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老子故里美名传道德之乡
长春图书馆举办“《道德
问学老子,孔子如饮醍醐
高校“神题”:老子和孔
21世纪是《道德经》回归
哈萨克族青年海拉提用心
《道德经》使老子成为学
电影《老子出关》开机、
台湾著名学者曾仕强老子
圣人不积、不争之德——
最新热门    
 
孔子道德教化思想的义理体系

时间:2013-03-21 21:57:32  来源:不详
此即“性相近”之义。需要说明的是,在孔子,“性相近”主要指在道德本性上的相近。例如,孔子认为人和动物对父母均能有所“养”,这是人与动物之共性;然而,人对父母不但能养,且有“敬”意,此乃人与动物之区别。《论语》载:“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P14这里,人与动物之别是道德意义上的,故人之共性就是道德意义上的。“习”是与“性”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所谓“习”,主要指后天的“习染”,包括环境、教育和经历等。因此,所谓“习相远”,指人所具有的不同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环境影响和后天教育的结果。也就是说,由于“习”的不同,个体的道德品质会相距悬殊。正因为如此,人们应该充分重视自身的学习和修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1]P67品德不修养,学问不探讨,正义不追随,缺点不改正,这些是孔子之所深感忧虑者。在此,孔子将落脚点放在了道德教化上,即,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实现人的本性的复归。
    尽管孔子只讲了“性相近,心相远”这样一句话,但这句话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却具有发生学的意义,它引发了后世儒家“复性说”和“成性说”之两说。孟子是“复性说”的滥觞,他认为德性即天性,德性的形成就是天性的复归。具体来讲,孟子以“性相近,习相远”之前半句为根据,提出其“性善论”。因此,他强调“存心养性”,强调道德自觉,以恢复人之天性。在孟子看来,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仅有“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四端”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能否对这些“善端”存而养之,扩而充之。如果自暴自弃,或不接受良好教育,不仅不会提高道德品质,而且还会失掉这种“善端”,导致“陷溺其心”。在此,道德教化的作用被凸显了出来——其作用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在于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因此,“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2]P267所谓“放心”,指的就是人所丧失的“善端”。孟子认为,人只要肯于接受教化,就可以把失去的“善端”找寻回来;若能使“善端”充分发挥,还可达到完善的道德境界。因此,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6]P276因为人人都有“善端”,故普通人与圣人在先天本性上并无区别,区别只在于后天努力的程度不同。
    荀子与孟子的理路则明显不同,他是“成性说”的始作俑者。荀子以“性相近,习相远”后半句为根据,提出其“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并没有善可言,因而只有通过后天的教化,以“化性起伪”,才能提高人的道德品质。所以,荀子特别强调后天的教化,主张礼法规范、思虑清明、克己修身和志怀高尚。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荀子所谓的“性恶”与孟子所谓的“性善”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孟子所论是在先天的即先验的层面上讲,荀子所论是在后天的即经验的层面上讲。因此,荀子所讲的“性恶”实是指后天的“情”恶,而不是指先天的性恶。此乃二人之一个重要区别,对此不可不察。因此,对于荀子所论之“性”,应作“情”理解为恰当。换言之,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现实生活中的不道德是后天出现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道德观念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在“性恶论”之下,荀子也非常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化性起伪”——最终实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3]P117这里,荀子虽然否认道德的先验性,但在强调道德教化这一点上是与孟子相同的。他认为,经过“化性起伪”,人最终可以成为“圣人”:“涂之人可以为禹。”[3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