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俄罗斯新国家安全战略暗…
墨子的国家起源学说
中华民族进化(演化)模…
新版国家标准公共交通标…
中国——民族体还是文明…
一座城市没有博物馆 就…
国家是什么?
要坚决抵制“军队国家化…
被裹挟了的民族主义
我们中国学哪个国家,就…
最新热门    
 
民族国家•个人身份•历史记忆——论金庸小说的胡汉恩仇

时间:2009-8-8 16:47:19  来源:不详
参见其Partial Visions: Feminism and Utopianism in the 1970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1。
  柳诒徵编著,《中国文化史》(上),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357页。
  金庸,《碧血剑》(下),第469页。
  曾国藩,《清先正事略序》,转引自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下),第723页。
  稻叶君山,《清朝全史》,转引自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下),第723页。
  金庸,《书剑恩仇录》(上),第379页。
  Rey Chow, Women and Chinese Modernity: The Politics of Reading between West And East, Minnesota & Oxford: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1, 特别是“Loving Women: Masochism, Fantasy, and the Idealization of the Mother”一章。
  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314页。
  转引自纸帐铜瓶室主,《悼顾明道兄》,顾氏曾撰武侠小说丛谈,自述己作之旨趣;原载1944年 6月1日《永安月刊》第61期,后收入芮和师、范伯群等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75页。
  金庸,《韦小宝这小家伙!》,见于《绝品:金庸作品研究选粹》,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 限公司,1986年,第233页。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200页。
  请参见Slavoj Žižek, The Sublime of Ideology, 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89。
  请参见刘禾,《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收入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 态》,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9-50页。
  梁启超,《论尚武》,原刊1903年3月27日-4 月11日《新民丛报》第28-29号,收入夏晓虹编, 《梁启超文选》(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155页。关于“中华民族”一词的辨析,可参考《读书》97年第1期陈平原等人的对谈。考古学的发现证明,中华民族乃是多族的融合,而不是一元化的汉族一统江山。且不提“五胡乱华”的历史事实,考古学的实物发现,亦证明了多民族的共存状态。梁启超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描述,一方面隐含着大汉族中心主义,另一方面,也是在列强入侵中国的特定历史境遇下的特定策略。探讨多民族关系,并非要建立一个简单的民族认同系统,或者隐藏微妙的汉族中心心态。而且在民国以前,我们尚且不能完全讲述“民族-国家”的问题,因为该问题尚未发生,只有到了梁启超的时代,才开始思考并构造“民族-国家”的问题,并包含着打倒满清、进行文化启蒙、恢复汉文化中心传统的多重意志。讨论80年代初开始在大陆流行的金庸小说所潜藏的“民族-国家”问题,在本章没有联系到80年代的经济实用主义、民族大团结神话的社会语境。而同一时期盛行的清宫片所发挥的是另一种功能,即把满清指认为一个异族异己的形象,并蕴含着借慈禧来批判江青、影射文革的政治寓意。
  周蕾(Rey Chow),“不懂中文(代序)”,见于她为自己《写在家国以外:当代文化研究的干涉 策略》(Writing Diaspora:Tactics of Intervention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经编辑重组而成的中译本 所作的序言,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xi页。
  参见金庸,《书剑恩仇录》(上),第八回,“千军岳峙围千顷 万马潮汹动万乘”,北京:三联 书店,1994年,第282-296页,后文所引的金庸作品皆为三联书店1994年版。
  参见金庸,《射雕英雄传》(四),第三十八回,“锦囊密令”,第1357-1386页。
  汉族和异族之间所构成的差异的程度,亦随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两宋时期,宋与辽、 金、西夏,血缘和文化皆有区别,这便导致萧(乔)峰在宋辽之间被撕扯分裂的苦楚无法舒缓;后文论述的韦小宝及其所处的清朝,满汉之间的隔阂由于满人在文化上的汉化,而逐步缩小,韦小宝的游世姿态在某种意义上被纵容,也得益于满清特定的历史形势。请参见李国祁,《满清的认同与否定中国近代汉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收入《认同与国家:近代中西历史的比较》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1994年,第91-130页。
  金庸,《天龙八部》(五),第五十回,“教单于折箭 六军辟易 奋英雄怒”,第1967页。
  金庸,同上。
  金庸,同上。
  周蕾,《导言:首要问题》(Introduction:Leading Questions),见于《写在家国之外》(Writing  Diaspora:Tactics of Intervention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Bloomin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1993),米家路中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8页。
  金庸,《天龙八部》(五),第四十三回,“王霸雄图 血海深仇 尽归尘土”,第1680页。
  Hybridity这一术语,是后殖民批评家霍米•巴巴(Homi Bhabha)等极为重视的一个关键词, 请参见其《文化的定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金庸,《鹿鼎记》(五),第五十回,“鹗立云端原矫矫 鸿飞天外又冥冥”,第1979页。
  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原载1903年10月4日《新民丛报》第38、39号合刊, 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十三卷。
  梁启超认为,这六个层面,即为构成民族的六大要素,参见其《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 失》,见于《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十九卷。13、14两注,以及关于“种族”、“民族”、“国家”的辨析,请参见陈仪深,《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收入《认同与国家:近代中西历史的比较》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1994年,第37-54页。
  这种混杂所反讽和调侃的,是纯粹的民族国家观念。韦小宝作为没有父亲的杂种所构成的是一种喜剧 情境,是人物身份的问题化。并且,如果我们作症候式阅读,那么便可发现,在武林中至关重要的谱系观念:-个人的师承与身世,实际上已被破坏,父亲乃至父一代成为一种缺席。于是,人物谱系能指链的发端已然遭到解构。
  Homi Bhabha,“Signs taken for wonders: Questions of ambivalence and authority under a tree outside Delhi, May 1817”,该文原载于1985年Critical Inquiry 12.1:4-21,后收入其论文集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pp.102-122.
  金庸,《飞狐外传》(下),第十九章,“相见欢”,第655-656页。
  周蕾此处发挥的是弗洛伊德在《悲悼与忧郁症》(Mourning and Melancholia)一文中的论 点,见于《写在家国之外》,香港牛津版,第5页。
  请参见金庸在《神雕侠侣》(下)第三十九回“大战襄阳”正文之后所加注释,第1531-2页。
  周蕾,同上,第15页。
  Nancy Armstrong 与Leonard Tennenhouse 编,《表述的暴力:文学与暴力的历史》(The Violence of Representation: Literature and the History of Violence ,London:Routledge,1989),导言部分,《导言:表述 暴力,或,“如何赢得西方”》(Introduction: Representing Violence, or “How the West Was Won”),见 于周蕾,同上,第15页。
  金庸,《鹿鼎记》(一),第十回,“尽有狂言容数子 每从高会厕诸公”,第361页。
  请参见林凌瀚,《文化工业与文化认同论金庸武侠小说呈现的殖民处境》(打印稿),作者 将此稿赠送给伯克利东亚系博士候选人韩倚松,韩倚松再转笔者。
  金庸,《鹿鼎记》(二),第十五回,“关心风雨经联榻 轻命江山博壮游”,第581页。
  金庸,《鹿鼎记》(四),第三十七回,“辕门谁上平蛮策 朝议先颁谕蜀文”,第1440页。
  转引自李国祁,同上,第96页;此外,船山也以君子小人之别,说明华夏夷狄之分,认为二者之 间“种”异、“质”异,“习”、“气”、“知”、“行”皆有不同,参见《读通鉴论》(中),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第431页。
  “清代对待汉人之态度”以及“明末遗民之志节”,请参见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下),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830-833,848-856页。
  金庸,《鹿鼎记》(一),第二回,“绝世奇事传闻里 最好交情见面初”,第49页。
  金庸,《鹿鼎记》(五),第四十七回,“云点旌旗秋出塞 风传鼓角夜临关”,第1847-1848 页。
  金庸,《鹿鼎记》(一),第二回,第79-80页。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讲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载于《启明》 (Illuminations),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编,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69,  pp. 83-110.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象的社群: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传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