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中国转动世界——探寻世
从世界文化史看枢轴时代
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的重
世界化学研究中心之形成
历史比较:探寻真正世界
略论古代世界的早期国家
统一新罗在东亚世界中的
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
最新热门    
 
世界史視野的拓展與當代中國史學

时间:2009-7-24 13:45:24  来源:不详
方是她的參照對象,甚至是唯一選項,於是在中國人所論述的中國通史也有著線性的結構發展,分期的通史與斷代史,特別是近代中國的「老弱」形象,及其追求近代化富強的論述,不管立場是改革或革命,在大量論述當時知識份子對西方認識限制以致改革失敗,如前述自強運動、維新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乃至共產中國的成立,這樣的歷史敘述,事實上正是向它所要認同的西方,全面臣服的心靈改造過程,當時的「世界史」圖像,無非是這些「意欲」的強化。
  如何蛻變成現代化國家,成為數代中國知識份子探索的主題,而由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深層斷裂,這個近代中國「救亡」與「啟蒙」(李澤厚語)的雙重變奏曲,似乎夾雜著悲壯與對新中國未來的虛幻建構,這樣的基調,顯示在數代改革或革命人士的思維與行動抉擇中,也流露在康有為《大同書》中喃喃自語著新中國未來願景。
  事實上,在中國近代國家形成過程中,知識份子所共同建構的「中國論述」與「西方論述」均使用著同一概念系統,並在上述「歐洲中心思想」制約下,造成對文化自我的迷失,如前述以西方歷史發展的抽象模式,來籠罩中國歷史的實際進程,而無法建構起文化的主體性,也就是說近代以來透過研究、傳播、特別是歷史教育,型塑了中國人的世界觀,而且是在這個世界史圖像中有著中國的形像。可以說,一部中國近代史,實質上是西方世界史圖像中的「近代中國」形象,他是西方文化的「非我」,而非近代中國的「本真」。

三、「我」的視域:方法學論辯

  就書寫主體的歐美而言,敘述「他者」(中國)如何被牽扯進十九世紀歐洲自我發展史,當然可以是主題,但這樣的歷史敘述,絕不等同「由歐洲擴張所觸發的全球化過程,才建構了他們的歷史」這樣的命題,也就是說「他者」(中國)並不應該只是因為被牽扯進「西方」論述框架中,方為歷史所承認或存在,「他者」(中國)並不是因被西方「認知」才存在,更不因西方的「認知形式」而真實存在,因此西方自黑格爾以降系列對中國的否定性「非我」陳述,除突顯西方的自我特質之外,也照見西方文化視野相對地有限性。
  「同」與「異」是一組相關聯的觀念,一如斯賓諾莎(Spinnoza)所說:「一切確定同時就是否定」, [22]柏拉圖在他的對話錄〈巴曼尼德斯〉(Parmendes)中說:「如果我們談到非我,那非我的事物必然是不同的,非我和不同乃同名異物」[23] 。因此「差異」事實上是文化身份認知的起點,問題在於如何看待和處理這個「差異」?如何定義西方與中國?
  當我們談到「中國」時,「西方」必然以相對應的方式出現,中西文化差異的系統性想像,一如薩依德(Edward Said)所建構的東方學(Orientalism),由於國力強弱懸殊,對西方的認識也牽動中國內部的符號系統,然而由於同質化的歷史論述脈絡,當中國自身透過西方概念,或其衍生的東方思維而建構「中國論述」時,甚至當「中國」被自身對象化為思考對象時,「西方」還是這個主要參照架構,甚至是唯一選項,每涉及中國或西方,整個強大論述系統馬上被啟動。如何界定「自我」是主體產生行動的先決條件,然而在意識型態或實質對應中,近代中國在文化上確實有著更深層「傳統」與「近代」的斷裂性關係,可以說認同危機始終是近代中國深刻的文化問題,也由於知識份子用來詮釋歷史現象的「問題框架」源出西方概念,自然使得中國與「我」的視域建構出來的對象之間,有著同質性,而無法真實認知與敘述「中國」這一自我。
  克服「歐洲中心」的偏頗論述,是近年來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界努力探索的課題,隨著學術思潮的變遷,八○年代轉為探討「現代性」(modernity)問題,於其中「現代性」與「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構成對比觀念,而且彌漫了質疑啟蒙式的「現代性」,故多著重分析「現代性」中蘊藏著的危機及缺失,其中,更具影響的是有關「後殖民」(post-colonization)論述,對宰制和操控的研究。[24]
  經由歐洲在世界擴展的切身經驗,也來自人類學研究成果,都充份證明了歐洲自身民族、文化與歷史觀的多元歧異性,而直線性和連續性的歷史類別,也並非是唯一史觀,不同社會具有直線性時間觀,也同時存在不連續性, [25]例如克斯汀.海斯翠普(Kirsten Hastrup)就認為歷史的一致感並非社會實情,而是高度知識化的啟蒙傳統產物,是一種哲學推論,特別是認為歐洲史具有獨特和一致性的觀念,她指出:

  啟蒙運動對於懷海德(Whitehead)所謂的「許多中的一」(One in Many)的追尋,還一直主宰著歷史研究。並讓我們相信只有一個現代的、直線的和累積的歷史--這就是當世界其他地方都還處於歷史之外時候,歐洲所特有的歷史。《他者的歷史》說明情形正好相反:在「一」的裡面其實有很著「許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