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一个“钱”字在作祟 解…
解读“北京人艺”:何以…
《蜗居》:给当下树立可…
解读文化产业“吉林现象…
八字解读沈殿霞的死
八字解读A
五行学说解读丰田生产方…
五行学说解读中国老字号…
五行解读国内企业的通病
五行解读丰田的现地现物…
最新热门    
 
解读柏拉图与尼采

时间:2010-1-3 12:31:32  来源:不详
,因为柏拉图的“相论”只是指出了存在的一些特性,而并未说明“存在的本质”是什么。这也难免让人想到存在即是虚无,因为再深刻的思考也无法阐释出存在是什么,而虚无恰好不需要任何的解释。
  当然,不管如何,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柏拉图思考的深刻性与伟大性。如果我们的灵魂中或意识中不存在对于某事物的概念(即“相”),我们又怎可产生对于事物的认识,人们总是在或总以为人的认识是从现实存在到意识。而是否又想过如果人们的意识中不存在此物,就不能从现实生活中看到,人们所感知不到的难道就真的不存在吗?感知不是真知。正如人类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世界,人的视觉可以看到光,而无法看到400纳米以下的紫外线和700纳米以上的红外线,而蛇眼看到的却是红外线,所以他们可以在夜间捕获猎物。跳出人对人所造成的枷锁或者说脱离人的角度来思考,事物本身是什么颜色或什么样子的呢?此时人们也就难免陷入一种无知的状态。这或许就是苏格拉底所意识到的“无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不对那个存在本质作答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自己对此的“无知”。老庄哲学中,亦有关于“无知”的观点,他们把那种“无知”看作一种“至知”。是超越“有知”其上的“圣人之知”,他们的“无知”是建立在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上,有人说老庄哲学的观点具有相对主义。我认为不然,确实,他们总会看到事物矛盾的两面,但他们却不执迷于任何一面,他不执着于两面,他们是从脱离所看待的事物而看待此事物,就发现事物也不具有矛盾的两面了,而只是其本身。如,他们会看到某事物的美,却也会看到其丑的地方。一个事物即美又丑也就意味着它即不美又不丑,美与丑的评价对它他就失效了,也就是存在了。于是一种虚无也就产生了,正是基于此虚无,老庄哲学也产生淡泊宁静的心态。显然,这是我们可以看到了老庄哲学和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所相似的地方。
  事实上,哲学家的很多本质的问题,向来是众说纷纭,没有确定统一的答案,哲学家之所以存在,或许就和这个原因分不开。而人们对哲学家的崇拜或肯定也是往往体会到他们的思考的深刻性或一种不可理解而致使的神秘性,或许也是因为对其思考会产生一定时间阶段的信仰或认可。但是同时有些人会因此而置疑哲学的价值。我觉得这时可以拿信仰来谈谈。
  说到信仰,人们(尤其是中国人)总会把它和“迷信”联系起来,其实这不过是人们的偏见所造成的,人们如果缺乏信仰是毫无上足之处。我们来看看休谟。
  休谟是一个极其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家,他认为感官印象才是构成所有认识的基础,同时它又是认识的唯一的直接的对象。因此他对于因果性原理做出了批判。“休谟的出发点是:我们总是很喜欢用因果性的观点观察所有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很喜欢假设一种现象必然产生于另外一种现象,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觉得这世界是有秩序的,但休谟现在问道:什么东西可以如此有把握地认为事物或现象处于一种因果联系之中呢?真理只存在于感觉印象中,而因果性并不存在于感官印象。借助于感官印象,我们只能说,一只手在运动,一个球在……”(《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休谟》P183)。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当然觉得好象有这样一种因果性存在着,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假设,行动就根本不可能,但因果性这一点又不是十分可靠的,因为我们的思想不可能证明这一点。既然如此,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子自信心,又是来自何处?休谟将此归结于“习惯”。也就是说,看成是一种纯粹的主观原因。他称这个准则为“信仰”:因为我们一再发现一种状态会跟着另一个状态发生,因此最终我们也就相信这是某种必然的联系存在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