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吴殿英与辛亥武昌首义
“辛亥革命”时的起义军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清末商会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中的反帝、民主
常书红 辛亥革命前后满
王继平论辛亥革命时期的
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
前所未有的民变高峰——
港澳台与辛亥革命
最新热门    
 
论辛亥革命前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

时间:2007-3-9 17:40:46  来源:不详
进文明”,“除奴隶而为主人”,“除祸害而求幸福”;革命的开展,是“为建设而破坏”的活动,要破坏旧的社会,建设新的社会,就须唤起民众。然现时国民受满洲和列强的压迫,为“数重之奴隶”,不能承担革命的重任。为此,邹容提出要以革命教育改造国民,使其既有民族意识,又有平等、自由、*、法律之观念,从而把国民性的改造与革命运动有机结合起来,为改造国民性提供了新的方案。 

继章太炎、邹容批判国民奴隶性后,伟大的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在改造国民性问题上表现了更多的理性思维,提出了心理建设的理论。他认为改造国家还要从根本上自国民的心理改造起,使真正的近代意识(自由、平等、博爱)成为改造国民旧思想的武器。后来,孙中山把他注重心理建设的努力锲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而使改造国民性步入了社会制度规整的新境地。 

综上所述,从洋务派、改良派、革命派对中国国民性的思索来看,它们是交替演化、层层推进。洋务派以实业救国的认真努力翻开了近代中国民族自省史的第一页;改良派在总结洋务运动失败的基础上,在变革政体的过程中,发现了民族自身强大的药方,即改造民族精神,造就一代新国民;而革命派则以鲜明的革命宗旨荡涤着一切阻碍革命前进的国民劣根性,它与改良派相互交辉,把辛亥革命前改造国民性思潮推向一个高峰。但由于洋务派的急切功利性,减低了其努力对传统国民性改造的意义;改良派虽渴望以*变革重塑国民性,但因颠倒了社会制度与国民性的关系,故不得要领;而革命派由于想把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托付给一次革命,又怀有很强的种族情绪,使他们难以看到与*革命性质不同的国民性改造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历史要求人们以更自觉的态度,更理性的精神,更科学的方法,批判传统国民性,建设新的国民性,以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而这一切,历史已安排给五四时代的先驱者来承担。 

二、改造国民性思潮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思想渊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