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
1905年前后的科举废止、
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
取士:科举制度的观念基
清代刑案中记录的蒙汗药
清代前期的官商
从74位状元的家世看唐代
试论清代色情业的发展与
清代妖术恐慌及政府的对
科举制度与中国政治及国
最新热门    
 
清代科举复试制度探析

时间:2009-7-24 13:43:42  来源:不详
论并非罕见,清廷不会无视这种情况的存在。出现此等情况,除查明真相严惩舞弊考官、考生外,还要通过复试平息世人的舆论,以彰显公平,笼络人心。如针对康熙三十 八年(16 99)顺天乡试科场案,康熙帝便令“将所取举人通行齐集内廷复试。如有托故不到 者,即行 黜革”[6](卷三五一,《礼部•贡举•复试》) 。另一典型事例是充 任福建乡试监临的王恕请旨为一个举人举行复试而得旨予以 举行的一场复试,史载:“(王恕)任江安粮道,整饬漕务尤有声。充福建乡试监临,武生 邱鹏飞以五经举第一,士论不平,奏请覆试。寻察出实使其弟代作,吏议降调,上特宽之。 ”[1](卷三O八,《王恕传》) 由于“士论不平”而为一个举人举行复试,其目的显 然是要平息社会舆论,笼络人心。  
  3.验证当政者对科场案的怀疑,查明实际情况  
  清代科举考试在很多乡会试后,都有朝臣、言官弹劾考官、考生,士子议论取士不公的情况 出现。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考官、中式者是否真有问题,又没有足够的证据加以证明。复试 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因为作弊考生大多没有真才实学,复试定会使他们露出真面 目。因此,复试可以验证当政者对科场案的怀疑,查明实际情况,并进而鉴别出被录取者的 优劣,决定是否录取考生。当然,由对考生是否作弊或作弊情况的判断,也可以查明考官是 否舞弊以及如何舞弊。如康熙三十九年(1700)复试后,康熙帝讲述的本次复试的原因便是 一个很好的例证:“此科中式举人,因有情弊为人指参,朕亦闻外议纷纭,故行复试,以验 其实。”[6](卷一九七) 又如作为会试复试之始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会试复试 亦是此种原因,是年 ,顺天解元查为仁因传递之事被发现而逃跑,康熙帝怀疑中式者中或许有令人顶替者,于是 在畅春园亲加复试,即“(康熙)五十一年壬辰,顺天解元查为仁以传递事觉而逸,帝疑新 进士有代倩中式者,亲覆试畅春园,黜五人。”[1](卷一O八,《选 举三》)  
  为验证当政者对科场案的怀疑,查明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复试,无非两种结果:要么发现考试 存在问题,要么验证应试者并无问题。但不管怎样,复试总归打消了当政者的怀疑,让当政 者对此次考试放心了。乾隆九年(1744),乾隆帝对此作了很好的总结:“本省巡抚会同学 政在抚署内当面出题复试,真伪可以立分。”[3](卷三五一, 《礼部•贡举•复试 》)  
  4.选拔真才实学之人,维护科举制度的权威性  
  从清初采取复试之法到复试制度的确立,其间不管具体的内容如何变化,但复试目 的始终未 变:选拔有真才实学之人。如顺治十五年(1658)顺天乡试时顺治帝即强调:“朕非好为此 举,实欲拔取真才,不获已尔。”[6](卷一一四)又如乾隆五十四年(1789),乾 隆帝在下令会试复试 时指出:“必须严行复试,方可甄拔真才,创惩亻进, 是复试一事竟不可少。”[2](卷一三二六) 因此,让科举考试选拔具有真才实学之人一直是复试的出发点与目的。  
   而现实情况是,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科举制度的弊病也日益明显。朝政腐败导致 的科场 腐败、束缚思想的八股文等使科举制慢慢地走入了死胡同。入清以后,对科举制的批评也日 渐 增多。如乾隆三年(1738)就出现了科举存废的一次大争论,时任兵部侍郎的舒赫德奏言: “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况积弊日深,侥幸日众。”[1](卷一 O八,《选举三》) 虽然在当国 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且夫时艺取士,自明至今殆四百年,人知其弊而守之不变者,非不 欲变,诚以变之而未有良法美意以善其后”[11]的反驳下科举制得以不废,但仅从 其反驳 的原因就可以看出科举制确实存在弊病。在此情况下,为了选拔对朝廷真正有用的人才,为 了维护科举制,清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复试制度即是这众多措施中的一个。如果说清初采 取复试之法主要是为了保证取士公平、平息舆论以维护科举制的声誉的话,那么复试制度确 立后其更主要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