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熊丙奇:“何为好大学”…
杜浩:“最烂的书”与“…
《仙骨佛心——家具、紫…
李零:看不惯国学热中泛…
陈鹤:“新史学”的标志…
杨越:“著述等身”与“…
马执斌:“李白斗酒诗百…
清朝“师夷长技”的尝试…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
高玮委员:“外语热汉语…
最新热门    
 
李零:“地理”也有“思想史”——读《从混沌到秩序》

时间:2010-4-2 11:25:28  来源:不详
 

  (三)第四至七章,主要讲空间概念的起源。

 

  第四章是从新石器时代的发现说起。此章与前面不同,已经走出上古神话和先秦诸子的哲学表达,进入历史领域。话题是围绕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间分布。新石器考古,是研究空间概念比较可靠也比较早的证据。这门学问,目标是什么?公众不了解,考古学家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解释。其实,它的主题是农业革命。发掘地点,密密麻麻,标在地图上,就是反映早期农业定居点的空间分布。城市的发生,就是以此为基础。作者讲新石器时代的六大区(苏秉琦所分),讲聚落-聚落群-中心聚落的衍生过程,讲各著名遗址的布局,讲早期城市的诞生,讲濮阳龙虎图、良渚玉琮和含山玉版,是想告诉读者,我们的祖先,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已经有中心、轴线和对称、天圆地方、四方八位等观念。最后,作者还强调,古代的“图”与“数”是互相配合。

 

  第五章讲四个问题,一是神山,二是式盘,三是天圆地方,四是海洋。第一个问题,神山是昆仑山,五岳也是神山。作者说,昆仑山是“天地之轴”。我理解,“天地之轴”,就是古人说的“极”。西人所谓“轴”(axis),是地球自转的轴心,贯穿南极(South Pole)和北极(North Pole)。我国所谓“极”,是大地制高点,是山脉辐辏的中心,是“天欲坠,赖以拄其间”的撑天柱。昆仑山是神话的极,远在西方;五岳是现实的极,则在眼前。第二个问题,式盘代表的宇宙模式是盖天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种模式,古代最流行。第三个问题,作者说,“天圆地方,不是两种形状,是两种秩序。一种秩序是圆,运转、循环,另一种秩序是方,静、稳、厚、定。在运转与静稳格局之间形成复杂关系,人生存在于静稳的地上格局秩序中,但要听从天命。在这个意义上,天是历史,地是社会”。第四个问题,海在古代的作用,主要是隔绝,而不是联系。为此,作者用了一个词,叫“望洋兴叹”。他强调,“在古代中国,不可能有海岛文化领先陆地的事情,海洋决不是进步的摇篮,海洋是世界的边际”。古人想象的世界,大地是中心,四周是环海,他们所谓“海”,是指四顾茫茫看不见的地方。海,既是幻想,也是绝望,让人觉得虚无缥缈。曹操有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步出夏门行》),以星空比大海,最为得之。海洋也是一种极,代表四方之极。一条线,中心是极,两端也是极。一个方块一个圆,中心是极,边缘也是极。

 

  第六章讲分野,讲天与地的对应关系。古人讲分野,是以地上的山川州郡对应天上的十二次、二十八宿。这种套合,虽然有很多牵强之处,但想法很聪明,有古人的智慧。我们站在地上看大地,看不远,但天却视野开阔。古人想以天地一体的坐标系来为大地定点,和现代的大地测量和GPS,在思路上是相通的。这种思考的代表作,是唐一行的“天下山河两戒说”。他把中国的山脉和水系分为南北两大区,就是模仿以云汉分群星的古代星图。上面讲,海天茫茫,最能惹人遐思,观星和航海,关系很有缘。《汉书·艺文志·数术略》的天文类,有五种书讲“海中星”的占验,就和航海有关。

 

  第七章讲绝地天通,“绝地天通”是个神话。这个神话讲什么,学者有不同解释。我理解,它是讲职官起源,天官和地官的分化。作者重提这个故事,是想强调,天文归天文,地理归地理,地理才能独立。天文地理不分,过去也是个混沌。《淮南子》虽以《天文》、《墬形》并列,但《史记》八书,只有《天官书》,没有《地理书》。《汉书》虽有《地理志》,但它的《艺文志》,没有专门的地理类。作者对《山经》和《禹贡》做比较,很重要。这是中国地理的两大经典。《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属于儒经,地位比较高,《汉书·地理志》就是祖述《禹贡》。司马迁讲九州山川,只敢用《禹贡》,不敢用《山海经》。《山经》在《山海经》中,其书闳诞迂夸,难以归类。《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数术略》形法类,当作讲相术的书。《隋志》把它列入史部地理类,始归地理。但《四库》鄙之,改入小说类,不承认它是地理书。近代更有意思,干脆拿它当神话宝库,越虚无缥缈,越兴趣盎然,《海经》比《山经》更吃香。我理解,此书不光讲山,还集本草、博物、志怪于一身,应与寻仙访药的活动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