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关于《西游记》作者之争…
风雅之致的审美追寻
关于“读经”问题的思考…
关于“文化工业”与现代…
对中国研究及中国在世界…
吴中滩簧新考 ——兼谈…
关于“词起源于隋唐燕乐…
论陈子昂的风雅观
濂洛风雅论
“采莲” 杂 考——兼谈…
最新热门    
 
风雅考——中日古代诗学比较

时间:2009-11-16 12:11:31  来源:不详
,对于大多数日本文人来说,强调“风雅”精神的诗教不过是一个空概念而己,极少有人在创作中自觉地加以遵守。日本缺少将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性格,所以日本历史上没能出现屈原、杜甫、苏轼等这样具有优患意识、忠君爱国的大诗人。中国人一般都认为,如果离开人生、政治或社会问题,那么文学创作还会有什么价值?一般日本人则认为将政治问题扯人文艺作品中就会失之高雅.艺术必须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高雅的艺术是应当超现实的存在,人们从事诗歌创作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美感的满足,而不是为了辅君化民的说教。这种民族审美习俗很早就已表现出来了,例如与遣唐使一同来的留学生们就对政治色彩浓的诗歌作品表现得异乎寻常地冷淡,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作极少被带回日本,白居易的闲适诗、感伤诗几乎都传人日本,而白居易自已最满意的讽榆诗却很少在日本流传。 
  总之,注重文学社会功用性的“风雅”精神在日本早已消失;而在我国“风雅”精神仍然在潜意识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活动。尤其在一段历史时期里,由于受极左文艺思潮的影响,片面强调文学为政治、为现实服务,忽视了客观艺术规律的存在。幸好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继承我国注重内容与思想相统一的优良文学传统,按着艺术规律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以上从“风雅”精神的一个侧面探讨了中日民族在文学观念上的差异,鉴于篇幅上的原因,更深层次的问题尚有待今后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l]蔡镇楚.诗话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2]狄兆俊.中英比较诗学[M].上海:上海外教育出版社,1992.
  [3]姜书阁.诗学广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4]铃本修次.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M〕.东京;东京书籍,1978.
  [5]宿久高.日本中世文学史[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6]神保五尔.近世日本文学史[M].有斐阁双书,1978.
  [7]杨海明.唐宋词纵横谈[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85.
  [8]杨海明.唐宋词论稿〔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9]叶易.中国近代文艺思想论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10]袁进著.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2.
  [11]张惠民.宋代词学审美理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上一页  [1] [2] [3] [4] [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