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论十八世纪上半期中国社
张 研试论十九世纪中期
(美)许文雄   (译)
十九世纪末年日本人的台
十九世纪中日对外开放思
十九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
论十四至十九世纪中国的
十九世纪前期学术思潮的
苏武牧羊十九年
十九世纪末的上海海关大
最新热门    
 
论十九世纪岭南乡约的军事化

时间:2007-3-10 9:03:30  来源:不详
官示设团练局办善后,先借居陈氏大宗祠,诸绅谋复乡约……是年十月(同治七年)冬月工峻,取旧乡约堂名敦和之议[37]这是一个战后复建乡约的典型例子,从以“敦和”之义命名乡约新堂而言,尽管复建于书院内的乡约完全出于集众教化的考虑,但已毕竟不是传统乡约精神的完整再现,而只是以团练军事化组织的附属形式而存在。仅就此意义而论,岭南是近代保持“乡约”形式最完整的地区,也是乡约形式变化最剧烈的区域。

 

三、乡约与“社学”军事网络的形成

 

  下面再来看一看“乡约”与“社学”结合后的演变情况。“社学”在区域组织网络中是比“书院”小一级的地方单位,其数量和分布密度自然要比书院为大。做为更基层的社会细胞,“社学”一旦与“乡约”体系和功能相互交叉,就会比书院更能满足世俗阶层睦邻教化乃至练勇御敌的共通愿望。岭南的乡约式社学规模有大有小,常常是数乡联合构建,如番禺的长平社学,就是道光丁未年由钟姓等三乡倡建,共联五十三约,百余村庄,相距各四、五十里。[38]这里所说的“约”大致可以说是比村庄规模稍大一些的区域自治单位。“社学”做为“约”与“村”更高层次上的聚合形态。此处特别有必要揭示的是,它与乡约式书院的命运颇为类似,也不得不承担起一些教化功能之外的准军事使命。何仁山在《西北隅社学记》中曾感叹云:“社学昉乡学修文也,而今以讲武矣”[39]西北隅社学位居东莞城外,是在道光二十六年由西北隅绅商捐建的。红巾军初起时,东莞绅士于社学内“日议剿御,凡号召期会糗粮*搞赏医恤咸环集取给于斯。”又云:“比年以来,防寇防夷费不赀而众志弗懈。凡他义举悉于此倡而行之。微斯地,将安所集事哉!”[40]其军事防御的特色还是相当显著的。

  番禺县境内的平康社学,就是一个拥有双重功能的睦邻组织。番禹县知县在《平康社学叙略》中对“社学”双重功能的作用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余既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