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揭秘:中国古代唯一女状
家谱证实:孔令辉为孔子
孔子家谱第5次续修 录入
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
孔子77代长孙 首位“奉
孔家后人力挺孔子会武术
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
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辞
孔德成病逝 大陆南宗奉
易中天:孔子是20世纪最
最新热门    
 
试论孔子的“斆”与性情的关系

时间:2009-4-6 21:17:17  来源:不详
子也是十分注重书本学习的。“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如果不通过书本知识,“郁郁乎文哉”的周代文化如何去“从”呢?故孔子在叙述自己的心路历程时,“志于学”是放在首位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而且后面的各个阶段都是在“学”的过程不断深化的时候出现的人生境界。《论语》还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四教”之首就是“文”,就是文化典籍,典章制度,就是《诗》《书》《礼》《乐》的具体文本。只有有了“文”给人们带来的人生范本,“行”才有了可以依据的前提。而“忠”、“信”也都是从“文”与“行”中超拔出来的品德与精神。《论语》又载子夏言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程树德引《松阳讲义》曰:“辛复元谓此章‘不是说学贵实行,是说学问有益。世人只说人能敦伦便是学问,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不知学不分明,岂能敦得伦纪?且子夏以文学著名,岂肯为废学之语?’”[16] 这当然是正确的解释。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曰:“盖学者所以学圣人之道,而圣人往矣,道在方策也。”[17] 如果不首先从“方策”中发掘圣人之道,则圣人之学就无从谈起。

孔子不仅完全不承认自己已经抵达“仁”与“圣”的境界,也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学生达到了这种境界,是一位十分谦逊的长者。但是,在《论语》中,孔子对自己勤奋好学的精神,却是毫不掩饰,自负之情溢于言表:“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更清楚不过的揭示了孔子非常注重书本学习的思想: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先进》) 

这段对话实际上将“不读书”与“佞”联系起来了。它的意思是,不读书,就不会有端正、诚意、敦笃之心,就会成为“佞者”。“佞”者,强词夺理,奸伪欺诈之谓也。

孔子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孔子在这里实际上是把“斆”划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大约就是“困而学”者,勉力而为之者;第二者层次是“好”,大约是“学而知”者,是爱好所学知识的人;第三个层次是“乐”,大约只有颜回与孔子自己才能达到的那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述而》)的境界。于是,“斆”的本身就升华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