中国特式等变征。他指出,法古不为其惑,役古不为其奴;法西不为其惑,役西不为其奴,乃孙中山社会变革思想的精髓所在。[8]苏智良通过考察辛亥革命后东南社会的变革情况,从另一个侧面肯定了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他认为,辛亥革命不仅引起了社会阶级的升迁变化,商人地位崛起,而且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代表封建象征的城墙拆除,新式里弄和花园洋房大量出现;不仅剪辫放足卓有成效,而且传统的“衣冠之治”打破,服饰发生了很大变革。[9]东南社会确实出现了“揖美追欧,旧邦新造”的气象。

    夏春涛对太平天国时期社会风习的嬗变问题作了认真研究后指出,为了确立独尊上帝的局面,并按照其理想的模式来改造中国社会,太平天国曾经采取强硬手段,在民间大力倡导移风易俗,从而带来了社会风习的变革。他认为,太平天国力图扭转颓废奢侈靡的社会风气,查禁各种恶习陋俗,无疑值得大书特书,但诸如严禁偶像崇拜、取消旧的岁时、婚丧习俗等举措,则因过于激进,未收到应有效果,未做到善始善终。从中可以看到,移风易俗必须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简单粗暴的手段反而使民间反响寥落。[10]万建中也指出,民国时期处于中国风俗从古代到现代转化的过渡期,国外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与中国本土的风俗互相碰撞、交融,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风俗事象。这些风俗事象又与乡村的风俗形成对照,从而使民国时期的风俗呈现出显明的时代特征:“洋”化倾向、崇尚奢华、重商拜金、不平衡性。[11]

    丧葬礼俗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重大课题,过去的丧葬礼俗史论著多偏重古代,对近现代研究不多。华中师大历史所严昌洪教授出版《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后,重点对民国时期丧葬礼俗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较系统的考察。他不仅对民国时期的传统丧葬礼俗的弊端作了分析,说明了对传统丧葬礼俗改革的必然趋势,而且对民国时期的国葬、追悼会、公祭及各种新式丧礼的推行情况作了分析,认为强大习惯势力的影响及传统丧葬礼俗观念的深影响,新式丧礼难以推广普及,官方及民间只得转而求对传统丧葬礼俗的弊端加以禁革。[12]

    近代社会发生了巨变,但究竟有多大的变化?刘圣宜以广州及其附近地区为视点,研究了广东风俗习惯的变化以及民众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历程。他认为,清末民初广州风习民情的演变,主要受三方面影响:一是西风东渐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二是政治变革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三是商业发展和社会动荡对传统道德习俗的冲击。风习民情的变化有趋于善和恶两个方面,有文明进步和野蛮落后两个方向,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复杂多样的发展态势;而挣脱封建思想意识的束缚,释放人性欲望,追求平等自由,是风习民情演变的鲜明主线。[13]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民俗大规模转变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变迁中有哪些规律性?社会民俗变迁对近代社会转型具有怎样的符号象征意义?焦润明对此作了初步探讨。他认为,近代民俗变迁涉及社会礼仪、消费、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日、婚丧等各方面,民俗变迁的主要原因乃是由于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等因素的影响;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上呈现出三个特点:移植性、变异性与传承性;近代民俗象征符号既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及进步性,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的顽强延续性。[14]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