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老子故里美名传道德之乡
长春图书馆举办“《道德
问学老子,孔子如饮醍醐
高校“神题”:老子和孔
21世纪是《道德经》回归
哈萨克族青年海拉提用心
《道德经》使老子成为学
电影《老子出关》开机、
台湾著名学者曾仕强老子
圣人不积、不争之德——
最新热门    
 
孔子道德教化思想的义理体系

时间:2013-03-21 21:57:32  来源:不详

摘要:在中国历史[注: 中国历史是中国各民族诞育和发展的历史。它的发达的封建社会,曾创造了同时代世界最高的文明。但是当西方某些地区跨入资本主义,特别是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之后,中国越来越落后了。]上,孔子首开道德教化思想之先河,从而将“二帝”“三王”所开创的“礼乐之教”化转为“成德之教”。客观地看,“成德之教”表现为一种道德教化思想,而这种道德教化展示为一个内容丰富的义理体系:“性相近,习相远”是道德教化的人性论基础,“文”、“行”、“忠”、“信”是道德教化的基本内容,“中庸”是实施道德教化的方法论,“内圣外王”则是道德教化的理想目标。
    关键词:孔子 道德教化 人性论 方法论 目标 
    中国历史通过尧、舜与夏、商、周三代的蕴蓄发展,逐渐凝结出华夏文化的原初形态。从内容上看,这一原初形态为一种“礼乐之教”,所重者在“生活的形式规范”。然而,东周末年,中国历史进入了礼坏乐崩的春秋战国[注: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时期,华夏文化的原初形态受到空前的挑战。生在乱世的孔子致力于通过“仁”之自觉来重建礼乐的根基。WwW.lSqN.Cn这样,经过孔子的点醒开发,“生活的形式规范”化转为“生命的自觉实践”,“礼乐之教”也相应地化转为“成德之教”。具体来讲,“成德之教”表现为一种道德教化思想,而这种道德教化展示为一个内容丰富的义理体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道德教化的先河,而且他还提出了“有教无类”[1]P170的思想。可贵的是,他还为实施“有教无类”的教化提出了理论根据,此即其人性论命题:“性相近,习相远也。”[1]P181就流传下来的文献来看,孔子论人性的言论并不多。子贡曾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1]P46说的少,也许是出于谨慎;说得不多,并不表明相关思想不重要。事实上,“性相近,习相远”这个命题有着深刻的内涵。概括地看,它至少包括三层意思:一是人们的“性”本来是相近的,即无本质的差别。也就是说,人不论等级贵贱,其天赋本性是相差无几[注: 相差无几 拼音:xiāng chā wú jǐ无几:没有多少。出自宋·苏轼《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二者皆非良法,相去无几也。]的。这里,孔子突破了西周以来以血缘论高低贵贱的传统,强调了人性的普遍性。二是人们的“习”又是不同的,即人是有个性差异的;个性差异来源于后天的环境“习染”,而非本来如此。也就是说,由于“习染”的不同,造成了人之个性的差异。三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后天习染”,具有恢复人之先天本性的责任。在这三层意思当中,第一层意思提供了教化的可能性,第二层意思提供了教化的必要性,第三层意思则提供了教化的可行性。
    在“性相近,习相远”这个命题当中,关键词是“性”和“习”。在此,“性”是“人性”的简称。不过,“性”在孔子这里是中性的,无所谓善与恶,它指人先天的资质。就资质而言,尽管可能有差异,但人性之基本是相近的,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