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美网站竟称可推测人的死…
古代反腐难解兴亡怪圈
《“四人帮”兴亡》作者…
《“四人帮”兴亡》作者…
《“四人帮”兴亡》作者…
《“四人帮”兴亡》作者…
《“四人帮”兴亡》作者…
《“四人帮”兴亡》作者…
《“四人帮”兴亡》作者…
最新热门    
 
“兴亡时代”:一群人和一种理想

时间:2009-9-15 11:35:50  来源:不详
 

革命派、共和主义者关于重建中国的许诺,在许多方面看来化为泡影。民初的政治混乱和社会现实为遗老的坚守争取了更多的合理性。这已不仅关乎道德,而是在一个更大的历史时空范围内,中国人关于制度建设和秩序重构的思考。

 

对于寄身民国的前清遗民来说,黍离之悲已成过眼烟云,但必须避免的是连天理道义都消散的“亡天下”大败局。周明之先生的书中有一节内容讲到“新思想的先锋”,论及作为清遗民的梁济、王国维、郑孝胥和罗振玉,在晚清中国均是究心于将中国推向现代化的改革派人物。乍看,从“先锋”到“遗老”,似乎存在着根本矛盾。但事实上,这中间有一种一以贯之的东西在里面。不但是书中提及的这四位,遗老群中大部分都曾是清季的开明士人。陈三立早年即“慨然思维新变法以改革天下”,主张因时变通,以谋求富强之道。沈曾植曾在1901年与张之洞书中提出“奉行新政”的数项建议。林纾亦是热衷维新与立宪的改良派知识分子,认为“救时良策在变通”,极力赞同康梁变法,并以诗作呼吁改革。梁济也是晚清新政的支持者,热忱投身于办报、兴学等活动。可见,遗老不是腐儒,更不是“反动派”。相反,这群人曾站立于“趋新”之境。后来他们成为“腐朽”的表征,在开新与守旧之间如此戏剧化的分界,使得历史的变迁变得更加意味深长。

 

这也构成了我与本书作者的一点不同看法,周明之先生认为,清遗老要以周公、孔子的理想来挽救中国现代的危机,他们的立场显示了一种态度的单一性和排他性。在我看来,遗老的思想并不单一,也不排他。回到儒家的传统中,儒学中人从不排拒革新,“苟日新,日日新”的观念出自上古经典;援西入中的思想也是晚清以降绝大部分读书人已然取得的共识。可见,为“先锋”,是不要教西人亡了中国;做“遗老”,是防止浅薄的共和新人沦丧了名教。道统与纲常存在,则中国不会亡。凡有利于中国救亡图存的“药方”,儒学中人并不一味排斥。晚清中西之间的权势转移,即是明证。只是,民初政治实践的失败使他们中的许多人由失望进而转入他途。选择“遗老”身份,“忠义”观念固然是主要的,但寻求一种具有延续性的、稳定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秩序,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从“先锋”到“遗老”,这一巨大跨度的表象底下,其实是这群孔子遗民对于同一种理想的持守。“国体”变了,而如何做到“国性”不坠?这成为清遗民群体情感与实践的出发点。重建中国秩序的愿望,体现在形形色色的行动当中。也许王国维是个典型的例子。辛亥以前,王国维就是新学术、新教育的主将,他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了大量关于西方哲学、逻辑、美学和文学批评方面的文章,以之补救中国文化的缺失。清亡以后,目睹传统式微和由此造成的“巨劫奇变”,王国维开始致力于传统学术的重建,希望以这样的努力恢复中国文化的正统。由西学转入中学,这一转身所证明的,恰恰正是王国维以学术为传统、为“中国”张目的深心。在完成于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