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吕氏春秋、战国策、荀子
汉初吕氏外戚之祸
从《吕氏春秋》看吕不韦
最新热门    
 
《吕氏春秋》与《道德经》相关篇目论析

时间:2016-02-18 22:54:00  来源:不详
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这个故事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对此,陈奇猷先生已经具体指明(20)。该条目与《吕氏春秋·乐成》篇都援引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的命题,又都是用历史故事加以解说,可谓异曲同工。当然,《吕氏春秋》中以历史故事解说老子命题,援老入法的篇目,与《韩非子·喻老》篇在文本形态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喻老》篇把老子命题置于篇末,作为总结;《吕氏春秋》则是多数把老子命题放在段落的前面,作为发端,也有少数置于段落中间者。《喻老》是用一个历史故事解说老子的单个命题,二者是一对一的关系。《吕氏春秋》则是多个历史故事与老子的单独命题相对应。两相对比,《韩非子·喻老》的文本形态更有规则,显得法度森严。

    《吕氏春秋》的编著成员和韩非所处的历史时段基本相同,《吕氏春秋》和《韩非子》的撰写年代也大体一致。韩非作为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喻老》篇用历史故事解说老子的命题。《吕氏春秋》有些出自法家学派的篇目,同样用这种方式解说老子的命题,二者遥相呼应。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概括而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为弥合学派之间的缝隙所采取的措施。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自成体系。援老入法,把道家的命题转换成法家治国理政的观念,虽然可以通过理论阐释的方式进行,如《韩非子·喻老》篇,但是,这种做法难度较大,中间会遇到许多障碍。《吕氏春秋·本生》篇出自道家学派,它对老子养生全性理念的继承,采用的是理论阐释的方法,用的是《道德经》文本的表达模式,因为是在同一思想体系中推衍,所以,顺理成章,很容易操作。相反,用理论阐释的方式援老入法,则存在学术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与道家的思想体系相抵牾,出现无法解决的矛盾。用历史故事解说老子的命题,则是自由度很大,并且为读者的理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有多重选择。第二,为了沟通抽象命题与实际操作两个领域所运用的表达技巧。老子出示的一系列命题都是抽象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前面提到《道德经》第四十五章的“清静为天下正”,第三十九章的“侯王得一为天下正”,第四十一章的“大器晚成,大音希声”,都是极其抽象的。要把这些高度概括的抽象命题,转换成法家治国理政的具体措施,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援引历史故事,用以往的事实或传说来加以说明。这些历史故事对老子命题的抽象性起到稀释作用,使它变成可付诸实际操作的具体方法。

    在《吕氏春秋》和《韩非子》编著撰写的时期,《道德经》一书已是道家经典。《吕氏春秋》出自法家的某些篇目和《韩非子·喻老》,实际是以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阐释道家经典,这就为新的问题的生成提供了契机,它所催生的新文体就是所谓“说体”。对于说体文类,《文心雕龙·论说》篇作过较详细的论述,其文云:

    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咨悦怿;过悦必伪,故舜惊谗说。说之善者: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兴周,及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出而存鲁,亦其美也。暨战国争雄,辨士云踊;从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一人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