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揭秘:中国古代唯一女状
家谱证实:孔令辉为孔子
孔子家谱第5次续修 录入
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
孔子77代长孙 首位“奉
孔家后人力挺孔子会武术
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
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辞
孔德成病逝 大陆南宗奉
易中天:孔子是20世纪最
最新热门    
 
试论孔子的“斆”与性情的关系

时间:2009-4-6 21:17:17  来源:不详
择,是一种性情的存有方式。

孔子的“斆”当然包括书本学习与道德践履两个部分,但是强调前者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传承下来的历史文献是经历了历史与时间考验、千锤百炼的经典,学者读书(诠释文本)本来就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它不仅可以唤醒文本,进行再一次的诉说(Weitersage)[18] 更为重要的是学者与文本之间形成了视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是学者创造性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固然源于生活,但是它一定是高于生活,超越生活的存有方式。《论语》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说的就是孔子所亲身经历的精神境界。 

于是,我们发现,《论语·学而》的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实际上就是描述了孔子学习生活中的三个境界。阮元《揅经室集》云:“此章三节皆孔子一生事实,故弟子论撰之时,以此冠二十篇之首也。”也就是说,只有达到了孔子那样的精神境界,才能够以这样一种轻松、愉快而自得其乐的口气,将在很多人看来清苦、枯燥的学习生活描述得如此“其乐也融融”。

朱熹在注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说”与“乐”时,引程子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19] 解说得非常到位。“学而时习之”,在心中引起了不断的、无穷的快乐。孟子曰:“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就是说的这种“理义之悦我心”的心理状态。但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的意涵并不仅限于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什么时候能够出现“悦”的景象呢?笔者以为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学习之前心理以及素质上的愉悦。《论语》在这一点上有过著名的描述: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如果从性情思想的角度来审查这一段对话,我们也可以诠释为,学习“礼”的人首先要具有“仁”的情怀,没有真诚的情感,没有捍卫道义的精神,“礼”是不可能学好的。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说的就是,礼乐的学习必须要有仁义之真、性情之实。否则,所谓的“礼乐”,就只剩下玉帛与钟鼓了。任何人在学习之前的心理及素质,都不可能是一张没有任何痕迹的白纸。他有历史文化的素养,有家庭、社会环境以及各种教育的熏陶而形成的“视域(Horizont)”,对于一个“有志于道”的“君子”来讲, “朝闻道,夕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