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中国唯一一位当了三次“
他是“完美”和“最高尚
21岁的林彪井冈山“崛起
揭密:中国古代十大“二
揭密:中国古代十大“二
共和国封疆大吏:“打不
“不合时宜”的苏轼
为清政府“打工”的美国
薛怀义之死:武则天首任
卢梭:道德卑微的大师 
最新热门    
 
“仁”的重新解说

时间:2009-4-6 21:16:43  来源:不详
处人际冲突,和平协调解决利益争执,与兽性丛林法则划清界线。

“大德曰生”焉,从人本主义出发,仁者无比珍视人的生命价值。特具无上宝贵灵性的生命体,当以互相残杀、集体毁灭性的战争行为为莫大荒谬和羞耻、一切不仁罪恶之最。仁者不仅痛恨杀人,甚至不能容忍象征性的残害人类生命的作俑者。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体而太似人矣,故孔子以为不仁,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更何况大规模的杀人行为战争。

孟轲深恶痛绝战争,尝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死。”他主张严惩好战分子或战争罪犯;“故善战者(如孙膑、吴起之徒)服上刑,连诸侯(策划战争)者(如苏秦、张仪之类)次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以仁为本,儒家当然坚定主张和平共处原则。对于存在冲突对抗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儒家反对强加于人,更不应武力相向,相信“柔远人(善待外宾),则四方归之。”(《中庸》)“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儒家反对战争的立场如此鲜明,但并非墨家那样不分青红皂白的非战论者。有时战争成为不得已而然的选择,这种选择的正当性,当然只能来自两心调谐或即“归仁”的追求。除了孟轲所说“以至仁伐至不仁”,或为制止和消弭战争,儒家不以为有发动战争的任何正当理由。

以仁为本的儒家,是当然的“国际主义”者。与日后歧视异族的大汉族主义有本质上的不同。孔子不主张以地域、政治、血统、种族宗教的观念区分中国和外国;所谓“华夷之辨”,只因文化升降特征判别,具体说来,以礼分之,或以“有道”和“无道”(乱邦)分之,而非种族特征之分,亦无一定边界。如秦国僻处西方,周礼影响很弱,楚虽南方大国,但不用周礼,当时都被视为“戎狄”、“蛮夷”。当大家都本著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互相爱心提携,发展进步不止,则“柔远人,来四夷”,共襄一体化,华夷一同,天下一家也。

儒家学说属于整个人类大家庭,以仁为本,待人一视同仁。《家语.好生》记有楚王失弓的故事,可供玩味也:

----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曰:“惜乎其(胸怀)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仁是根本的成功之道,不仁为必然的失败之道。“三代(指夏、商、周)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章句上》)孔子读了《诗经》关于周克商的记载后,曾说,“仁不可为众也(有仁者,虽有十万之众,不能当之)。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