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论南朝四史史传人物的文…
南宋词科对南宋骈文发展…
浅论南唐诗在我国诗歌史…
南宋永康学派与近代经世…
《论学绳尺》与南宋论体…
南宋心学派之“天籁自鸣…
南宋文化对北方的辐射
南宋江湖诗人的谋生方式
南宋词人王质、沈瀛、李…
论南宋后期词的雅化和诗…
最新热门    
 
论南宋使金文人的创作

时间:2009-8-8 16:42:38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在南北分治、民族对立的背景下,南宋使金文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他们的创作不仅表现了他们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之情,还反映了沦陷区遗民的生活及心态、异族政权及文化,表现了使金宋人面对北宋故国、遗民及异族文化时的屈辱而无奈、自卑又自尊的敏感心理。使金创作在题材和艺术上亦有其独到之处,是南宋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南宋 使金 文人 故国 遗民 民族 心态

中国历史发展到南宋,与女真族建立的金源王朝相对峙,进入了第二次南北朝时期。由于对峙双方远比南北朝时期稳定和强大,因而在政权对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交聘的制度化就是其中之一。除建炎四年、绍兴元年(1130—1131)以及金末十数年(1218—1234)外,其他时间双方都能保持官方接触。正旦使、生辰使等各种使节名目繁多,队伍庞大,往来不断。因事关国体,双方特别注意选拔文化素养高、应变能力强、口才佳的文武官员充当使者,其中自然少不了文化水平较高的文人。南宋正使通常由文人担任,另有一些负责翻译、记录等事宜的随行文人,对方的接伴使、馆伴使、送伴使中也有一些文人。

宋金交聘不仅是重要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还是重要的文化活动。他们带着大批公私礼品,深入对方境内,与对方官员、百姓交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交聘之初,许多南宋文人被金扣留,如王伦、宇文虚中、朱弁、魏行可、郭元迈、张宪、洪皓等,为传播汉文化、促进北方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更多的南宋文人则是平安归来。按照惯例,他们要将出使经过写成“语录”,上奏朝廷。其数量应该在数百种之上,可惜他们对这类官样文章习以为常,不予重视,流传到后世的很少,残存至今的仅有赵良嗣《燕云奉使录》、马扩《茅斋自叙》、郑望之《靖康城下奉使录》、李若水《山西军前和议录》(以上几种为北宋末年使金之作)、傅雱《建炎通问录》、王绘《绍兴甲寅通和录》、周煇《北辕录》、程卓《使金录》等数种。有的文人途中写有日记,如范成大的《揽辔录》、韩元吉的《朔行日记》(已佚)、楼钥的《北行日录》。最值得重视的是使金文人途中所写下的大量诗词作品。这批作品虽然也严重散佚,像洪皓、朱弁、张邵三人回宋途中创作的《輶轩唱和集》、丘崈赠给杨万里的“大轴出塞诗” ① ,还有陆游作跋的张监丞《云庄诗集》 ② 都已失传,但由于大多数文人对这部分创作较为重视,所以传存下来的数量仍然较为可观,约250首。

使金宋人回到北宋故土,感同身受,自然会有效地激发和加强他们心中已有的爱国情愫,创作出大量爱国篇章,与南宋爱国主旋律相汇合。范成大的爱国感情即得益于使北经历的玉成。除使金组诗外,他的诗歌多以山川行旅、田园生活为主,爱国题材的数量有限,而且只是远距离地抒写比较平和的故国之思。而当他一跨越淮河,便有计划地创作纪行组诗和《揽辔录》,集中抒发其神州陆沉的悲愤。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使金的经历,其爱国感情则不会表现得如此充分。有些文人更是表现出以身殉国的决心,“奋身徇主忧,图国忘私计” ③ ,“设令耳与笙镛末,只愿身糜鼎镬中” ④之类勇于献身的表白,屡见不鲜。毫无疑问,使金文人为南宋爱国主义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使金文人的整体成就未必超过南宋前期以二张、辛、陆为代表的爱国诗词,但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作,在反映沦陷区遗民的生活及心态、异族政权及文化、使金文人自身心态,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具有宋金双方其他创作所无法取代的价值和意义。

一 直面故国的敏感心态

北宋故国的百姓、山川、风物,对所有使金文人而言,都是生动真切的爱国教育的素材,使金实际上是宝贵的爱国之旅。他们在抒发爱国感情的同时,还表现了直面故国的特殊心态。

钱锺书先生说陆游“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⑤ 。亲历故土的使金文人比陆游还要敏感。沿途的一草一木,都会激起他们的伤感,引导他们一种定向思维,让他们回想南宋及收复大业。“故疆行尽倍伤心” ⑥ ,是许多使金文人的共同感受。洪适望见太行山,感叹“可惜羊肠险,今包鼠穴羞” ⑦ ;范成大看见汴都城外清浅的护龙河,想到“六龙行在东南国,河若能神合断流” ⑧ ,好像宋朝的真龙天子去了临安,护龙河也该断流;周煇看到黄河浮桥之便利,想到将来“恢复河朔”时的用途 ⑨ ;许及之一踏入中原,心中就很不平静,“纵使中原平似掌,我车只作不平鸣” ⑩ ,这些都是其心理敏感的记录。

面对沿途的诸多历史遗迹,使金宋人的敏感心态表现得更为充分。在范成大的使金组诗中,有关历史遗迹(包括北宋遗迹)的诗篇占了近半的比例。有的偏向于一般的吟咏,如《虞姬墓》、《留侯庙》,看不出与现实矛盾的关系。比较多的是在现实的大背景下,借对历史古迹的吟咏寄寓历史兴亡的沧桑感,如《雷万春墓》、《李固渡》等。洪皓《里庙》写囚禁文王的城已是一片废墟,在“斯文未丧今犹在,遗像虽存祭不供” 11 的感叹中透出一种苍凉感;曹勋《过邯郸》联想邯郸城的千年变迁,发出“兴废乃尔尔,人事徒营营” 12 这样无可奈何的叹息,其中虽未涉及邯郸沦陷、无法收复的现实,但这一背景无疑是激发其感慨的重要因素。这类作品与故国沦陷的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是语言上还没有直接指向现实。

最值得关注、也是数量最多的是那些旨在怀古伤今、直指现实的作品。著名的如范成大《双庙》诗,由唐代张巡、许远守卫“平地孤城”的功绩一下子跳转到宋代中原陆沉的现实,质问“大梁襟带洪河险,谁遣神州陆地沉”,其他使金宋人大多都有此类作品。洪适,《过保州》由“艺祖   榆社,唐人保塞军”的历史联想到“百年邻毳幕,今日聚妖氛” 13的现实;楼钥《灵壁道中》由当地的汉高祖庙、虞姬墓、垓下遗址等遗迹引发出“膏腴满荆棘,伤甚黍离离”14 的深切之悲;许及之《望商山》由商山的历史引发“社稷未能还汉旧,岂容四老老其间” 15 的感慨,《□里城》由“□里城中草不生”引发“岂是圣贤遗恨在,只应天自不能平” 16 的推想。类似之作还有许多,它们都是诗人在现实的激发下,对历史遗迹的重新审视,对现实的再思考,因而赋予历史遗迹新的时代意义,使得这类咏史怀古诗普遍具有爱国感情,这是以前同类诗中所罕见的。

使金宋人面对故国山川文物所表现的上述敏感心态,是其爱国感情的表现,本身很自然也很正常。但当他们以此眼光观察一切、思考一切之际,有时则近乎过敏。范成大认为宣德楼经金人维修后,已被其玷污,染有可恶的“犬羊鸣”,“不挽天河洗不清” (《宣德楼》) ,认为自然界的滹沱河,也受其污染,“如今烂被胡羶涴 ,不似沧浪可濯缨” (《 滹 沱河》) 。这显然失之偏颇,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他甚至从自然灾害中发掘爱国寓意:“黄流日夜向南风,道出封丘处处逢。紫盖黄旗在湖海,故应河伯欲朝宗。” (《渐水》) 好像宋帝逃往东南,连渐水及河伯也要朝宗于他,居然把自然灾害曲解为爱国忠心,显得过于牵强附会。有的使金文人还乐于传播、相信一些谣谶之论。早在南宋初年,曾经使金的连南夫就奏言:“女真号国曰金,而本朝以火德王;金见火即销,终不能为国家患。” 17 这种盲目乐观的愚昧言论,自欺欺人,误国误民,却一直有人响应。绍兴二十一年(1151),金人取以水灭火之义,将赵州更名为沃州,周煇则附会道:“识者谓沃字从‘天’、‘水’,则著国姓,中兴之谶益章章。” 18 这本是牵强的拆字术,周麟之等人则信以为真。周麟之在绍兴三十年(1160)使金归来后,作《中原民谣》十首,其中《过沃州》题下仍注引“沃之文,天水也。赵氏之兴,其谶愈昭昭矣”之论,然后据之引申:“是岁更名州作沃,自谓火炎瑞可扑。不知字谶愈分明,天水灼然真吉卜。”其他诗歌还将途中的迎送亭附会为“迎宋亭”,将“金澜酒”的酒名附会成“金运将阑”,将“雨木冰”这种自然现象曲解成金国将要乱亡之象。也许这些“中原民谣”有其民间依据,但作为正统文人,如此捕风捉影、随意发挥,并借民谣之口,要世人“莫忧胡儿饮泗水,尽道明年佛狸死”19 ,这种爱国心不仅在今天看来,流于牵强生硬,缺少真挚动人的力量,即使在迷信观念盛行的古代,也不会受到有识者的好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九就曾严辞批评《中原民谣》“盛陈符谶”,“夸宋诋金,与事实绝不相应”。

二 对沦陷区遗民的关注

宋王朝南迁以后,中原地区的汉族百姓在南宋君臣眼中,则成了遗民。沦陷区遗民的生活状况、对宋室感情如何、对金廷的态度等等,都是南宋君臣很关心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恢复大计。对于这一新领域,没有使金经历的南宋文人只能凭借想象和传闻,表现遗民心理,如陆游笔下“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等诗句,固然很感人,但与使金文人的切身感受还是有些距离。而身在金国的文人,虽然能真切感受到北方部分民众反抗金廷、留恋宋朝的言行,却受到政治环境的囿限,不可能正面表现其心声。辛弃疾的同学党怀英,无疑了解甚至支持辛弃疾以及北方民众的抗金活动,但他的现存诗歌中却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此前,只有北宋使辽文人开始注意到这一题材,用诗歌表现燕云一带百姓的感情 20 。但严格地说,燕云一带的百姓并不是宋朝的遗民,他们不会将宋朝视为应该留恋的故国,只是存在对汉族政权的一种感情偏向而已,加上割让燕云十六州毕竟不能与中原沦丧相比,所以相对而言,北宋使辽文人对燕云百姓关注的程度、表现的范围都比较有限。这样一来,沦陷区遗民的感情就成了爱国题材中的薄弱环节。而南宋使金文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他们深入金国,有机会接近遗民,反映其生活、表现其情感。于是,对遗民的关注,就成了他们创作中的特异之处。

由于政权的对立,文人使金途中常受到金人的监视,行动自由受到限制。据楼钥《北行日录》记载,金方有时禁止民众围观南宋使者,在这种情况下,少数胆小怕事的使者,便“避嫌疑,紧闭车中,一语不敢接” 21,但多数使者具有观察遗民的自觉意识,努力寻找机会,捕捉相关信息。韩元吉乾道八年(1172)使金,自称“自渡淮凡所以觇敌者,日夜不敢忘,虽驻车乞浆,下马盥手,遇小儿妇女,率以言挑之。又使亲故之从行者,反复私焉,往往遂得其情,然后知中原之人怨敌者故在,而每恨吾人之不能举也” 22 。可惜其《朔行日记》已经失传,我们难以知道其详情,但可以肯定,这不是个别现象。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我们今天得以了解部分遗民的感情世界

广为人知的是,南宋使金文人突出地反映了遗民们希望恢复的爱国感情。其中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当是范成大那首著名的《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汴京父老热切地盼望宋军收复故国,以致忍泪失声。其情其景,非常感人。性质相近的还有:

连衽成帷迓汉官,翠楼沽酒满城欢。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