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晚清中国对西洋医学的社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灵光与曙光——从明代宗
试论明代宦官权力的扩张
明代的地方官制
明代官场——张居正 没
述明代戍卫长城之南兵
明代流刑考
明代大都督府略论
明代皇位继承中的监国
最新热门    
 
明代西洋三书的域外史记载与世界性意识

时间:2009-7-24 13:43:08  来源:不详
宗教等风貌。三书所记载西洋各国众彩缤纷的民俗,开人眼界。如占城、爪哇国民俗忌人摸头,“如有触其头者,如中国杀人之恨”。爪哇、锡兰等地有好吃槟榔之俗,终日“不绝于口”。暹罗旧有鸟葬之俗,“人死,抬尸于郊外海边,放沙际,随有金色之鸟大如鹅者,三五十数,飞集空中,下将尸肉尽食飞去。余骨家人号泣就弃海中而归,谓之鸟葬”。又记印度半岛的榜葛蒯国,波斯湾口的忽鲁谟斯国的耍虎、耍羊、耍猴等杂耍马戏,技艺绝胜[11]6,8,11,37,21,62,65。三书所记各国淳朴的民风,更是令人称道。如苏门答刺北边的花面国“强不夺弱”,“富不倚骄,贫不生盗,可谓一区之善”[12](前集)24。马来半岛上的龙牙犀角地区民风淳厚,“以亲戚尊长为重,一日不见,则携酒持肴而问安”[12](前集)25。天方国则“居民安业,风俗好善”[12](后集)25。又西洋各国有的已有文字,如占城、爪哇皆有文字,然无纸笔,占城“用羊皮槌薄,或树皮熏黑”,“以白粉载字为记”[11]4;爪哇则“以尖刀刻之,亦有文法,国语甚美软”[11]14。三书还详细记述西洋各国之宗教习惯和习俗,《瀛涯胜览》记占城、暹罗、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等国的教习俗和传说,记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的伊斯兰教仪式和穆斯林不食猪肉、妇女蒙面的习俗。《星槎胜览》还详细描述了天方国即麦加的圣殿、黑石等结构、形状。这些都为人们了解佛教、伊斯兰教的传播保存了宝贵的资料。
    三书还注意记载西洋各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和经济活动。东南亚各国因“田沃勤热”,所以农业往往比较发达。如暹罗“田平而沃,稼多丰熟”;旧港“田土甚肥,倍于他壤。古云:一季种谷,三季生金。言其米谷盛而为金也。民故富饶”。而阿拉伯半岛、东非等国则因“数年无雨”,“草木不生”,所以不合耕种。如佐法儿国“田广而少耕,山地皆黄,亦不生草木,牛羊驼马惟食鱼干”[12](前集)11,18;(后集)18。手工业方面,西洋各国所生产多有海盐、西洋布、酿酒等。酒的品种多样,如榜葛剌国“酒有三四等,椰子酒、米酒、树酒、茭樟酒”[11]60,有些地方还有“蔗酒”。西洋人民心灵手巧,善于就地取材,一物多用。如古里国“其椰子有十般使用。嫩者有浆甚甜,好吃,可酿酒。老者椰肉打油、做糖、做饭吃。外包之穰,打索、造船。椰壳为碗、为杯,又好烧灰,打镶金银细巧生活。树好造屋,叶好盖屋”[11]47。三书还记述了各国的货币流通,如《西洋番国志》记爪哇、旧港用中国铜钱,暹罗以海贝为钱,苏门答剌的七成淡金铸钱称“底哪儿”,古里国的六成金铸钱称“吧南”,祖法儿的金币称“倘加”,阿丹国的金币称“甫噜黎”、铜币称“甫噜斯”,榜葛剌国的银币亦称“倘加”,忽鲁谟斯国的银币亦称“底哪儿”[10]10,12,14,20,29,35,36,38,42。
    四、西洋三书的世界性意识
    郑和船队的世界性意识不仅表现在他们有较为宽阔的世界概念,即对西洋各国的地理、历史和社会现状有尽可能的了解,而且还表现在他们认识到中外历史文化发展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并通过下西洋三书的记述反映出中外交流的历史成就和重要意义。
    三书的这种世界性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析。
    首先,三书记述了中外交通的历史,和中国人移居海外与当地居民友好相处的史实。我国东南、南方沿海居民早有漂洋过海,移居南洋和开发南洋的历史。下西洋三书记载了中国人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成批聚居,建立新村;或杂居于当地,与“原住民”通婚生活,世代繁衍的历史与现实。如在爪哇“多有中国广东及漳州人流居此地”[11]8;其中杜板一地有中国人所创新村,“至今村主广东人也,约有千余家”[11]9;苏鲁马益一地也有中国人居住。旧港国“国人多是广东、漳、泉州人”[11]16。暹罗国也有中国人移居的痕迹,“国语颇似广东乡谈音韵”[11]21。另外,满刺加国也有中国人的后裔,其国人“皮肤黑漆,间有白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