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关于《西游记》作者之争…
风雅之致的审美追寻
关于“读经”问题的思考…
关于“文化工业”与现代…
对中国研究及中国在世界…
吴中滩簧新考 ——兼谈…
关于“词起源于隋唐燕乐…
论陈子昂的风雅观
濂洛风雅论
“采莲” 杂 考——兼谈…
最新热门    
 
风雅考——中日古代诗学比较

时间:2009-11-16 12:11:31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风雅 功用主义 诗学
  论文摘要:从风雅诸多含义的演变过程,重点论述儒家功用主义诗学的风雅观。风雅传入日本后发生了流变,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往往缺乏政治和社会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而探讨流变发生的根源及中日古代诗学之间的差异。
  对于“风雅”,人们多理解为高雅的生活风度或文化修养,即风流儒雅的简称。据《辞海》解释,“风雅”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日本人理解的“风雅”含义与此基本相同,然而反映在文学层面上则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儒家诗教把“风雅”列为六义中的两类,正统文人便将“风雅”一词借指其要求的诗篇中的社会内容,如白居易在《读张籍古乐府》中称赞说:“风雅比兴外,未偿著空文”,说的就是注重文学的辅君化民的社会功用性。这种“风雅”精神基本上代表了儒家诗教的主要内容。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大多能自觉地运用风雅比兴,对统治者进行讽谏、美刺。时至今日,这种“风雅”观念的影响仍根深蒂固。这种文学意识不但影响着创作者的活动,同时也影响到广大读者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相比较而言,日本古代深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然而反映在文学的实际创作上,则明显缺少这种“风雅”精神。由于“风雅”一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已产生了多方面的岐义,所以本文只想把“风雅”限定在文学层面上,对“风雅“精神在中日两国古代文学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试做一番粗浅的探讨。
  “风雅”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本来是指诗歌的类型,可是《诗大序》却解释为;“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此为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此为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由乃兴废之所也”。即把政治与个人联系起来叫“风”,将社会问题同政治联系起来叫“雅”。而且还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诱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以足戒,故曰风”。所以早在六朝之前,儒家诗教认为,文学创作应关心政治、反映民情,特别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性。(汉书·艺文志》记载:“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历代正统文人都自觉地加以遵守,认为好的作品不能缺少讽刺精神,这里说的讽刺与现代意义上的讽刺不一样,必须是臣下对君主的讽谏。如当时汉赋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作品中就充满了强烈的讽刺精神。司马迁评《子虚赋》:“其卒章归之节俭,因以风谏。”班固在《汉书》杨雄传中称:“奏《甘泉赋》以风。还上《河东赋》以劝。故聊《校猎赋》因风。上《长杨赋》以风。”
  南北朝时期,我国文艺批评理论空前繁荣,诗歌创作上有言志派与言情派之争。言志派特别强调理念,注重伦理教化。“言情”则来自陆机《文赋》中的“诗缘情而绮丽”,即以性真为审美准则,强调审美情感的诗化、个性化。中唐诗人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特别强调诗歌的讽刺作用,即所谓的“惟歌生民病”和“裨补时胭”,要反映平民百姓的疾苦。然而由于他过分地强调功用性,忽视了诗歌的审美规律,其诗被苏轼讥为“白理”。
  宋代以后,内优外患严重。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极力宣扬忠君思想。于是“风雅”的“风人之旨”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忠君爱国”说,讽谏美刺演变为怨刺,仕途失意的文人们纷纷创作出大量闺怨诗,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统治者能重新予以重用,这种臣妾心态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到了清代我国学术文化空前繁荣,也是传统文学及文学批评大总结、大转换的时代。因清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爱国遗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学古复古,在学术研究和文学批评中提倡“返经归本”,主张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