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顾鹤逸——康有为想见而
叶兆言谈康有为:没什么
戊戌变法中的李鸿章:竟
废品站淘到光绪圣旨 :
论康梁维新派对义和团运
再论康乾盛世
论康有为的孔教思想及其
论康乾盛世的几个问题(
论康乾盛世的几个问题(
论康乾盛世的几个问题(
最新热门    
 
论康有为的近代科技观

时间:2007-3-9 16:43:36  来源:不详
的重大举措,而康有为则是这一近代教育改革的始作俑者。他敏锐地洞察到科举制度已成为国家无才可用的病根,故“西人谓吾无教之国,降之为三等野番”。因此八股文实为“亡国、亡教之大者也”。他大声疾呼“人才之兴在于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且身体力行“为新政之最要而成效最速”地培养“通世界之识”的“有用之才”,以“济时艰”。1891年他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堂”,就是一所“以多读西书为功”,着重传授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学说的新式学堂,学子应读书中,江南制造局的有关声、光、化、电、重等科学著述数十种之多。正如张篁溪《万木草堂始末记》所述“广罗英才,而教育之,求广大之思想脱前人之巢臼,开独得之新理,寻一贯之真缔”,实是康有为办学之宗旨。他除了主张改八股为策论,发展乡学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改旧式书院为新式学校外,还极力主张走日本的“兴学之道”,开馆译书,派人游学,创办学会,他说:“日本之骤强,由兴学之极盛。其道有学制,有书器,有译书,有游学,有学会,五者皆以智其民者也。”他认为,“挽世变在人才,*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累合计百之群,不如累合什千万之群,其成就尤速,转移尤巨也”[29],学会的功能在于“群人共学”以“联人心”,这就是他组织强学会的目的之一。

  在康有为“广教育而*才”以挽救危亡,振国兴邦的维新举措中,很强调在普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基础上,重点培养三方面的人才,即培养会通中西的通才,各类专门人才和本国的技术人才,这就形成了康有为的科技人才观。虽然应变法之急,成就*之才是火烧眉毛的事,但是康有为深知变法维新更需要“百政具举,诸学并通”的通才,尤其是要通资本主义的西学、新学,如“万国”史学、公法、律例、政教理法、商务、机器制造、营建轮船、铁路、电线、电器制造、矿学、水陆军事,尽可能“博揽兼收”。他把中国人才衰弱之由,归之为不能会通中西两学,为此他极力主张贯彻“立贤无方”、“惟才是用”的方针,“尽拔天下通才”,“妙选通才”,授以事任。可见康有为所说的“通才”首先是通新法的变法维新之才,然后又是精通西学的经济科技之才。尽管康有为认为不通经史,不讲先圣经义“而能为通才任政者无之”,也“不可言经济”,但是他仍把“举行经济之科”,“专门讲求经济”视为“变法之要图”。他看到西方国家几十年“人才蒸蒸”,农工商亦“皆有专门之学”,每创一业,必立一学堂,驾驶、铁路、电报、丝业、制茶、制糖、制磁、制面、开煤、炼钢、纺纱、织布无不有学堂,故一材一艺之微,万事万物之赜,皆由于学,故能精新。相比之下,我国士大夫多数不通古今,不知中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