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中国唯一一位当了三次“
他是“完美”和“最高尚
21岁的林彪井冈山“崛起
揭密:中国古代十大“二
揭密:中国古代十大“二
共和国封疆大吏:“打不
“不合时宜”的苏轼
为清政府“打工”的美国
薛怀义之死:武则天首任
卢梭:道德卑微的大师 
最新热门    
 
“仁”的重新解说

时间:2009-4-6 21:16:43  来源:不详
现为推己及人的宽容和同情,是为爱人的基本表现形式,“故君子莫大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焉。

弟子子贡曾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夫子告以:“其恕乎。”(《论语.卫灵公》)体会这个用恕字表达的仁,消极而言,“己所不欲,弗施于人”(《论语.颜渊》),积极为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总是离不开一个己字作为始发点。如果离开了每一个人自身的私利去谈仁,那个仁是不可能存在的。

爱心扩诸于集体和社会,就是为大众谋利益的公心,大爱大公,仁之至矣。如前所述,公利无非是众人私利的综合,公心也是私心升华的结果。大公只能来自大私,正如《黄帝阴符经》所言:“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大公”当然是好事,误人千古的乃是要不得的“无私”。所谓“大公无私”也者,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太虚幻境,欺人之谈的悖论。

汉语中私字驳杂多义,私字也作‘受恩独厚’即偏心眼解。当年孔子为子夏讲解“
民之父母”,尝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这讲的三个“无私”,指天意或大自然的恩泽或机会无所偏心;好像莎士比亚所说:“同一的太阳照著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冬天的故事》)完全不是什么没有利己之心或否定私心的意思。

同公正的概念联系一起,用“大公无私”一词形容无所偏心,当然是可以的。但因字义相通,后人常常曲解转引“大公无私”为没有私心,取消私心,唯有公心的“一心论”,就大谬不然了。作为文学语言,象龙、凤之类虚拟的东西可以传诵不朽,用“大公无私”偶作夸张褒美之词,形容公心之盛和私心受控,未必有伤脾胃,只是万万不可当真,尤其不能冒充真理,作为政策强行贯彻,否则就要天诛地灭,大难临头了。

由于汉语对于私心与自私不加严格区分,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混为一谈,甚至将天经地义的私心同万恶之源的自私绑在一起,一棍子打死,那就是“不可活”的“自作之孽”了。

既然仁由己出,吾人就不应少讲“仁者自爱” 或“仁者爱己”的道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章句下》)也,可以说仁本质上就是一种最高明、最优越的爱己之道,有见识的人应该深知利之所在,笃好行仁而不易所守。只要你终于领悟了行仁对自身和自己的利益圈(配偶、家庭、亲友、同好、事业、团体、阶级、社会、国家、全人类)的莫大好处,你就会在私心驱动下高高兴兴,乐此不疲地主动做去。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换言之,人之所以没有成为仁人,其实不是没有这个能力,关键在于觉悟和追求;“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一个自觉的仁者,不仅知仁,更要好仁、乐仁、乃至安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