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揭秘:中国古代唯一女状
家谱证实:孔令辉为孔子
孔子家谱第5次续修 录入
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
孔子77代长孙 首位“奉
孔家后人力挺孔子会武术
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
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辞
孔德成病逝 大陆南宗奉
易中天:孔子是20世纪最
最新热门    
 
试论孔子的“斆”与性情的关系

时间:2009-4-6 21:17:17  来源:不详
性情、提升人格境界的重要途径。《论语》载曰: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阳货》) 

这是一段借古讽今的话。孔子认为,古代的人之“狂而肆”、“矜而廉”、“愚而直”,本来就非性情之正,是之谓“三疾”。但是,有是“三疾”的古之人,虽无性情之正,却质直好德,能够做到“肆”、“廉”、“直”,在德性上没有问题,不像现在的人弄虚作假,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因而“狂也荡”、“矜也忿戾”、“愚也诈”,丧德败性。那么何以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当然是在社会上全面地施行儒家的德性教化,也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是之谓“斆”。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们必须加强道德的学习,应该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这样,即便人们不能养性情之正,也不至于流于丧德败性,巧言令色,自欺欺人。

所以,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好恶之情的显明、牵发,萌生于道德的修养,激发于仁义的精神;只有在正确的道德原则轨范下,具备了仁的德性、德行的人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好”、真正的“恶”。然而,在孔子,仁属于道德之目,又为仁义礼智诸德之首,上承于天,下形于地,充实于人之主体,乃是一种思想的体系。人之所以为人者,仁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历尽了人生之艰苦的磨难,最后在生活的哲理之中真正悟透并掌握了儒家价值观,既仁且智的人,才能做出“里仁为美”,知仁、择仁、处仁的正确选择。所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不知命、不知礼、不知言,人就将不成其为人,而人要成其为人,就必须努力地学习,去知命、知礼、知言,努力在温馨的伦理关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学会做人。《焦氏笔乘》引仲修云:“所谓学者,非记问诵说之谓,非絺章绘句之谓,所以学圣人也。”[15] 如果不努力地学习什么是“仁”,如果不把这种德性落实到现实的生活之中去,在道德的践履中,“志于道,据于德”(《述而》)来矫正各种性情之偏,人们就不可能真正地去“好”,去“恶”,更不可能克服掉“狂也荡”、“矜也忿戾”、“愚也诈”的毛病。

认真阅读、揣摩《论语》全书,笔者以为,孔子固然十分注重德性的实践,并且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的明训,他的“仁学”,从某一个层面上来讲,完全就是身体力行的学问:“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但是,从孔子的生平历史来看,从《论语》自始至终倡导的传承历史文化的精神来看,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