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吕氏春秋、战国策、荀子
汉初吕氏外戚之祸
从《吕氏春秋》看吕不韦
最新热门    
 
《吕氏春秋》与《道德经》相关篇目论析

时间:2016-02-18 22:54:00  来源:不详
派的著述,而是属于道家。《汉书·艺文志》云:“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⑥《吕氏春秋·本生》篇所阐述的养生理论,见不到阴阳学派的特征。其中不涉及天文历法,也与鬼神无关。不是泥于小数,而是颇识大体,所论述的是养生全性至关重要的问题。其中虽然提到对物欲的节制,但是,这与阴阳家所宣扬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禁忌不属于同类观念。断定《本生》篇出自阴阳学派,在学理上无法圆通。

    老子的养生全性理念,为《吕氏春秋》所继承,还有中间环节所起的作用,那就是庄子学派对老子养生全性理念的阐发。《庄子·达生》开篇云: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这段论述明确提到养生与外物的关联,并指出世上存在的物有余而形不养的可悲现象。对此,成玄英疏云:“物者,谓资货衣食,旦夕所须。夫颐养身形,先须用物;而物有分限,不可无涯。故凡鄙之徒,积聚有余而养卫不足者,世之有矣。”⑦《达生》篇所说的“物有余而形不养”,就是《道德经》所说的“生生之厚”、“求生之厚”,最后导致离开生路而走向死亡。《吕氏春秋》的《贵生》《诚廉》《慎人》《观世》《离俗》《必己》等众多篇目的取材或论述,往往有与《庄子》重复者,以此判断,《吕氏春秋》编著者对庄子学派是熟悉的,并且有所借鉴。老子的养生全性理念,经过庄子学派的阐发,再到为《吕氏春秋》所借鉴,前后相承的脉络很清晰,其中贯穿的是道家的生存理念。

    《本生》篇不但借鉴老子的养生全性理念,其表达方式也继承《道德经》的行文风格,使得对养生全性理念的表达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道德经》第十二章云: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段论述指出由于物欲横流而造成的异化现象,本应由人支配的外物,变成戕害人的异己力量,物欲对象成为伤人的主谋。对此,唐玄宗[注: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解说云:“此章明染尘逐境驰骋即发狂。首标色声滋味戒伤,当所以为病;次云畋猎贪货,明逐欲所以焚和。”⑧这是把《道德经》所列五个义项划分为两个层面进行解说,条分缕析,颇为可取。从表现方式而言,《道德经》这段话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批判精神与逆反思维的有机结合。老子揭露“求生之厚”、“生生之厚”造成的危害,同样是批判精神与逆反思维结合在一起,但未能充分展开。以上这段论述则是批判精神和逆反思维相结合的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