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吕氏春秋、战国策、荀子
汉初吕氏外戚之祸
从《吕氏春秋》看吕不韦
最新热门    
 
《吕氏春秋》与《道德经》相关篇目论析

时间:2016-02-18 22:54:00  来源:不详
    《本生》是《吕氏春秋·孟春纪》正文的首篇,通篇论述如何养生全性,其文云:

    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这里提出了性与物的关系问题,是以物养性、还是以性养物?对此,高诱注曰:“夫无为者,不以身役物;有为者,则以物役身,故曰:‘惑者多以性养物’也。”①高诱所作的解释是正确的,合乎原文本义。那么,究竟怎样做是以物养性,又怎样做是以性养物呢?对此,《本生》篇作了进一步论述: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这是以射箭作比喻,用以说明沉溺于物欲对生命造成的伤害,犹如万人操弓共射一个靶子,这个靶子必然被射中,并且不止一次。外物是人的欲望对象,如果处理不当,过分追求,就会造成对人生命的伤害。把欲望对象视为伤生害性的杀手,《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已经作过这方面表述:“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里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有的人轻死,是由求生过厚造成的,由贵生而导致轻死,带有辩证性。为什么会如此呢?唐末五代之际的杜光庭作了如下解说:“若厚于奉养,力以求生,或饵金石以毒其中,或因鼓怒而伤其气,或营难得之货,或求过分之能。本欲希生,反之于死,是生生之厚也。”②《道德经》原文言简意赅,杜光庭的解说加以充分发挥,道出了其中丰富的内涵。老子所说的“求生之厚”,确实指因为求生愿望过于强烈,沉陷于外物而不能自拔。《道德经》第五十章先是称“出生入死”,王弼注:“出生地,入死地”③。指的是由于人的行为过失而造成离开生路,走向死亡。对于这种现象,老子把它的原因归结为“以其生生之厚”。这里所说的“生生之厚”,也就是第七十五章所说的“求生之厚”。黄瑞云先生解释说:“生生,犹养生……生生之厚,包括贪得无厌地追求权势、财货与生活享受。”④所谓生生之厚,指的确实是欲望充盈,为外物所役,结果导致伤生丧命。这与第七十五章所说的“求生之厚”含义相同。

    老子的养生理念以全性为根本,主要探讨人的天性与外物的关系。《吕氏春秋·本生》篇对养生理念的阐述,同样是以全性为本,所谓的“以全其天”,也就是要保全天性。另外,前面所引《本生》篇的两段论述,均是围绕着人的天性与外物的关系展开,与老子的聚焦点是一致的。由此看来,《本生》篇是站在道家立场上借鉴老子的养生理念,反映的是道家思想,属于道家学派的著述。关于《本生》篇的学派归属,陈奇猷先生称:“本篇系阴阳家[注: 阴阳家是流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学派。齐人邹衍是其代表人物。-yinyangjia]言养生之要。”⑤从实际情况考察,《本生》篇不属于阴阳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