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论唐代的水神崇拜
杜甫身许双峰寺,门求七…
论唐宋词的诗体借鉴历程…
论唐代的规范诗学
论唐宋以来上品茶的观念
论唐、宋小说发展的文、…
论唐代文言小说分类
一滴雨里看世界——论唐…
浅论唐诗中的侠客形象
论唐太宗的文学思想
最新热门    
 
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

时间:2009-8-8 16:43:29  来源:不详
然如此之难,非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样的苦吟不可。这种观念深深影响到宋人。《诗人玉屑》引《唐子西语录》:“诗最难事也。吾于他文不知蹇涩,惟作诗甚苦。”

5.好诗来于“苦吟”观念的影响。中唐皎然就曾提出好诗由苦思得来的观点,贾岛早就自认为吟出来的“入僻”之诗才是最得意的诗,他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发展到唐末五代,诗人们无不深信:要写出不同于他人的好诗或“僻诗”,非“苦吟”不可。李山甫说:“至道亦非远,僻诗须苦求。” (《早秋山中作》) 贯休《苦吟》曰:“因知好句胜金玉,心极神劳特地无。”据钱易《南部新书·庚》载:“裴说应举,只行五言诗一卷。至来年秋,复行旧卷,人有讥者。裴曰:‘只此十九首苦吟,尚未有人见知,何暇别行卷哉?’咸谓知言。”裴说所行“五言诗一卷”当为五律,他的意思是说,这十九首诗从苦吟中得来,是自己的代表作,尚且没有被人赏识,就没有必要再别行卷了。“咸谓知言”说明了时人对其意见的普遍认同。

6.句优于篇的风气的影响。我国古代诗文批评向来有摘句的风气。入唐以后,推赏名句之风愈盛。唐初有褚亮等撰《古文章巧言语》,元兢撰《古今诗人秀句》,玄鉴撰《续古今诗人秀句》等。到唐末五代,此风空前炽盛。如黄滔《泉山秀句集》,李洞《集贾岛句图》,张为《诗人主客图》等等,还有为数甚多的诗格类书,均以称赏名联佳句为能事。由此甚至形成了句优于篇的风气。一个诗人如果有一两联警句传诵人口,将是无比的荣耀,并因此获得巨大的声誉;像“许洞庭”、“崔鸳鸯”、“郑鹧鸪”等名号皆因其名句而得。而且,有无名句甚至成为评价诗人高下的首要标准。韦庄以“丽句清词,遍在词人之口” (《乞追赐李贺皇甫松等进士及第奏》) 作为“奇才”的标准,以此要求皇上赐他们以进士及第。郑谷论诗极重名句:“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卷末偶题》) 吴融出示自己的一百首诗给李洞评价,李洞不无鄙视地说:“大兄所示百篇中,有一联绝唱。”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时人评价杜荀鹤“杜诗三百首,唯在一联中”,杜荀鹤自己也说:“一句我自得,四方人已知。” (《苦吟》) 这一风气促使诗人们改变创作方式,诗人们通常由苦吟获得一联一句,然后再凑足成篇,甚或未得全篇而警句已传人口;社会大众往往只传警句而不传全篇。林嵩《周朴诗集序》称赞周朴“一篇一咏,脍炙人口……盈月方得一联一句,得必惊人,未暇全篇,已布人口”。欧阳修《六一诗话》也说:“故时人称朴诗‘月锻季炼,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其名重当时如此。”《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六“中秋月”条载:“南唐僧谦明中秋得句云:‘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先得上句,次年秋方得下句。”唐末五代人主张要像“浪仙经年,周朴盈月” (《雅道机要》) 那样苦吟锻炼。尤其是五律诗中的颔联,往往经千锤百炼而成为警句。所以唐末五代的诗格书每每强调颔联的重要,或称为“一篇之眼目” (《雅道机要》) ,或说它“束尽一篇之意” (文《诗格》) ,或称该联“欲似骊龙之珠,善抱而不脱” (《金针诗格》) 。

7.求“奇”与求“意思”相结合论的影响。中唐韩愈等人诗风险怪,曾招致一些非议。如李肇《唐国史补》卷下称“元和之风尚怪”,欧阳修则称“遹怪,则李贺、杜牧、李商隐” (《新唐书·文艺传》) 。唐末五代人普遍避前辈之“怪”而求“奇”(“入僻”也是奇的一种,其含义上文已辨析),并在求奇的同时求“意思”。孙樵《与友人论文书》:“辞必高然后为奇,意必深然后为工。”就是强调求“奇”与求“深意”相结合。其《与王霖秀才书》也说:“其旨甚微,其辞甚奇。”陆龟蒙说:“文病而后奇,不奇不能骇于俗。” (《怪松图赞序》) 张为《诗人主客图》所归纳的六派中有三派都与“奇”有关(清奇雅正、清奇僻苦、瑰奇美丽)。韦庄以“奇”称赞许浑诗:“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 (《题许浑诗卷》) 杜荀鹤向李大夫行卷,表白自己作诗努力求“奇”:“自小僻于诗,篇篇恨不奇。” (《投李大夫》) 司空图《中条王官谷序》说:“知非子(司空图自号)雅嗜奇,以为文墨之伎不足曝其名也。盖欲揣机穷变……”又其《诗赋》云:“知非诗诗,未为奇奇。研昏练爽,戛魄凄肌。”为了求奇,不惜苦吟晨昏,消瘦肌魄。又其《与李生论诗书》:“直致所得,以格自奇。”其《诗品》又专列“清奇”一品。五代孟宾于《碧云集序》赞李中诗“备多奇句”。《北梦琐言》卷六载:“方(干)诗在模范中尔,句奇意精,识者亦然之。薛许州能,以诗道为己任,还刘得仁卷有诗云:‘百首如一首,卷初如卷终。’讥刘不能变态。”方干诗既能出奇又有精意,受到称赞,而刘得仁诗不能变态出奇,遭到薛能的批评和讽刺。唐末诗人在求“奇”的同时尤重求“意思”。《六一诗话》有一条谈到郑谷:  

郑谷诗名盛于唐末……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 又一条谈唐末诗人对“精意”的普遍追求:

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为高。如周朴者……

如果只求“奇”而少“意思”也要遭到强烈批评。《北梦琐言》卷六载:“进士高蟾,诗思虽清,务为奇险,而意疏理寡,实风雅之罪人,薛许州谓人曰:‘倘见此公,欲赠以掌。’”作诗没有“意思”,也要吃人耳光。即使是在唐末备受崇拜的贾岛,也因“奇”之有余而“意思”不足,遂遭到司空图的批评:“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司空图最强调“味”,是人所共知的,其“趣味澄隽”、“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应是比“意思”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达到“奇”与“意思”的结合,进而求“味”,则舍苦吟别无他途。

四 普遍苦吟现象与“晚唐体”五律诗兴盛之间的关系

清人宋荦说:“律诗盛于唐,而五言律尤甚。” (《漫堂说诗》) 唐代有两个时期的诗人普遍热衷于选择五律,一个是大历时期,一个是唐末五代时期。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与“晚唐体”五律诗的兴盛之间有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晚唐体”是宋人所概括的术语,指的是晚唐后期即唐末一大批受中唐贾岛和张籍诗风影响的诗人创作的近体“小诗”(主要指五律和七绝),尤以五律为主。“晚唐体”有四个主要艺术特色:1.重雕琢,尤尚切对;2.不用典故,语言平易,力避艰涩。3.苦吟覃思,务求“精意”。4.偏重写景,力求意象清奇⑦。“晚唐体”五律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必然与“苦吟”结缘。唐末张为《诗人主客图》分中晚唐诗为六派,其中“清奇雅正”和“清奇僻苦”两派的诗人大都以苦吟而著称。“清奇雅正”一派共列二十七人,为六派中最大的一派,这一派与五律诗的关系,杨明师已有论析:“这一系其实是反映了中晚唐律诗,尤其是五律,迅速发展和为人所喜好的状况。”⑧而“清奇僻苦”一派五人中除孟郊外亦全是晚唐以五律名家者。五律诗发展到唐末五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鼎盛局面。通过抽样统计唐末五代三十七位主要诗人的全部7727首诗作,结果为:五律占33%,七律占24%,绝句(五七绝)占24%,其它(古体、乐府、排律)占19%。再从个案来看,唐末五代尤以苦吟名家者如李频五律(142首)占其全部诗作(共199首)的71%,许棠五律(133首)占其全部诗作(共153首)的87%,张乔五律(117首)占其全部诗作(共164首)的71%,李洞五律(84首)占其全部诗作(共165首)的51%,曹松五律(82首)占其全部诗作(共135首)的61%,周朴五律(25首)占其全部诗作(共45首)的56%,齐己五律(466首)占其全部诗作(共769首)的61%,杜荀鹤五律(127首)占其全部诗作(共326首)的39%,贯休五律(339首)占其全部诗作(共544首)的62%,郑谷五律(109首)占其全部诗作(共318首)的34%,张五律(53首)占其全部诗作(共102首)的52%,李中五律(113首)占其全部诗作(共300首)的38% ⑨ 。凡此等等,五律诗都是他们个人诗歌创作所选择的主要形式。1.唐末五代五律诗大多是写景咏物之作,而写景咏物的内容更便于悠然推敲琢磨。检陆龟蒙《甫里先生文集》中几乎所有的五律诗都是用来写景咏物;其他苦吟诗人亦大致相似。俞文豹《吹剑录》:“近世诗人好为‘晚唐体’……局促于一题,拘挛于律切,风容色泽,清浅纤微。”“风容色泽”即指写景咏物。七律“尤贵气健”必须排荡而成,更便于抒情,而抒发稍纵即逝的感情较少以反复苦吟成篇;五律沉静妥帖,容量小,更便于写景咏物,闻一多先生说:“为拈拾点景物来烘托出一种情调,五律也正是一种标准形式。” (《唐诗杂论·贾岛》) 清人宋荦说:“即晚唐刻画景物之作,亦足怡闲情而发幽思,始信四十字为唐人绝调。” (《漫堂说诗》) 五律与七律相比,“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 (《沧浪诗话·诗法》) ,从平仄对仗到内容构思,五律更容易精雕细琢,创新出巧,所以唐末苦吟诗人刘昭禹谓“五言如四十个贤人,乱著一字,屠沽辈也” (《诗话总龟》前集卷一引《郡阁雅谈》)。

2.五律与科举省试诗的关系十分密切。唐代科举省试诗一般考的是五言六韵的律诗,写好五律诗就等于在为科举考试练兵。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做五律就等于做功课。” (《唐诗杂论·贾岛》) 沈祖棻先生也说:“五言律诗之所以发达,是和进士科举有关的,因为当时考试规定要做五律。” (《唐人七绝诗浅释·引言》) 所以唐人所作五律诗的总数约为七律诗的二倍,占《全唐诗》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⑩ 。由于中晚唐以来,进士科渐趋独尊的地位,鹜趋进士科的文人越来越多,因此五律诗的数量上升趋势也就非常明显。据施子愉《唐代科举制度与五言诗的关系》所作《全唐诗》中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的作品统计表,初唐五律823首,盛唐1651首,中唐3233首,晚唐3864首。其实,唐末五代诗人作品散佚最为严重,诗人数量虽夥,但许多诗人存诗不足一卷,而这些未进入统计范围的诗歌却以五律为多。虽然唐末五代人普遍遭受过科举的重创,由蹭蹬而失望,但作为一个苦涩而又甜美的梦,科举深深扎根在每个文人(无论及第或未第)的心灵深处。

3.与七律警句相比,五律警句因字数较少而易听易懂,传播可能更容易,所以诗人借苦吟五律警句得以扬名,老百姓也苦吟五律警句以鉴赏、传诵、逗乐。如《唐诗纪事·周朴》记一士人故意吟周朴的警句“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为“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东”,周朴追赶数里将其纠正,闽中人传为赏心乐事。

正因为唐末五代出现了普遍苦吟的风气,所以诗人们特别热衷于选择五律;也正因为五律诗发展到唐末五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鼎盛局面,所以更加推进了苦吟风气的普遍化和极端化。 

注释

①如陈伯海《宏观世界话玉溪——试论李商隐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全国唐诗讨论会论文选》,陕西人民山版社1984年版)将晚唐诗坛分为六派,其中一派为“苦吟诗派”;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在介绍晚唐诗歌时,将“苦吟诗人”列为四类中的一类;张兴武《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根据方回的宋初“三体”说,倒推唐末五代诗分为三条线索向宋诗过渡:通俗诗风、苦吟诗风、学人之诗。等等。

②以唐懿宗咸通(860—874)以后至唐亡为唐末,为苏雪林《唐诗概论》所首倡,也为现阶段唐代文学研究者所认同。许总《唐诗史》,吴庚舜、董乃斌主编《唐代文学史》以及最新出版的刘宁《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等均如此。“唐末”与杜牧、李商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