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揭秘:中国古代唯一女状
家谱证实:孔令辉为孔子
孔子家谱第5次续修 录入
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
孔子77代长孙 首位“奉
孔家后人力挺孔子会武术
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
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辞
孔德成病逝 大陆南宗奉
易中天:孔子是20世纪最
最新热门    
 
试论孔子的“斆”与性情的关系

时间:2009-4-6 21:17:17  来源:不详

孔子有关性情思想最直接、最著名的判断,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性相近也”,虽未脱自甲骨文以来“生之谓性”的背景,但是,它在先秦儒家性情思想史上的意蕴却远非到此为止。它的潜台词是,天命赐予我们每一个人的天性,都是差不多的,因此,人的天赋人权、接受教育、提升人格境界的权力是“相近”的。但是,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他们都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不是天生的种姓、阶级、血缘造成的,而是后天的习惯、学习与环境的熏陶导致了他们之间形似天渊的区别。

孔子的这个判断之最大的贡献,用徐复观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在中国文化史上,由孔子而确实发现了普遍地人间,亦即是打破了一切人与人的不合理的封域,而承认只要是人便是同类的、便是平等的理念。”“打破了社会上政治上的阶级限制,把传统的阶级上的君子小人之分,转化为品德上的君子小人之分,因而使君子小人,可由每一个人自己的努力加以决定,使君子成为每一个努力向上者的标志,而不复是阶级上的压制者。使社会政治上的阶级,不再成为决定人生价值的因素,这便在精神上给阶级制度以很大的打击。”[②] 孔子一方面昭示人与人之间天赋人权的平等,把所有的人都安置在同一起跑线上,另一方面又将人与人之间地位不同的原因全部锁定在“习相远”之上,认定只要你认真学习,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社会就会全面地承认你的价值。由此一来,就给社会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人文氛围。

换句话来讲,孔子一方面承认人性的天赋性,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后天学习、修养的重要性。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十分注重教育与学习的。据笔者统计,在《论语》中,“学”字凡65见,其出现的频率仅次于“仁”字。随着本文的展开,我们会发现,《论语》中的“学”字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动词或名词,而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论语》开篇即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以“说(悦)”、“乐”、“不愠”来讨论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性情思想。陆德明《经典释文》曰:《论语》“以‘学’为首者,明人必须学也。”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学习对于性情的修养来讲,并非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学,礼义之府”(《说苑·建本》)。知识的丰富,礼仪的训练,道德的提升,可以拓展人的视野、开阔人的心胸,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所以,《论语》载曰:“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言“道”,如果不借助“学”,就不可能“致”。这不能不说是孔子思想的深刻体现。桂馥进一步写道:“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而去非取是,积成君子之德也。”[③] 不仅点明了《论语》中“学”与“道”的关系,而且也点明了《论语》中“学”与“性情”的关系。

“学”在先秦时期,与“教”本来就是一个字,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